使用彈鼓供彈的武器現在是非常少了,彈鼓的主要應用還是一戰和二戰那會兒。這期間,最出名的就是波波沙、湯姆遜以及MP18這幾款衝鋒鎗。而二戰結束以後,這玩意兒就越來越少見了,取而代之的則是彈匣一類的供彈具。
二戰初期,美軍裝備的衝鋒鎗是非常少的,只有海軍陸戰隊裝備了一批湯姆遜M1928衝鋒鎗,陸軍編制里甚至沒有衝鋒鎗。美國人參戰以後,緊急採購了一批湯姆遜衝鋒鎗,而後又對湯姆遜衝鋒鎗進行了極簡化處理,有了M1和M1A1兩款簡化版湯姆遜。到了這個時期,湯姆遜衝鋒鎗的彈鼓供彈已經不見了,變成了20發或者30發的彈匣供彈。
湯姆遜衝鋒鎗的研發最早是在一戰末期,但是研發出來之後,一戰已經打完了。那個時期,步兵手裡的單兵火力非常薄弱,對著拉大栓,對火力需求非常高,所以那個時期對於火力不足的恐懼,導致了彈鼓的盛行。大體上就是,給步兵手裡發一個能一直突突的武器,尤其是在塹壕裡面來不及換彈的時候。而隨著二戰的開打,彈鼓這玩意兒就開始讓美軍非常頭疼。
美軍採購的湯姆遜衝鋒鎗的彈鼓,基本都是50發容量的彈鼓。而美軍對於這種供彈具的看法就是太重了,一把湯姆遜M1928的重量大概是10磅,空槍不帶彈鼓的狀態,大概是4公斤多,而一個50發的滿載彈鼓,是4.75磅,大概是兩公斤多一點。尤其是翻山越嶺,在叢林裡面來回跑的時候,非常不舒服。
而且彈鼓這東西非常複雜,一個彈鼓重新裝填的時候,需要先打開彈鼓,然後非常小心的給彈簧機構上弦,然後往裡面裝子彈。這個操作在戰場上是非常難完成的,遠不如彈匣方便。即便是戰鬥結束,重新裝彈也是個麻煩的事情。
而且一個彈鼓還非常貴,二戰爆發的時候,美軍採購的彈鼓單價是4美元一個,而海岸警衛隊採購的則是19美元一個。美軍採購的彈鼓,4個就可以換一把M3衝鋒鎗了,而海岸警衛隊的則是一個彈鼓就能換一個,外加彈匣。
除此之外,彈鼓在攜帶上也不方便。湯姆遜彈鼓是個彈鼓包,斜跨的,這玩意兒挎在身上,怎麼都不方便,偏贅,還搖搖晃晃的,跑起來又撞屁股,蘇軍波波沙也是如此。另外美軍還抱怨過湯姆遜的彈鼓聲音太大,上弦的時候噪音比較大,這個其實並不是什麼大問題。故障率其實也是彈鼓的一個問題,裡面進點泥漿什麼的,彈鼓就不能用了。而彈鼓要排障,則是非常麻煩。
而在射擊中,由於彈鼓的位置原因,握著護木又不方便,所以湯姆遜衝鋒鎗早期都是帶了前面的小握把,而這個小握把,又是給湯姆遜衝鋒鎗增加了一定的成本。
後來,人們慢慢意識到,這彈鼓的火力雖然非常猛,但是如果使用彈匣的話,彈匣更換速度夠快,完全可以彌補上這一點。一個彈鼓50發子彈,兩個30發的彈匣一樣能滿足火力需求,子彈打光了,從胸前抽出來彈匣直接裝上,速度也是非常快的。而前面彈鼓的缺點,彈匣這邊卻可以非常好的避免。
另外彈鼓的主要盛行年代是一戰末期到二戰,二戰後期美軍的湯姆遜也拋棄了彈鼓設計。這期間,最大的原因還是火力上面的提升。以美軍為例,二戰前美軍還在拉大栓,二戰期間美軍又是加蘭德又是M1卡賓槍的,火力已經大幅度提升了,對於衝鋒鎗持續火力輸出的要求也降低了。
當初給湯姆遜設計大彈鼓,還有個原因是塹壕戰,湯姆遜的彈鼓誕生於1921年,這會兒雖然一戰結束了,但是還是塹壕戰時期,考慮的也都是在塹壕裡面突突所用。而二戰爆發後,人們發現這類戰鬥也越來越少了,彈鼓就顯得很多餘了。甚至毛子這邊,也給波波沙上了彈匣供彈。
甚至機槍上面,都很少有彈鼓供彈,彈鏈供彈則是更方便。MG34和MG42,用的其實都是彈鏈盒,並不是彈鼓,RPD/56式輕機槍用的也都是彈鏈盒,長得雖然像是彈鼓,但是並不是彈鼓,主要起到收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