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不快樂的根源:格局太小
心中有江海,眼裡無是非。
作者:洞見Leyla
人活一輩子,為什麼不快樂?
不妨先來看兩個故事。
1
第一個故事,是關於著名球星梅塔·沃爾德·皮斯的。
皮斯曾是美國最出色的籃球運動員之一。
但在25歲這年,他的職業生涯卻意外走了下坡路。
在一次 NBA比賽中,有位球迷看到自己支持的球隊要輸了,一氣之下將手中的紙杯砸向地上。
沒想到,這一砸,剛好砸到了皮斯身上。
皮斯瞬間怒火中燒,他隨手揪下一個無辜的球迷,對其拳打腳踢。
這次誤傷,激怒了無數美國民眾,最後甚至演變成NBA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鬥毆事件。
比賽結束後,皮斯陷入輿論的漩渦,受到無數球迷的攻擊謾罵。
而他的職業生涯,也因為這件小事,被迫走向了終點。
2
另一個故事,來自媒體人格總。
多年前,格總曾經遇到一個客戶,他身家過億,按理來說人生應該很愜意。
格總和他接觸之後才發現,他的生活處處都不順心。
有一次,格總和客戶約定好日期簽合同。
可是到了約定時間,客戶遲遲沒有現身。
格總跑遍了附近大大小小的場所,終於在停車場找到了他。
原來是客戶在停車場停車時,與人起爭執,耽擱了時間。
當時他把車停在了兩輛車中間,但是下車的時候有些不方便。
客戶見狀,旁若無人地罵出了聲。
沒想到,左邊車上有人,聽到他嘟囔,搖下車窗回懟了兩句。
客戶聽完,一下子火冒三丈。
他站在停車場和人家對罵,差點還動起手來。
直到圍觀的人越來越多,在場的人都好言相勸,客戶才勉強消氣。
事後,客戶開始和格總談項目。
原本說好的條款,到了簽訂合約的時候,客戶又開始挑毛揀刺。
他堅持要按自己的想法簽訂合約,遭到格總拒絕後立馬破口大罵。
無奈之下,格總停止與他合作。
後來,格總聽說那位客戶在和別家公司合作的過程中,仍舊是一副臭臉,惡名傳遍了整個行業。
3
為什麼講這兩個故事呢?
因為生活中,很多人之所以活得不快樂,並不是擁有的太少,而是格局太小。
別人隨口的一句話,就能讓他們氣急敗壞;
別人無意的一個舉動,就能讓他們惱羞成怒。
只要生活稍有不如意的地方,他們就會反覆琢磨、無限放大。
他們不是讓自己彆扭,就是讓別人難受。
這樣的人,即便是聲名遠播,即便是家財萬貫,活得也是心煩意亂。
就像那句老話說的:人沒有高度,看到的全是問題;人沒有格局,看到的全是苟且。
人一旦格局不夠,世上的煩心事就格外之多。
4
電視劇《老酒館》里,有這樣一位老人。
他是酒館的常客,每次去喝酒,總喜歡坐在角落裡,看街邊人來人往。
有無賴酒客往他酒壺裡兌白水,他發現後也不生氣,反而自顧自品嘗起白水。
有人不小心踩了他的腳,他笑著回應說:「是我對不起您,耽誤您的腳落地了。」
別人抱歉地問他有沒有被踩疼,他大方說了句:「我鞋大!」
什麼都不放心上的老人,卻是整個酒館裡活得最舒心的人。
古語有云:心中有江海,眼裡無是非。
格局大的人,不會為了一點小事,就斤斤計較;更不會為了無端的矛盾,就影響自己的心情。
再多的煩惱,都能被他們用一顆廣闊的心胸化解,並浸潤成生命中的涵養與修為。
1894年,蕭伯納的新作《武器與人》發表,獲得了無數讀者的好評。
皇家大劇院隨之安排了一場甚為隆重的公演。
公演還沒開始的時候,觀眾們紛紛要求蕭伯納上台,接受大家的祝賀。
於是,蕭伯納走上台,準備發表演說。
沒想到話沒說幾句,台下衝出一個無禮之徒,對著蕭伯納大聲諷刺說:
「蕭伯納,你的劇本糟透了,誰要看?收回去,停演吧!」
一瞬間,整個劇院寂靜一片,觀眾們都屏住呼吸,盯著蕭伯納的表情。
沒想到,蕭伯納笑容滿面地向那個人深深鞠了一躬,然後回覆說:
「你說得很好,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見。
但遺憾的是,我們倆人反對這麼多觀眾有什麼用呢?就算我和你意見一致,我們也沒法禁止這場演出,不如等我演完再說?」
話音剛落,全場爆發雷鳴般的掌聲,觀眾們紛紛稱讚蕭伯納博大的胸懷。
而這次的插曲,也讓蕭伯納贏得了更多讀者的尊重和支持。
《菜根譚》里有句話:「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過而潭不留影。」
微風吹過竹林,竹葉也跟著搖曳,當風吹過後,竹林迅速回歸寧靜;
大雁掠過水潭,水面會映射著大雁的身影,但很快就會消失不見。
一個人若是心胸足夠寬闊,那麼即便他遭遇的煩心事再多,也會被自己博大的胸懷沖刷乾淨。
格局一大,所有的問題都不足為提了。
5
稻盛和夫說過:「人生是一次靈魂的修煉,使它在謝幕之時比開幕之初更為高尚。」
人活於世,氣惱抱怨、糾結惆悵是本能。
但是真正優秀的人,卻能夠不斷修煉自我,擴大格局,讓自己越活越舒心。
在北京的龍泉寺,有位得道高僧,人稱「學誠法師」。
學誠法師剛剛學佛的時候,經常被人使喚。
師兄叫他掃地,他就得去掃地;師兄叫他清廁,他就得去清廁。
剛開始的時候,學誠心裡很不服氣,覺得師兄是故意刁難自己,因此心裡反感不已。
可一段時間後,他漸漸明白了一個道理:
「干這些事情,就是不停蹲下和彎腰,這是改掉傲慢、放下自我的一個好方法。」
又過了一段時間,他又明白了一個道理:
「每天和泥土、屎尿接觸,慢慢覺得美和丑,乾淨和骯髒,自我和他人的分別心就消失了。」
頓悟後的學誠,不再為了那些瑣事氣惱。
他每天修身養性,要求自己以包容之心接納萬物,最終成為一代高僧。
余秋雨說:「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會在瑣碎裝飾上沉陷。」
因為當你跳出自我,以更高的視野去看待問題,一切就顯得渺不足道了。
曾經遇到的破事,不再令你憤憤不平;
眼前方寸的得失,也不再影響你的心情。
因為你知道,不計較不糾纏,才是對自己和他人最好的成全。
聽過一句話:
一粒鹽放進一杯水裡,水馬上變得又苦又咸,放進湖泊里,水質卻沒有任何影響。
如果說人生是一把鹽,那麼它的滋味取決於盛它的容器。
痛苦的根源不在別處,而是你自己格局太小。
總是為了小事憤憤不平,為了瑣事心生怨恨,就會給自己畫地為牢。
而當你不斷拓寬自身的格局,所有的煩惱都會變得雲淡風輕。
點個贊吧 ,從今天開始,修一顆曠達心,做從容自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