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3省將近20萬軍隊,老十四胤禵,為何不敢推翻雍正?

2022-06-05     楓葉談古今

原標題:擁有3省將近20萬軍隊,老十四胤禵,為何不敢推翻雍正?

首先,我們需要聊聊清朝的老對手準噶爾部。準噶爾部屬於漠西蒙古的一部分,在清朝康熙皇帝在位的中期,準噶爾部迅速崛起,統一了漠西蒙古各部,並且開始進攻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各部。當時,清朝忙於鎮壓吳三桂叛亂、平定鄭氏集團,根本就沒有精力反擊準噶爾部。在最鼎盛時期,準噶爾部一路向東,直逼距離清朝京城700里的烏蘭布統。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康熙皇帝開始了全面反擊,將準噶爾部的進攻擊退。但準噶爾部僅僅是受到了挫折,並沒有傷筋動骨。歷經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以後,繼續與清朝對抗,甚至主動向清朝發起了局部性的進攻。面對準噶爾部,清朝疲於應付。在第一次驅逐準噶爾部的戰爭中,清朝6000多官兵全軍覆沒,色楞、額倫特等清朝將領全部陣亡。

這是自李定國兩厥名王之後,清朝遭遇的最大失敗。已經垂垂老矣的康熙皇帝,開始挑選將領再次出征。最終,選中了驍勇善戰的皇十四子胤禵。當時,胤禵的爵位僅僅是貝子,康熙皇帝破格冊封胤禵為大將軍王、撫遠大將軍,率領大軍出征西北。按照當時的記錄:「其莊嚴隆重若此,清除以來所未有。」

原來,康熙皇帝命名各個皇子和二品以上官員,全部到德勝門送行。此外,挑選了16位王公貝勒,隨軍出征。為了儘可能增加胤禵的權威,康熙皇帝專門下詔給各個蒙古王公,表示:『大將軍王乃朕皇子,確係良將,朕深知其能。故命其掌生殺重任,爾等或軍務、或正細事項,均應謹尊大將軍指示。』

康熙皇帝下達給各個蒙古王公們的聖旨中,說得非常明白:大將軍王是我的兒子,打仗很猛,我很清楚。你們有什麼事,都需要請示他。其實,這就相當於父親在為兒子撐場面。那麼,胤禵到底能夠調動多少軍隊呢?

胤禵坐鎮西寧府,按照當時的部署,能夠調動甘肅、陝西、四川三省的八旗軍和綠營軍。這些軍隊號稱有三十萬,其實,最少也得10多萬人。而且基本上都是清朝從各省抽調的野戰精銳,戰鬥力很強悍,畢竟需要直接與準噶爾部作戰。第二,胤禵有權力調動各個蒙古王公的部隊,基本上是清一色的騎兵部隊。合計以後,胤禵能夠調動的軍隊數量,接近20萬人。

還有一個說法認為,胤禵能夠調動的部隊,超過24萬人。言而總之,胤禵直接控制了清朝的精銳力量,相當於大部分野戰主力部隊。1722年,69歲的康熙皇帝去世以後,45歲的胤禛繼承了皇位,這就是雍正皇帝。雍正皇帝繼位的過程並不順利,依靠老十三胤祥的努力,控制了駐紮在京城附近的京營八旗軍。依靠隆科多的努力,控制了八旗步軍營和巡捕五營,總計3萬多人馬。

老八胤祀、老九胤禟集團,看上去勢力很大,其實很虛弱。由於「沒有槍桿子撐腰,」老八胤祀集團連一點反擊的能力都沒有,只能「俯首稱臣。」對於雍正皇帝來說,最擔心的還是胤禵。如果胤禵仿效當年燕王朱棣起兵,那麼,鹿死誰手還很難說。

為此,雍正皇帝作為一系列準備。首先,命名川陝總督年羹堯加強戒備,整個西北各地戒嚴。一旦胤禵準備揮師向東,必須把胤禵的大軍堵在西北。第二,命名山西省全面戒備。一旦年羹堯頂不住,山西各省就成為了前線。第三,以皇帝的身份,命令胤禵返回京城奔喪,由輔國公延信暫時管理軍務。不得不說,這一命令從法理上沒有任何毛病。

作為康熙皇帝的兒子,胤禵確實需要回去奔喪。作為臣子,必須服從命令。否則,就是不忠不孝。當然,雍正皇帝還有其他的方案,萬一胤禵孤注一擲造反,年羹堯不一定打得過胤禵。因此,雍正皇帝想了一個釜底抽薪的辦法。西北地區十分貧瘠,大軍所需要的各種物資,都需要從內陸各省轉運。雍正皇帝剛剛登基,就立刻命令把西北大軍的物資供應,改成了按日供應。

也就是說,頭一天運來第二天所需要的物資和糧食。一旦胤禵敢造反,朝廷立刻斷絕物資供應,依靠貧瘠的西北,胤禵連一隅之王都做不了。此外,胤禵身邊有10多位王公貝勒,這些人並不都是胤禵的人。對於這些貴族,胤禵既不敢殺,又不敢用。

胤禵擁有將近20萬精銳,這些官兵都是從各省調來的,自己的親人都在老家。一旦自己跟著十四王爺造反,自己的親人肯定會被牽連,甚至被地方官擒拿。對於上述一系列原因,胤禵並非不清楚。如果胤禵造反,大部分王公貝勒、將領和官兵,肯定都不會同意。部分人,甚至會主動向朝廷報信或者倒戈。

從表面看,老十四胤禵的情況,明顯好於當年的燕王朱棣。其實,並不是這樣。當時,朱棣雖然只有幾萬軍隊,但部隊是自己組建的,屬於親信部隊,將領和官兵的忠誠度,沒有任何問題。此外,官兵們的老家,基本上都在幽雲地區,屬於燕王自己的封地,官兵們沒有任何後顧之憂。老十四胤禵則沒有自己的封地,也沒有自己的親信部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54127e880d7f6e0612261fbd9663b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