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建議:停止喂養任何人

2024-07-26     洞見

#長文創作激勵計劃#

在非洲森林裡,有一種白樺樹的汁液,美味又營養。

靠著這些汁液的喂養,當地也出現了一種特殊的鳥類:吸汁啄木鳥。

和別的啄木鳥不同,這種鳥靠白樺樹的汁液為生,卻從不給樹捉蟲治病。

還不停地掀開樹皮,啄食更裡層的汁液。

結果白樺樹的所有汁液都喂養給了啄木鳥,自己反倒枯死了。

反觀我們現實中,又有多少人活成了白樺樹呢?

你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拯救別人,結果對方非但不領情,還吸食你的能量,辜負你的善意。

最終,你陷入了疲倦和內耗的怪圈,人家還要反過來指責你多管閒事。

人這輩子最聰明的活法,就是不要去喂養任何人。

1

不損耗自己的能量去滋養別人

法蘭克福大學有項研究表明:

每個人都是帶著一定能量儲備來到這個世界的。

人與人交往,本質上就是能量的流轉、互換。

如果在一段關係中,一直是你在損耗自身的能量去滋養別人。

那這樣的關係,我勸你儘早斷開。

作家李剛說過一個自己的故事。

他老家有個親戚,被查出疑似癌症。

為了做進一步檢查,這個親戚去了北京。

當時李剛也住北京,出於同情,他便讓親戚住在自己家,想著幫對方省點花銷。

沒想到,在等待檢查結果的短短几天裡,李剛卻感覺自己的精神受盡了煎熬。

因為這個親戚的嘴裡,永遠只有抱怨和訴苦。

她頻繁地向李剛訴說自己生活的不如意,比如工作不順心、丈夫太無能、家裡又窮自己還得了這個病……

一開始,李剛還會耐心開導她,可時間長了,李剛也變得負能量爆棚,對身邊的一切都充滿了惡意。

甚至在工作中他也會變得煩躁,把好好的事情做得一塌糊塗。

李剛意識到,這一切的改變都發生在這位親戚來之後。

於是在檢查結果出來,顯示沒有大礙後,他就立馬將親戚送回了老家,他的狀態才逐漸調整過來。

社會學中提過一個「泡菜效應」。

指的是不同種類蔬菜,泡在同一個缸里腌制,時間久了就都會浸染同樣的味道。

人和人交往,也是一樣的道理。

向負能量的人伸以援手,便是在給自己招惹災禍;

用自己的能量去喂養他人,無異於自討苦吃。

他們會像水蛭一樣附在你身上,慢慢吸走你的能量,讓你變得跟他們一樣頹廢墮落。

及時將自己抽離出來,你才能保護好自己的能量,不被他人所左右。

2

不浪費自己的時間去改變別人

榮格曾說:「你連想改變別人的念頭都不要有。」

貓有貓道,鼠有鼠道。

活在這世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處世方式,和行事標準。

一味灌輸你認為正確的觀點,他人不一定能接受;毫無邊界地去指點別人的人生,還可能會引起他人的反感厭惡。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軌跡,妄圖改變別人,痛苦的只會是你自己。

主持人李靜有位好友,辭職大半年了還一直宅在家裡。

李靜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她隔三差五就跑過去,跟人分析就業形勢,催促她要早點找工作,不能整天像條鹹魚一樣。

好友聽得不勝其煩,直截了當對她說:

「你可以去奮鬥創業,那是你要的人生,而我要的人生,就是自在地躺著,混混日子。」

李靜聽後,瞬間寒了心,她怎麼也沒想到,自己費心費力地出謀劃策,竟然被好友說得一無是處。

很多時候,你改變別人的初衷,或許是好的。

但這種苦口婆心似的勸誡,對別人來說,其實更像是一種打擾。

最後,結果就會如貝克特爾所說:

「當我們試著去改變別人或者要求別人怎樣做的時候,我們八成是在自討苦吃。」

英國作家卡蜜拉成名之前曾和閨蜜在紐約一家報社任職。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發現閨蜜竟抄襲別人的文章,用來應付報社的工作。

卡蜜拉預感到不妙,為了改變閨蜜的行為,她特意找出之前因為抄襲而身敗名裂的作家事例,來規勸她。

沒想到,閨蜜卻覺得卡蜜拉是在威脅她,兩人為此大吵一架,多年的感情也分崩離析。

卡蜜拉經此一事才意識到,改變他人永遠吃力不討好,自己又何必自討沒趣。

有句話說得很對:「世上最難的,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

我們都應該學會克制自己改造他人的慾望,別把自己的手,在別人的世界裡伸得太長。

切記,不要犧牲自己的時間,去改變別人的觀念;

不要浪費自己的精力,去更改別人的劇本。

成年人世界,只篩選,不教育;只選擇,不改變。

一旦曾經與你同路的人,選擇了與你相反的道路,你就要學會轉身離開。

否則,你會在追逐別人的步伐中,失去自己的方向,並把自己累得筋疲力盡。

3

不濫用自己的善意去拯救別人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看到別人活得辛苦,便毫無保留地去幫襯別人;

明明自己也過得一般,卻還是不忍對別人的苦難視而不見;

永遠不忍心拒絕別人,總是將別人的事放在第一位……

看到別人活得辛苦,便毫無保留地去幫襯別人;

明明自己也過得一般,卻還是不忍對別人的苦難視而不見;

永遠不忍心拒絕別人,總是將別人的事放在第一位……

如果你也是這樣的人,那說明你已經陷入了「拯救者思維」

你把自己設想成了一個救世主,以為自己多給予,多付出,就可以救他人於水火。

殊不知,執著於拯救他人就是一個錯誤,因為你最後不僅拯救不了他人,還可能犧牲自己。

作家馬克·吐溫曾救助過一個人,叫哈特。

哈特沒錢時,馬克·吐溫自掏腰包接濟他;

他沒地方去時,馬克·吐溫又讓他搬到自己家;

後來,他又說自己沒地方寫作,馬克·吐溫就讓他與自己共用一間書房。

即使一些要求有些過分,馬克·吐溫還是儘可能地滿足。

馬克·吐溫自以為能改寫哈特的人生,沒想到,對方卻得寸進尺,絲毫不知感恩。

不僅什麼都要馬克·吐溫為他提供,還經常在背後說他摳門。

最後馬克·吐溫實在無法忍受,直接斷絕了與哈特的往來。

有人曾說過這麼一番感慨:當你選擇幫助一個處處不如你的人,你最後得到的,一定是別人的攻擊和惡意。

因為蛇暖不熱,狼喂不熟。

你慣著那些不領情的人,只會讓自己腹背受敵。

更何況,個人有個人的因果,他人有他人的命運。

放下助人情結,是對他人的救贖,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阿德勒曾說:「你可以把馬帶到水邊,但是不能強迫馬喝水。」

馬渴了,會自己低下頭,張開嘴喝水;人若想成長,也會自己覺醒,尋求改變。

所以,別再消耗自己的精力和資源,去喂養別人。

你要做的是,把目光從別人身上收回來,專注於自己的成長。

當你把有限的能量全部用來滋養自己,你才能向上生長,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82a8bc030eebb0539d0b6189668ebd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