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華為憑藉Mate 60系列的強勢發布,在中國市場重拾信心,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一掃過去三年的陰霾。
而在2024年,華為手機似乎還有大招在準備中!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華為正在籌備新的大招,那就是自己的新子品牌——星耀。
目前,暫不知華為此次開闢的產品線定位如何。但從華為現有的手機產品線來看,這一星耀手機的定位很有可能與此前華為子品牌榮耀手機類似,主攻線上,走性價比路線,定位在1500-3500左右價位段。
眾所周知,目前所有的國產手機旗下都至少擁有一個「為性價比而生」的子品牌,像紅米、realme、一加等,這些品牌所吸引來的年輕用戶群體量,是非常穩定的。當然,最早榮耀也是以性價比打出名堂,也曾一度統治中低端手機市場,被視為子品牌中的「一生之敵」。
但自從榮耀獨立之後,華為就缺乏子品牌的產品線,如此單打獨鬥難免會有些吃力。所以,補上子品牌來完善產品線,是華為遲早要做的事。
而現在星耀品牌的曝光,無疑說明華為將這個事情提上日程了!
根據多方消息透露,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已經申請註冊了「星耀手機」「星耀版」等商標,國際分類為科學儀器,目前商標狀態為註冊申請中。除此之外,華為還申請註冊了「星耀環」「華為星耀」等商標,疑似都與新子品牌有關。
其實,認真說起來,這事還不是近期突然曝光的。最早要追溯到去年2月,當時網上就有消息傳出,華為申請註冊了「星耀手機」,疑似將打造全新手機子品牌。
但由於沒有確鑿的證據,很快這類猜測就不了了之,再加上當時僅發布了兩三個月的華為nova 10 SE機型,背部就是經典星耀雙環設計,還使用了星耀工藝,因此當時更多人猜測,華為僅僅只是想做一個商標保護,所以華為註冊「星耀手機」一事並沒有繼續發酵。
現在回過頭想想,不得不承認,有些網友的第六感還是很準的。
其實現在仔細捋捋這件事,會發現「星耀」一詞曾多次出現在華為手機的發布會上,除了nova 10 SE,更早之前華為還推出過多款星耀版手機,比如說華為nova 3還有星耀版・櫻草金,nova 4擁有星耀版・蜜語紅,nova5 Pro擁有星耀限定禮盒版等等,由此可見,對於這個星耀這個詞,華為還是很重視的。
當然,重視並不代表華為要拿「星耀」來作文章。但巧的是,之後博主@定焦數碼公開爆料,稱有網友疑似拍攝到星耀手機生產基地的產業項目,並且打出「2000萬台手機、50萬台智能EV」的目標。」網傳該項目將落地河南周口市川匯區,總投資108億元。
當時該博主在評論區進一步回應,表示「更多的料確實沒有,但可以說明星耀是華為註冊的新商標,面向中低端市場的新品。」這番言論,無疑加強了華為要打造面向中低端市場新品的可信度。
並且後面華為的舉動,也將猜測進一步「坐實」。沒記錯的話,早在去年就有消息稱,華為將高通在售的晶片都進行了採購,並且後續將進行大批量的發布新機,以此來代替華為的智選機。
現在再結合華為申請註冊了「星耀」商標,側面說明華為或將在星耀推出的機型上使用新處理器。總之,種種跡象都表明,華為大機率又將開闢一條全新的手機產品線。
對此,不少網友都表示,十分期待華為全新手機品牌的亮相。同時,也希望華為能夠憑藉這一子品牌,重新收回此前的市場份額。
據統計,2023年全球智慧型手機銷量排名前五的廠商依次是蘋果、三星、小米、OPPO和傳音。
這其中,蘋果手機出貨量2.346億部,市場份額占比超過20%;三星出貨量為2.266億部,市場份額為19.4%;小米全球出貨量排名第三,出貨量達1.459億部,市場占比為12.5%;OPPO和傳音出貨量分別為1億部和9490萬部,市場占比分別為8.8%和8.1%。很顯然,華為並不在其列。
究其原因,除了因此前制裁造成的銷量下滑之外,華為本身高端的產品定位也決定了他在國產手機品牌中,很難有絕對的競爭力。
與小米旗艦機一出場就主打性價比不同,華為的P系列、Mate系列從誕生起就是走高端市場,基本每款機型定位都在4000-5000。因此,華為在國產手機中的定價也算是「遙遙領先」。
尤其是這幾年,華為手機價格越來越高。最新的華為Mate 60系列,標準版定價5499元起,而Pro版為6499元起,售價與蘋果越來越近,再對比小米旗艦機依舊是3000多的起售價,因此在大多數人心中,華為手機已然不是大多數人能消費得起的產品。
