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奔史論140」漢族的民族結構(晉哀帝至恭帝時期第三篇)

2022-06-03     楓葉談古今

原標題:「董元奔史論140」漢族的民族結構(晉哀帝至恭帝時期第三篇)

(插圖:漢族文化)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漢族不僅是中國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如今,居住在中國和海外的漢族人已超過十四億人。

民族是指經過長期歷史演化而形成的具有區別於其他群體的相近的生理特徵,歷史境遇、文化追求、語言習慣等文化特徵的相對穩定的共同體。根據民族的定義可知,民族形成時期的自身結構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漢族也是如此。

這樣的民族大融合在歷史上至少出現過三次:第一次是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其巔峰階段就是東晉中後期,即晉哀帝至晉恭帝時期;第二次是在遼宋金元時期,其巔峰階段是元代中期;第三次是清朝時期,其巔峰階段是清朝後期。我們分別展開論述。

(插圖:南北朝時期的漢族文化)

漢族的民族結構變化的第一個重要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早在東漢初年,侵擾中原文明千餘年的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為了防止匈奴重新統一,漢光武帝特地騰出雲中郡,把南匈奴南遷過來定居,東漢派兵駐紮在陰山南北特別是五原郡東部,以阻擋南北匈奴匯合。東漢朝廷給予南匈奴以一定的自治權,其居住區內沒有漢族人,匈奴民族保持了其生理結構和文化結構的本色和獨立性。

曹操打敗袁紹之後,「挾天子以令諸侯」,主要精力用於對付南方的割據政權,為了永久解除來自北方的匈奴的威脅,曹操把雲中郡的匈奴人分散遷居到今山西、河北、山東等地,使他們跟漢族人雜居。固然此後直到兩晉時期的許多匈奴人依然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生理結構,但是還是有相當多的匈奴人跟漢人通婚,更重要的是,三國時期的匈奴人大都採用了漢姓,他們在文化上已逐漸融入漢族。

西晉時期,匈奴人趁「八王之亂」削弱晉室之際發動叛亂,以前趙、後趙等政權形式相繼占領了中原地區,並與南遷的東晉長期對峙。對峙期間,為了有效管理中原地區,匈奴貴族效法漢族人的封建官制、軍制、禮俗和經濟模式,吸收大批漢族人做官和參軍,在保證上層匈奴貴族血統的純正之外,允許普通匈奴人與漢人雜居、通婚。

東晉南北朝時期,隨著匈奴中原政權的衰敗和部分匈奴人融合入漢族之中,北方的鮮卑人從蒙古高原越過長城,大批南下,一部分匈奴人與鮮卑人通婚、混血,一部分匈奴人遠遁遼東。在這期間,鮮卑人效法中原王朝模式,在中原地區相繼建立了諸燕、西秦、代、北魏、東魏、西魏、北周等大約十個割據政權,鮮卑人跟漢人雜居。為了吸收漢人文化,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全面推行漢人文字、服飾、耕作等文化,大行鮮卑族漢化之道,鼓勵鮮卑人跟漢人通婚。南北朝末期,鮮卑人完全融合進漢族之中。當然,也有一部分沒有充分漢化的鮮卑人遷徙到遼東或北歸蒙古高原,遷徙到遼東的鮮卑人與早先遷徙到那裡的匈奴人雜居、通婚,這些人成為後來契丹人的祖先;北歸蒙古高原的鮮卑人與早先居住在那裡的鮮卑人生活在一起,這些鮮卑人分裂成多個部落,他們是後來蒙古人的祖先。

(插圖:蒙元時期的蒙漢混血兒)

漢族的民族結構變化的第二個重要時期——遼宋金元時期。

唐朝滅亡後,契丹人在東北建立起政權,並迅速向西、向南擴張,向西占領了蒙古人居住的蒙古高原南部,蒙古人成為被奴役民族,向南則推進到燕山南麓,燕雲諸州。契丹後來把自己的政權改稱遼,遼在統治區實行兩套管理機構。北部居民以契丹人為主,漢人很少,遼實行的是遊牧文化體制;遼河以南地區的居民以漢人為主,契丹人相對不多,遼實行的是中原文化體制。但是到了遼的後期,隨著其統治重心逐漸南移,大批契丹人遷居南部,遼景宗遂全面推行包括農耕文明在內的漢族文化,允許契丹人跟漢人雜居、通婚。遼時期,後方靺鞨人逐漸興起,為了避遼興宗的諱,靺鞨人改稱女真人。女真人迅速壯大,於收國元年(1115)建立金國,並與十年後滅遼。遼滅亡後,本來就居住在南部的契丹人繼續留居燕雲諸州,與漢人雜居、通婚;居住在北部的契丹人則向西遷徙,在蒙古高原西部和西域地區建立起西遼。西遼的契丹人後來參加蒙古人針對金國和南宋的戰爭,元朝建立後,這些契丹人散居在中國各地,逐漸融合進漢族。

