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自己潛能的18個好習慣,值得收藏
你把時間花在哪兒,
人生的花就開在哪兒。
作者:洞見July
世界第一名潛能大師安東尼·羅賓曾把人的潛能比作一座金礦。
這座金礦人人都有,它的蘊藏量十分龐大,價值更是無法估量。
而開發之法,就藏在我們一生的習慣中。
今天,晚君為大家分享18個激發潛能的好習慣。
每天花點時間去練習,堅持下去,你也能爆發出強大的能量。
1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長達25年的跟蹤調查。
結果發現:生活中有27%的人完全沒目標,每天過得渾渾噩噩,最終混成了社會的底層,貧困又潦倒;
而只有3%的人清晰地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每日朝著目標前進,同時不斷激發自己的潛能,到最後都成了行業的精英。
有目標和沒有目標的人,過的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歌德曾說:「每走一步都走向一個終於要達到的目標,這並不夠。
應該每下就是一個目標,每一步都自有價值。」
給自己設立每日目標,沿著既定的軌跡前行。
不斷提升自己,不斷變得更強。
只要一直在路上,你就終有到達目的地的那一天。
2
在追求高效的時代,如何才能讓效率最大化呢?
心理學家表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利用大腦的黃金時段來做事。
在這個時段內,人的思維更加活躍,潛力得到開發,效率自然也會達到最大化。
但每個人的效率高峰期都有不同。
如果你覺得早起頭腦清醒,那麼在早晨列出一天的計劃就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如果你認為深夜狀態最佳,那麼在夜晚復盤工作便更能理清思路,讓你事半功倍。
找到適合自己的時間段,開展你認為最重要的工作。
效率提高了,結果自然也不會差。
3
你是不是也經常有這樣的時候?
工作還沒五分鐘,就想看一眼手機;
本來只是回個消息,不自覺就刷起了短視頻;
即使放下了手機,腦子還在各色信息中神遊……
工作還沒五分鐘,就想看一眼手機;
本來只是回個消息,不自覺就刷起了短視頻;
即使放下了手機,腦子還在各色信息中神遊……
在手機的影響下,我們的專注力越來越低,更難以集中精力。
想要戒掉這種情況,我們就需要為自己設置一個「時間塊」。
所謂時間塊,就是用30分鐘或者1個小時,來讓自己保持絕對的專注。
在這段時間內,堅決不碰手機,屏蔽掉一切雜音,只做自己計劃好的事。
慢慢地,你會發現自己不再容易被外界打擾,做任何事都得心應手。
專注力提高了,你的能力也會更上一層樓。
4
一個人想要變得自律,該如何開始第一步呢?
博主@硬核Sunny曬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早起。
5點起床,他用健身開啟美好的一天;
6點洗漱過後,他邊吃早餐邊思考當天的計劃;
7點他已經坐在電腦前,把工作中的難題提前解決掉;
8點,他收拾完畢出門去上班,投入了新一天的挑戰。
就這樣沒過幾年,他已經當上了部門的主管。
而同期的同事,每天踩著點上班,如今仍然在原地打轉。
很認同一句話,過怎樣的早晨,決定了你過怎樣的一生。
因為人在早起的過程中,不僅是在克服惰性,更是在爭取自我成長的時間。
利用好早上的時間,人就能一點點進步,一點點變強。
堅持早起的人,更容易擁有開掛的人生。
5
山下松子曾從事雜物管理的工作,她發現環境對人影響頗深。
房間總是亂糟糟的人,往往性格懶惰,沒有奮鬥的意願。
只有環境整潔了,人才能專注自己,做好手頭的事。
她在《斷舍離》中建議大家:如果狀態不好,就先整理自己的房間。
丟掉不用的物品,擺正雜亂的物件,清掃沉積的灰塵。
在拾掇的過程中,人也在摒除腦中的雜念,清空內心的負累。
內心清凈了,人才有更多精力去提升自己,輕裝上陣,人生才有新的可能。
6
在生理學上,有一種突破極限的狀態,被稱為「第二次呼吸」。
是指在長跑過程中,人因為體力不支而出現胸部發悶、四肢無力的情況時。