當然很多人也都清楚,這高昂的價格中必然包含了華為的研發費超千億以及關於產品定位的很多因素,但這些在普通消費者購機時,卻不是能寬容高價的理由,畢竟現在大部分人買手機,還是圖個實惠。
換句話說,華為顯然產品線還不夠豐富。反觀其他大廠,如小米,其子品牌紅米主打性價比,名聲也非常大,可以覆蓋部分細分用戶,獲得更多利潤。如果華為有一個像之前榮耀那樣的子品牌,就可以更好的應對競爭對手,並依靠中低端產品來提升銷量。
說起來,其實現在的榮耀就給出了參考答案。
去年10月,根據市場調研機構Canalys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第三季度,榮耀以18%的市場份額和1180萬部出貨量,重返中國大陸市場第一。由此可見,在中端市場中,榮耀的影響力正在擴大。
但說到底,榮耀畢竟已經獨立,與之伴隨的榮譽也不再屬於華為。所以在網友看來,華為手機推出新子品牌「星耀」的目的,可能是為了填補華為和榮耀之間的空缺,以及搶占中端市場的份額。
試想一下,如果華為新子品牌「星耀」能成功登場,並且以高性能、低價格的策略來吸引消費者,那麼,華為手機很有可能在2024年重回全球前三的位置,甚至挑戰蘋果和三星的地位。
話說回來,另一方面,如今華為智選車也是「一車難求」的狀態。2023年問界全年累計交付94380輛;在2024年1月的第一周,更是強勢登頂「中國市場新勢力品牌銷量」第一,打碎了理想汽車全年第一的傲氣。
市場份額的提升,得益於華為智選車的優勢,尤其是智能化方面,通過連接手機和汽車,實現人、車、家智慧互聯。因此也有很多網友表示,華為之所以要打造新的子品牌,也是為了用低價產品去與汽車生態互聯,這樣可以吸引更多消費者選擇華為智選車。
當然了,這個說法也只是個人猜測,其實大多數人的想法,還是更偏向於華為想靠「性價比」的子品牌來搶占更多的手機市場份額。
但話說回來,華為要提升自身競爭力,實現更高的市場份額,背後還是要通過提高晶片產能來實現的。要知道,當年榮耀之所以會獨立,也是因為美國的制裁,導致華為的晶片斷供,最終華為不得不將榮耀剝離,來緩解其未來兩年智慧型手機業務無「芯」可用的困境。
但自從華為自研的麒麟9000S晶片誕生後,一切就都好起來了。眾所周知,該晶片最早是在華為Mate 60系列上搭載,而這也成為消費者對該系列手機的其中一項期待。
不過,當時由於晶片產能跟不上以及供應鏈配件緩慢等原因,Mate 60系列出現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斷貨狀態。
但現在情況不同了,據最新消息顯示,麒麟晶片的產量已經有了大幅的提升。前不久,全球半導體行業觀察機構TechInsights發布研報稱,麒麟9000S供應問題有望會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得到緩解。
這個意思很明確了,等晶片產能上來,華為新機的出貨量和疊代頻率也就有了保障!
這不,近期有消息傳出,往日一機難求的華為Mate60 Pro+/RS,如今京東自營已經放開買了。
具體來看,在華為京東自營官方旗艦店,華為Mate 60 Pro+ 16GB+1TB宣白版已經不用搶,直接可以購買。此外,華為Mate60 RS玄黑版也不用搶。另外也有網友反饋,在線下門店,1TB版本華為Mate 60 Pro已經現貨銷售。
總之,多款華為Mate 60系列開放購買,說明了華為麒麟晶片的供應是沒有問題的。
值得一提的是,網傳除了供應華為Mate 60系列手機外,麒麟9000S晶片還將配備給華為的其他周邊設備,如平板電腦等,就連上個月發布的華為Nova12系列中,也有三款機型搭載的華為自研麒麟晶片,增強了產品的競爭力。這些無疑都間接證明了,麒麟晶片產能的龐大規模。
順帶一提,麒麟9100的處理器現在也有了很大的進步,這意味著,咱國內的晶片已經達到了世界上先進的水準。看來,華為再也不用為晶片擔心了。
現在想想,在有芯可用的狀態之下,全新子品牌的誕生確實屬於情理之中,這表明華為可以放開手腳做事。
至於華為為啥選擇以星耀來命名,或許正是因為它是華為「創造」出來的,在用戶心中已經有了一定辨識度,同時,星耀與榮耀也僅一字之差,在很多人看來,這表明了華為想再打造一個「榮耀」的決心。
總之,星耀手機或許會是華為接下來在中低端市場的一次試水。所以問題來了:華為做子品牌星耀的話,面臨最大壓力的會不會是榮耀?
那咱們就拭目以待吧!
本文由極果用戶極果媒體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