金國的情形與遼國相似,金國起初實行針對北方女真人遊牧區和南方漢人、契丹人、女真人雜居農耕區的兩套管理體制,後期則全面實行漢化制度。金國的南部統治區達到淮河流域,其境內漢人遠遠多於遼國時期,因而女真人與漢人的通婚現象更加普遍。蒙元滅金後,早先一直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女真人被蒙元朝廷視為女真人,而把生活在漢人聚居區的占女真人總數三分之二的女真人作為漢人對待,這進一步促進了這些女真人的漢化進程。此外,蒙古人崛起之前是金國的受奴役民族,大批蒙古人在戰爭中隨女真人南下江淮地區,與漢人雜居、通婚,元朝朝廷把這些蒙古人也認作漢人,這同樣促進了這部分蒙古人的漢化進程。

蒙古人建立元朝,疆域空前擴大,轄區內民族眾多,甚至包括來自歐洲和西亞的種族,這些少數民族大多跟漢人雜居,其中不乏通婚現象。元朝統治者也注意到維持蒙古民族血統的純潔性,但是也只有繼續居住在長城以北的蒙古人以及居住在中原地區的蒙古貴族不跟漢人通婚,大量居住在中原地區的普通蒙古人則逐漸融入漢族之中。

(清末漢滿混血兒)

漢族的民族結構變化的第三個重要時期——清朝時期。

朱元璋建立明朝,蒙古貴族被驅逐到蒙古高原。明朝後期,居住在東北地區的女真人的一部——建州女真崛起。建州女真建立後金政權,崇德元年(1636)改稱大清,其族名在稍早前也改稱滿洲族,簡稱滿族。

滿族入主中原後,推行滿漢有別制度,但是儘管如此,還是有許多滿人跟漢人通婚,就連大清皇族都有這種現象。大清引以為豪的打敗明軍的主力部隊八旗兵後來駐紮在京師,或輪戍中原各地。這些八旗兵享有朝廷給予的特權,生活優裕,到乾隆後期,八旗兵的兒孫們不再具備八旗兵原有的彪悍體格,也失去了八旗兵原有的血性。清末時,八旗兵上層人只沾沾自喜於其祖上的功績,卻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捻軍起義中成為逃兵或降卒。下層旗人有的離開本旗,跟漢人雜居,有的參加漢族大地主創建的新式軍隊,其中不乏跟漢人通婚者。

晚清時期,在漢族官僚逐漸掌握地方大權,並且不太願意配合清廷內政外交的情形下,為了維護內憂外患、搖搖欲墜的大清政權,清廷大力宣揚滿漢一家的觀念。晚晴宣揚滿漢一家不同於早先宣揚的滿漢和睦,早先滿是滿,漢是漢,而晚晴的滿漢一家則不禁止滿漢通婚,慈禧太后甚至還以梁啟超首倡的「中華民族」一詞統稱國內漢族、滿族以及其他民族,而實際上早在嘉慶、道光時期普通滿人就已分散居住在全國各地了,滿漢通婚現象早就存在了。清朝滅亡後,為了自保,大批滿族人隱姓埋名,採用漢姓,跟漢人雜居、通婚,這些滿人逐漸漢化了,或者說「中華民族」化了。

說到「中華民族」概念。還在清朝臨近滅亡之際,隨著民族概念傳入中國,梁啟超正式提出「中華民族」概念。「中華民族」概念最初正是因應國內民族融合程度持續加深背景下「漢族」一詞的狹隘性而提出的。當代,國內五十六個民族通稱為中華民族,是「中華民族」概念的進一步發展。

(插圖:滿漢全席)

綜上,漢族是在生理結構和文化結構開放的過程中在西漢前中期形成的,並在繼續開放的過程中,經過數次國內民族大融合,繼續發展演化其生理結構和文化結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漢族主要融合了匈奴族和鮮卑族;遼宋金元時期,漢族主要融合了鮮卑族的後裔契丹族和蒙古族;清朝時期,漢族主要融合了滿族。當然,歷史上的其他重要民族比如突厥、柔然、羌等都程度不同的融合進漢族。基於以上原因,我們使用漢族這個概念的時候應該關注其開放的、歷史上一路走來的結構特徵,不應該刻舟求劍,當然,使用「中華民族」這個概念更準確。

董元奔史論(138)東晉的蓮花謝了

董元奔試論(140)庚戌土斷兩般好

【編輯】董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5f69c43db2a8ce2570c089e6d652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