堅持下去激發潛能,人體就會迅速切換到一種新的平衡,讓全身充滿力量。
運動之於人,不僅僅是強身健體的途徑,更是培養意志的法寶。
通過每天的鍛鍊,人會不斷進步,打破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極限。
每完成一次訓練,人也會更有成就感,面對挑戰不再畏懼,面對困難不怕打擊。
就像演員彭于晏說的:「如果你做到了,就會有很好的精神狀態,做任何事都會更自信。」
7
哲學家康德在大學任教期間,遵循著一套嚴格的時間表。
他每天晚上8點睡覺,清晨5點起床,30年間風雨無阻。
對時間的珍惜,也導致他做事認真,效率極高。
他在學術上不斷突破,開創了康德哲學,影響後世數百年。
有位學者說,誰對時間越吝嗇,時間對誰越慷慨。
一個人越是珍惜生命,就越會努力耕耘。
不斷超越自我,你才能在自己的領域創造奇蹟。
時間向來是公平的,善用分秒的力量,成功遲早會與你會面。
8
作家王梅曾分享過自己能堅持寫書的秘訣。
她說,每當完成一部分寫作內容的時候,就會給自己獎勵。
要麼看場電影,要麼吃點喜歡的零食,這樣會讓自己更有動力。
對於一個人來說,只有建立回報機制,讓人嘗到了甜頭,人才能持續前進。
人的潛能也需要一步步進行誘導,在獎勵的激勵下,最終轉化為自身的實力。
所以,想要有所突破,適時對自己鼓勵也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做成了一件難事,可以給自己放一個小長假,去旅遊,去放鬆;
完成了一個項目,也可以給自己買些小禮物,讓心情變得美好。
及時給自己正向的回饋,為了目標持續奮鬥,你的回報也會愈加豐厚。
9
董宇輝曾說:
這個時代應該是屬於讀書人的時代,因為這是一個知識變得前所未有地容易獲取的時代。
這個時代應該是屬於讀書人的時代,因為這是一個知識變得前所未有地容易獲取的時代。
在人人都追求效率的今天,我們很難有整塊的時間去閱讀和思考。
但時間碎片再小,日積月累也能產生巨大的價值。
養成閱讀的習慣,更能開闊人的眼界和心胸,讓人受益終身。
所以,與其每天瀏覽對生活毫無益處的垃圾信息,不如利用碎片化的時間來閱讀。
翻開一本想看的書,哪怕是十分鐘的閱讀,也能為你展開不一樣的世界。
見過的世面多了,你自然能跳出生命的狹隘,收穫一個更加達觀和博學的自己。
10
有人曾把拖延比作生命的竊賊。
因為它會在不知不覺中盜走你的熱情,偷走你的機會,碾碎你的夢想,擊碎你的目標。
最終讓你變得渾渾噩噩,在自我懷疑中度過平庸的一生,
作家布萊爾曾說:「完成任務的最高境界是提前完成任務。」
想要戒掉拖延症,最好的辦法就是設定一個完成的時間。
逼著自己去動起來,在與時間爭分奪秒的過程中,激發內在的潛能。
你只有相信自己能完成,你才能達成既定的目標,最終讓夢想成真。
11
心理學上,有一個兩分鐘效應。
意思是說,如果你想做成一件事,一定要在兩分鐘內去做。
當你開始做了前兩分鐘,就能堅持下去,一直到事情做成。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一事無成,往往就是因為想得太多而瞻前顧後。
在害怕自己失敗的恐懼中,逐漸喪失鬥志和信心。
如果想做成一件事,完成要比完美更加重要。
而只有立刻行動起來,你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成就自己的人生。
12
教授黃海曾說,知識到了最高境界,其實是相通的。
領域不同,但邏輯相似,行業有壁,但思路相通。
通過了解不同的文化,接觸不同的學問,自我也能很快得到提升。
跨界學習的本質,其實就是鍛造一把鑰匙。
打開不同的大門,看到不同的風景,你的世界才會趨於完整。
空閒的時候,不妨嘗試著去接觸陌生的領域。
可以學一項無關生存的技能,或做一個與自己專業無關的項目。
用多元化的視角幫自己打開思維,豐富人生的體驗。
你掌握的知識越多,你的潛力就越容易被發掘。
自身實力強大了,無論身居何處,你都能成為領域的精英。
13
有位商業大佬曾在自傳中描述過自己一天的生活:
每天清晨不到6點就起床,先運動一個半小時,然後開始工作;
中午不睡午覺,用咖啡提神,而晚上睡覺前則是固定的看書時間。
