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性格從某種程度來說,就是他用來保護自己的方式,是他的一種心理防禦方式,因為人是經驗的產物。
那我們再看學習這件事,為什麼有的孩子不喜歡學習,甚至出現厭學,不就是因為他們在學習上有過太多不愉快的體驗嗎?
當然這個不愉快的體驗來自很多方面,但是對於處在家校環境中的學生來說,這個問題還是很容易看見其根源所在的。
我的愛人是一名初一年級的班主任,這學期開學不久,他就發現有個叫李明(化名)的小個子男生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後不完成作業,還經常打擾其他同學。
我愛人多次和他溝通,但是效果甚微,無奈之下就想請他的家長,不想孩子說,「老師我錯了,我給你學還不行嗎?我保證按時上下課,不再打擾別的同學…」。
從這個學生的話語裡面,我們可以推測出來,在他的認知里,在他的經驗中,學習是被逼的,是給父母或者老師學的。因為學習沒有給他帶來愉悅,帶來好的體驗。
因為我愛人之前學過一些基礎的心理知識,意識到他的問題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這其中肯定有不愉快的經驗,或者家庭教育的原因,就找了機會和他再一次交流、溝通。
這一次他對我愛人說:「老師,你可不可以不要管我,不是學習不好的同學,大家都不喜歡嗎?老師應該看不起才對,我爸也因為我學習不好,覺得太丟他臉…」。最後他還補充了一句,「其實我也不喜歡我自己」。
到此,我們可以看出,因為學習,他的社會支持系統,父母、老師、同學、自己全部跟他決裂了。這樣他怎麼可能喜歡上學習呢,他應該和學習「有仇」才對,這就是他的經驗。
其實很多大人,如果學習不好,也有過故事中李明的經歷,學習不好,整個人都會不被喜歡,學習不好,就連他的自信、自尊都會被剝奪。
人生而不同,成績並非評價好壞優劣的唯一正確的方法
還記得高中時,我們班主任老師說,若干年後一個班上「混得好」的同學往往是成績處在兩端的同學,所以成績不好的同學,也不要灰心,不要放棄自己,只是學習、考試不適合你們。
之所以我對這位老師的這段話記憶猶深,因為這是我遇到的為數不多的有可以用多元視角看學生,可以暫時放下成績視角,在人生尺度上,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的老師。
一,現行的考試教育並不能適合所有學生,所以一把尺子測下來,必然有一部分同學不在這個維度上;二,人是一個動態發展的個體,需要用發展的眼光看,並且人生不是短跑賽,而是一場馬拉松。
貼標籤,真的可以「毀掉」一些人的發展
每個成年人,都有過被貼標籤的經歷,那些不愛學習的孩子,身上必定背負著很多標籤,正是這些標籤,慢慢的讓他們失去自信,沒有自尊。
那位叫李明的同學,小學班主任給起的外號叫「笨矮瓜」,給他的標籤是「笨」、「調皮搗蛋」、「差生」…。他的外號源自他的小學班主任,之後被同學「廣為傳誦」,結果他就接受了這些標籤和外號,內化了它們。
心理學上有個期待效應,也叫做權威期待的力量,說的是父母、老師等孩子眼中的權威對孩子發出某種預判或者期待,很多時候會一語成讖,我想李明的發展就是這種狀況吧。
帶著這些標籤,有的孩子會一生自卑,因為人的發展是有很多關鍵期的,比如童年時期的某些階段就是整合信息、建立自信的關鍵期,這時候他接收到的信息,整合到的關鍵詞是一些負面的標籤。
試問他能建立穩固的自我嗎,他能自信嗎?我想這會很難。
父母應做好孩子的支持與陪伴
在生命早期,孩子重要關係中的一些人,父母這個角色尤為重要,遇到怎麼樣的老師,遇到怎麼樣的環境,這個我們沒有辦法控制,但是怎麼樣去應對,父母就就可以給孩子做好支持。
當老師因為成績或其他原因歧視、負面評價,乃至貼標籤時,要支持孩子勇於說「不」,當然這就需要父母多陪伴孩子,多和孩子交流溝通了。
可是現實情況是我們的很多的父母,疏於對孩子的陪伴,這個原因有很多,但是我想說的是,當你準備迎接一個小生命來到你的世界時,你就要做出一些犧牲,找到一個平衡。
因為孩子的成長,錯過了就永遠錯過了,如果這個過程中出現問題,會是不可逆的,會影響孩子一生,這一點,希望我們的父母能悉知,並能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