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K–47突擊步槍還能不能適應現代戰爭了?

2019-07-07     皇家橡樹1972

AK47突擊步槍確實已經落伍了,它已經被認為是「低技術部隊」所使用的武器,與現代化軍隊手裡的步槍相比差距很大!

那麼,這一款世界上裝備量最大、裝備國家最多的步槍為何就成了「低技術裝備」?這其中的原因就是科技在進步,這種1940年代末設計,1950年代才大規模裝備的步槍已經難以適應現代化作戰要求了。

卡拉什尼科夫大師是經過戰爭洗禮過的人,非常清楚戰士需要什麼樣的步槍,所以在他設計AK47的時候就以:機械動作可靠為根本!再加上結實耐用、零部件數量相對的少、製造工藝相對簡單...這些特性,使得AK–47成為「最可靠、最結實耐用(最便宜)...步槍的」代名詞。

卡大師設計該槍的年代正值冷戰初期,東西方隔著「柏林圍牆」緊張的對峙!基於這樣嚴峻的戰爭氣氛,有可能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一旦「冷戰變成熱戰」會比二次大戰更加慘烈,

而這個時候對於兵源的要求也會隨即降低(男女老幼都可能去前線,當然蘇聯沒有發生而其他國家確實發生了,比如:越南)這個時候就需要新入伍的戰士(游擊隊)在最短時間內學會打槍、熟練拆解組裝,這兩個最基本的要求,至於隊列訓練、內務整理(疊豆腐塊兒)...在戰爭激烈的時候也沒時間去搞這些,會瞄準、會打槍就足夠了...要想槍打得准要到戰場上去練!

1950年代的蘇軍經過二戰洗禮後,部隊的機械化水平非常高,步坦協同也爐火純青!再發生大規模陸戰肯定會是「大炮沙文主義」犁地、坦克集群衝鋒...敵陣地上也沒有多少有生力量了,步兵衝到陣地上之後一陣「突突突」,這仗就打完了!也正是基於這種「大縱深作戰理論」,蘇軍要求武器裝備設計必須是簡單可靠,經受得起消耗,並不要求多麼的精密,但是追求的殺傷力很大,發射十發子彈有一發命中就能將敵人消滅,所以AK47也是這樣理念而設計出來的。

AK47活塞式機械運動原理使槍在射擊時抖動的太厲害,200米外不可能進行較精確的射擊,「突突突」還比較適合!另外,7.62×39毫米彈雖然被稱作「中間威力」,但是所有打過56式衝鋒鎗的人都說,后座力很大!不掌握要領,控槍力很差。

冷戰時期美蘇都在國際上拉幫結派,力圖擴充自己的陣營,既然要當「盟主」就得援助「小弟」,特別是軍事援助...結果就是各種各樣的武器在全球擴散,在援助「亞非拉」國家當中由於AK47製造價格便宜、使用方便、保養次數少,加上蘇聯的武器產能巨大!所以,它在「亞非拉」國家當中的擁有量大大超過西方國家的步槍。

在40多年的冷戰當中,隨著蘇軍武器裝備整體的提高,步槍也換裝了好幾茬,從AK47開始、AKM、AK74,這些AK槍族各種變形、衍生型號繁多,不下6,70個型號!冷戰結束之後俄羅斯也緊隨輕武器發展潮流,槍械設計也越來越「西化」,AK12和AK200已經缺少了蘇制武器的暴力美學特點(丟了「毛味兒)

AK200各種「魚骨」(皮卡蒂尼導軌)、前小握把、光學瞄準器材、戰術指示燈、新型榴彈發射器、消音器...等等,能安上都安,槍變成了聖誕樹。

俄羅斯更換新的槍型是現代戰爭的需要,在以核武器為後盾的條件下,大規模戰爭是打不起來了,但是局部性的低技術戰爭不斷(治安戰),這就需要手裡的武器射擊精度「從面向點」轉變,因為要對付的目標很分撒,大多都是小股武裝,在交戰過程中必須要精確射擊、逐一消滅才行,所以包括俄軍在內都將步槍往精確化方向發展...而AK47顯然不適合這類戰爭也在俄羅斯和東歐國家大規模退役,這樣巨大數量的步槍再一次的出現在國際,那麼它出現在了什麼地方?當然是戰亂地區!

1990年代中期到2000年初期這段時間,大量的蘇制裝備甩賣!各種合法,不合法的武器交易讓AK47、AKM系列進一步的擴散,凱奇的《戰爭之王》只是冰山一角。

雖然是大面積擴散,但這並沒改變AK47是落後裝備的面貌,因為使用它的都是發展中國家!而這類國家在現代化戰爭當中歷來都是被動接受的落後武裝力量,他們沒有工業能力,不能製造任何武器,也就只能從合法、不合法渠道獲得並且使用AK47。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uDZAGwBmyVoG_1Znx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