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式嚴謹看中國傳統審美趣味

2022-06-01     哲學園

原標題:以德式嚴謹看中國傳統審美趣味

自西方歷史上著名的旅遊書《馬可·波羅遊記》誕生以後,西方與中國的往來就日漸頻繁:

從15世紀末起,中國的瓷器在歐洲大受歡迎,緊接著是青銅器、漆器、象牙雕刻、繪畫及家具,中國的茶葉和絲綢也成了歐洲市場上的緊俏商品。

荷蘭畫家威廉·考爾夫 描繪的青花瓷靜物組合,在增添神秘異國情調的同時,亦滿足了荷蘭中產階級藝術贊助人藉此炫耀財富和地位的意願

數以千計的冒險家、士兵、傳教士、海員及學者,當然人數最多的是商人,來到中國。

之後將無數藝術珍品帶回歐洲,瞬間席捲交易市場,而各家舊大陸博物館都得以極大地豐富了藏品,可惜它們並未對藏品質量進行篩選。

這些被帶回的藝術品大多被賣給了一些精緻講究的享樂主義者,而不是藝術家或藝術研究者。

由於仍缺乏對中國藝術的研究,商人購買時並不在意作品的藝術性,是否極具異域風情才是他們的評判標準。

18世紀法國畫家弗朗索瓦·布歇筆下布滿中國藝術品的歐洲貴族女性閨房

19世紀,東亞藝術史學家奧斯卡·明斯特伯格在環遊世界的旅行之後,在一次聚會與深諳藝術的同好們交流中,迸發靈感:

計劃收集到儘可能豐富的研究資料,整理歸類現有的珍貴圖片,在客觀描述規模宏大的文獻資料以外,對原作給出一些自己的評論,來還原一個較為完整的中國藝術史。

奧斯卡·明斯特伯格其人

奧斯卡·明斯特伯格(Oskar Münsterberg)出生於但澤(現屬波蘭)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親莫里茨·明斯特伯格是一位商人,母親安娜·伯恩哈迪是畫家。父母的職業對他後來的發展道路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明斯特伯格分別於慕尼黑和弗賴堡修習國民經濟學和藝術史,從弗萊堡大學畢業後,他前往德國首都柏林,於1906年成為《德國民族報》總編。

19世紀末的德國柏林(圖片來源:網絡)

三年後他轉戰萊比錫,就職成為一家出版社的社長。1912年,他重返柏林,主持哈格爾伯格出版社的主要工作。

在此期間,明斯特伯格曾多次因公來到東亞,對當地的人文產生濃厚興趣並出版了一系列相關書籍。

1906年的 北京城內城(圖片來源: 《晚清民國時期中國名勝古蹟圖集》

第一部巨著《日本藝術史》(第一卷)於1904年問世,至1907年為止共出版三卷。

1895年發表論文《中國的改革——東亞歷史政治與國民經濟研究》,為他對中國藝術史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10—1912年間,他的第二部煌煌巨著《中國藝術史》出版了。

首部以德式嚴謹,釐清中國藝術發展脈絡的「百科全書」

《中國藝術史》是19世紀德國東亞藝術史學家奧斯卡·明斯特伯格的力作,系統闡釋了中國輝煌博大的藝術史。

原著涵蓋了從石器時代至清代的中國古代建築、雕塑、繪畫、青銅器、陶瓷、手工藝品等內容,共收錄1034幅彩色圖版及黑白插圖和照片,每幅圖片均詳述器物名稱、尺寸、收藏者信息等

本書是研究中國傳統藝術的珍貴史料,可謂「中國藝術大百科」。

原著為德文版,分為兩卷,分別於1910年、1912 年首次出版。兩卷內容各有側重。

第一卷收錄321幅黑白圖版和15幅彩色圖版,從歷史的縱向發展,即從新石器時代至清末,詮釋了中國藝術風格演化的邏輯和特質;作者又以佛教傳入中國為分界線,通過中外古代石刻、青銅器、陶器、繪畫、雕塑等作品,呈現了中西方三千年來在藝術上的對話交流

第二卷分為建築藝術和工藝美術兩大部分,收錄675幅黑白圖版和23幅彩色圖版,涵蓋了中國古代建築、青銅器、陶瓷、寶石製品、印刷品、織物、漆器與木器、琉璃、琺琅、犀角、玳瑁、琥珀、象牙等器物近1200件,通過藝術作品本身所展現的審美趣味,釐清中國藝術的發展脈絡

因原著兩卷在內容上各有側重,且論述角度不同, 本次出版在保留原書完整內容的基礎上,對編輯體例進行了調整,將原著兩卷分別以《中西藝術交流3000年》和《中國藝術3000年》為名,單獨成冊出版。

在19世紀初,這部作品嘗試系統地闡述中國藝術語言及其表現形式的發展歷史,這在當時的學界應是史無前例的。

將其翻譯、出版,對於促進學術研究和文化交流,以及了解和研究近代中國問題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海外涉華系列再豐富,龐雜知識點編輯逐一核實