他不上網,因為覺得上網占據太多時間,也不常聚會,因為不想做無用功。
他說,想要所有成就,首要任務就是自我管理,主動捨棄無意義的事。
心理學上認為,如果你在一件事上投入的時間足夠多,你的水平也會足夠高。
由此產生的規模效應,讓你做任何事都能靜下心來深耕自己,獲得不凡的成就。
就像那句話說的:你把時間花在哪兒,人生的花就開在哪兒。
主動捨棄那些不值得的事,比如精簡社交,卸載遊戲等。
把時間花在自我提升上,讓潛能外顯,你遠比你自己想像得更強悍。
14
有研究證明,人是唯一可以接受暗示的動物。
給予自己正面的激勵,人就能發揮出自己的潛力,獲得想要的結果。
日常生活中,可以多看一些勵志的書籍或電影,從中汲取能量。
遇到挫折時,也多往好的一面去想,用正念給自己引導。
心情低落時,調動情緒復原力,讓自己從失落的狀態中脫離。
任正非曾對員工說,自我激勵是最重要的激勵。
沒有任何一種力量比內心的力量更強大,相信自己你才能成為最好的自己。
15
雷軍在演講《成長》中講了這樣一件事。
那時候,他決定用兩年時間修完大學四年的學分,但不知如何選課。
沒辦法他只好去找高年級的學長,向他們請教。
而這一問,不僅問到了經驗,還得到了學長的筆記,從此開啟了學霸模式。
他說自己從中得到最大的收穫,就是遇事要找個懂的人問問。
因為有了榜樣的指引,自己也會少走許多彎路,更快得到成長。
有人說,人最大的運氣不是撿錢,而是貴人指引你成功的方向。
遇到困難時,善用榜樣的力量,把他們的經驗化為自己的答案。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才能爬得更高,看得更遠。
16
經濟學家巴萊多認為:
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約20%。
但很多人卻喜歡做一些無用功,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了不重要的80%上。
結果就是,人越努力卻越看不到成效,最終被低效率的勤奮拖垮了人生。
事實上,精英之所以成為精英,就在於只做最重要的事。
他們永遠專注在那20%的挑戰上,越做越精,越鑽越細,最終變得越來越厲害。
是庸庸碌碌平凡過一生,還是激發潛能讓自己變卓越?
取決你是否能做最重要的事。
17
現實中,你肯定也有很多不想做卻不得不做的事。
遇到這種情況,你是能拖則拖,到最後不了了之;
還是在心裡充滿抱怨,搞不好就草草了事?
如果你抱著以上兩種心理,再好的機會你也抓不住,你再優秀也只能被埋沒。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有一句名言:行動解決一切,沒有行動,什麼都不會發生。
遇到不得不去做但對自我有增益的事,可以通過拉長時間線來逐步推進。
一天攻克一部分難題,一點點消除不想做的心理。
在這過程中,你的潛能逐漸被開發,你的能力不斷被提升。
做到最後,你會發現自己輕鬆就超過了預期。
18
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
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
好習慣越多,人內在的能量就會不斷被激發。
堅持越久,習慣對人的助力就越大,甚至能在無形中改變人的命運。
想要快速積攢這種力量,我們需要給好習慣做個加法。
可以是跑步的時候聽播客,運動的同時又掌握了新的信息;
可以是早起後先做計劃表,精神飽滿地規劃一天的工作;
可以是看視頻時做筆記,讓知識通過雙重記憶被牢牢掌握。
把好習慣融入日常,你的未來也必將不同凡響。
作家史蒂夫·帕弗利納曾說:「我最重要的那些突破,通常都來源於自己的親身嘗試。」
只有試過了,你才能領悟改變的力量,只有堅持了,你才能發生脫胎換骨的蛻變。
這世上,所有的優秀都有跡可循。
在好習慣的複利下,你的潛力也能被激發,你的能力也會更強大。
不因為改變的微小而不開始,也不低估變化帶來的力量。
點個贊吧,從小處著手,培養這18個習慣,讓時間為你助力,你終能與最好的自己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