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一位朋友打算買輛新能源汽車,向我諮詢問界M7這款車怎麼樣?由於,關係不錯,我給了他個最直接也是最誠摯的建議:最好不要買它。
關於問界這個汽車品牌,實際上很多消費者是不大了解的。問界M5能有相對不錯的銷量,最根本的原因還是沾了華為的光,另外加上余承東那張敢於吹上天的大嘴。說實話,如果拋卻這兩個因素,要是跟人說增程式賽力斯SF5,用腳指頭想想都會猜到銷量肯定會極其慘澹!
問界M7一出來,余承東就大吹特吹,說什麼能超越百萬豪車,讓專業人士一聽都覺得好笑!而後又對外宣稱僅上市三天時間訂單量就突破6萬輛,靠這種噱頭式傳播譁眾取寵。現在的消費者真有那麼好忽悠,好糊弄嗎?我們看也未必!這不就有消費者在買之前還想著諮詢諮詢嗎?
且不說這款車的設計和東風風光iX7撞衫,從車身的外觀尺寸來看,問界M7的長寬高分別是5020x1945x1775mm,軸距為2820mm,按理說看起來是挺大個的一款車了。但由於其2+2+2的座椅布局,5020mm的車身長度和2820mm的軸距就顯得不是那麼富足了。在使用第三排座椅的情況下,後備箱的空間會顯得非常小,只有將第三排座椅放倒後,後備箱空間才得以拓展,所以該車型在滿載6人時,後備箱實際上放不了多少東西,對於有裝載需求的用戶,可能需要額外加裝一個車頂行李廂。
從操控性方面看,問界M7的底盤懸架調教得非常軟,雖然具有良好的舒適性,但也犧牲了一定的操控性,車輛以較高速度轉彎或者是變道時,懸架的支撐性比較差,會導致車身出現比較明顯的側傾,坐在副駕駛座位的乘客會有不同程度的不適感。同時方向盤的轉向手感也過於輕巧,部分消費者可能會覺得不踏實。
從安全性方面看,2022年11月在中保研汽車技術研究院(簡稱「中保研」)發布的中國保險汽車安全指數(C-IASI)2022年測評車型第一次結果中,AITO問界M7的測評結果引發巨大爭議。在駕駛員側正面25%偏置碰撞中,測評車輛問界M7的A柱發生變形,在「乘員艙上部入侵量」和「車輛結構」兩項只獲得了「A(良好)」評價。而一同參與測評的理想L9、領克09等在「乘員艙上部入侵量」和「車輛結構」兩項中均取得了「G(優秀)」評價,A柱、B柱完好,與問界M7形成強烈對比。不僅如此,價格僅問界M7一半的長安汽車UNI-K也在這兩個項目上斬獲G的評價。在中保研的測試評級中,評級高低順序依次為G(優秀)>A(良好)>M(一般)>P(較差)。因此,我們不得不懷疑這款車在安全性上是否真正可靠?
從配置方面看,問界M7確實很豐富,除搭載了華為的鴻蒙座艙以及HUAWEI SOUND音響系統以外,在智能化配置方面還標配了6個攝像頭、12個超聲波雷達、3個毫米波雷達,可支持L2級別的自動輔助駕駛,並且也有360°全景影像、前後雷達等配置。在舒適性配置方面,問界M7前後排座椅都支持電動多角度調節,還兼具加熱、通風和按摩功能,而且也標配了電動後尾門、全車無鑰匙進入、遠程啟動、HUD抬頭顯示、主動降噪等多種配置。
但是,在某些細節方面卻差強人意,比如說其第三排座椅竟然沒有暖風口,因此有網友戲問:「余承東你冬天坐過問界M7的第三排嗎?」
或許有人會說,我們不該對問界M7過於吹毛求疵或雞蛋裡挑骨頭。可是,作為一款超30萬元的中大型SUV,又有華為的背書,消費者不該對問界M7有著更高的期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