「近代以來海外涉華藝文圖志系列叢書」所選的作者都是國際著名的漢學家,喜歡中國並充滿感情,所以才會存有大量的圖片和研究文字。

這些人除了用文字記錄其在中國的行動、觀感、研究之外,還充分利用當時的照相技術拍攝了大量的圖片資料。

他們當年拍攝的許多建築、碑刻後來幾經戰火大多遭到破壞些資料的學術價值、收藏價值與研究價值

《中西藝術交流3000年》

[德]奧斯卡·明斯特伯格 著 蔣洲驊 譯

定價:128.00

中國畫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6

《中西藝術交流3000年》中同時介紹了邁錫尼風格、中亞混合風格、希臘-羅馬風格、中國傳統-佛教混合風格、自然主義風格等,以西方視角解讀中西方在藝術上的交流和對話。

器物作品涉及的諸如獸首花紋、葡萄藤紋飾、熊足明器、青蛙雕飾、「鬼子母神」等等,書中也做了詳細介紹,為讀者解碼裝飾造型藝術的內涵。

《中國藝術3000年》通過大量的中國古代藝術作品,介紹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和工藝美術。

《中國藝術3000年》

[德]奧斯卡·明斯特伯格 著 蔣洲驊 譯

定價:168.00

中國畫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6

除了以材質的角度分類介紹外,本書還從功用性角度進行分析,如牌樓、紀念碑、紀念柱、宮殿、寺廟、墓葬、樂器、銅鏡、兵器、錢幣、飾物、徽章、印章、如意、木版畫、地毯,等等,揭示各類建築和器物蘊涵的功能性和美學意義。

書中內容時間跨度大,涉及龐雜的知識點,編輯需要逐一查找核實,與譯者反覆溝通,查找出處、核對史實……歷時一年多,將此書呈現在讀者面前。

《中西藝術交流3000年》

《中國藝術3000年》

[德]奧斯卡·明斯特伯格 著 蔣洲驊 譯

中國畫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6

插圖材料豐富翔實,超豪華陣容協助完成

在這套書的編寫過程中, 明斯特伯格得到了眾多朋友、學者和機構協助。

謝巴伐利亞親王魯普雷希特提供的大量珍貴旅攝照片,日本皇家內務長官渡邊男爵允許出版的正倉院內的藝術品相關資料,美國銀行家、藝術收藏家皮爾龐特·摩根提供原作的照片以及私人出版的瓷器彩印目錄,蔡元培提供中國文獻的翻譯......

慕尼黑的巴伐利亞國立博物館、阿姆斯特丹的皇家博物館、海牙的莫里茨美術館、巴黎羅浮宮、賽努奇博物館、吉美博物館、倫敦大英博物館、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麻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藝術博物館......提供原件照片或允許進入拍攝照片。

700多條作者原注,彙集群英學者之長

明斯特伯格還收集、閱讀了大量國內外學者的著作,借鑑、評述了多方觀點。

書中引用著作如沙畹《中國的石刻》《高句麗王國的古蹟》《司馬遷紀傳》《兩漢時期中國的石刻》;卜士禮《中國的藝術》;勞費爾《阿穆爾部落的裝飾藝術》《中國漢代陶器》;夏德《周朝前的中國古代史》《以巴黎吉美博物館中藏品看中國銅鏡》《論中國藝術的外來影響》;翟理思《中國繪畫史》;伊東忠太《梁代大臣蕭氏墓前的石柱和石獅》;伯施曼《中國建築及文化研究》;斯坦因《古和田》等......

這些引用作品就是一個研究中國藝術的經典書單,作者相當於為讀者做了梳理,可以一套書中,接觸到眾多漢學家的學術研究及觀點。

歷時一年翻譯,力求展現原作趣味

譯者蔣洲驊畢業於德國哥廷根大學跨文化德語專業,哥廷根大學在人文社科專業方面本身具備強大的跨文化性,下設日本與文學、漢學、藝術史/藝術科學、古代史、民俗學等系科的專業課程都與本書關聯緊密。

譯者在哥廷根大學求學的歲月,以及對中國藝術文化的喜愛,都為翻譯本書奠定了一定基礎。

明斯特伯格通古博今,所涉廣博,因此書中有大量引用文獻,其中日語和中文的羅馬音標註就占據了很大一部分,且注音標註也採取了比較老的方法,現下即使在歐洲也已不沿用,這給翻譯帶來了相當大的困難。

書中引用的中文文獻很多來自地方志或大部頭的古文文獻。德語原文中一部分來自作者中國朋友的解釋說明,後又經作者潤飾,因此與原文並不能完全對應;另一些翻譯則掐頭去尾,多有刪略,這都增加了找尋原文的難度。

譯者歷時一年翻譯,在多個細節上反覆敲定和確認,力求能夠較為確切地展現出原作的趣味。

《中西藝術交流3000年》

《中國藝術3000年》

[德]奧斯卡·明斯特伯格 著 蔣洲驊 譯

中國畫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6

裝幀簡潔大氣、溫潤雅致

本套書在裝幀設計上延續海外涉華系列風格,以 群青、竹青為基調,護封和內封採用撞色,溫潤典雅而又充滿活力。

《中西藝術交流3000年》封面右下角,圖案選取獅子、飛馬、鳥及藤蔓紋飾;《中國藝術3000年》封面右下角,圖案選取圓形琉璃單鳳瓦當正面拓片,使得封面更顯古樸淡雅。

點擊「閱讀原文」直接購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e5e309cb5f124dc986c171d36e0aac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