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寧一字格村,青石板路上尋覓馬幫足跡

2019-11-10     邊凡

晉寧夕陽鄉,這個地處昆明最南端的彝族鄉,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山區鄉,民風純樸,群山逶迤,充滿靈性的山水孕育著多姿多彩的民間民族傳統文化。在發布的雲南省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其中有6個傳統村落在夕陽鄉。

兩座青山環繞形成的一塊山凹處,靜靜地坐落著一個小村子。兩條青石板鋪就的茶馬古道從村中穿過,向前延伸而去,隱隱透出昔日的繁華景象,它就是雲南省昆明市晉寧區夕陽鄉一字格村,是迄今保存較完整的彝族傳統民居村落之一。

夕陽鄉西邊有個叫一字格的村寨,正是國家級傳統村落之一。

一字格村,位於雲南昆明晉寧區夕陽彝族鄉。它可是文化部命名的第三批中國傳統古村落。

一字格村,沉澱古樸鄉村歷史的古村,處處充滿了農耕文化的村容村貌讓人回味無窮。

航拍:一字格村坐落於一個凹地上,村子的東、北、南3面,放眼望去都是蔥綠茂盛的森林。在村子周圍密密的山林間,到處都可見一棵棵參天大樹,有的生在森林裡,有的長在村子間。幾百年來,這些大樹見證了一字格村的每一天,見證著這裡的彝族人和彝家村寨的發展變遷,也見證著茶馬古道上馬幫的興衰。

航拍:三面青山環繞,一字格就剛好處於三山「咽喉處」。太陽就明晃晃地照在烏色的瓦上,映得白牆愈發白了。也正是因為交通不便,這個村落里的老屋、民俗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航拍:一字格村,保存完整的傳統古建民宅。一字格村也是茶馬古道上一個重要的歇腳點。

航拍:在一段模糊的歷史中,一字格的村民開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如桃源人家。馬幫鈴響也未曾驚擾這個安靜的村寨,時光仿佛在這裡靜止。

航拍:村民還住在有著轉角閣樓、巨石做地基的土基房裡,外牆敷著白泥,依稀可見用黑色紅色線條勾勒的圓形圖騰。

航拍:;古宅民居,明清時期的磚瓦牆壁歷歷在目,雕龍畫鳳的大門和屋檐,留下歲月的印跡。

從村中上行,有兩條青石板路,一條往東,一條向北。走過200餘級石階。

老人們說,村裡的路都是大塊石板鋪就的,當年,這些石板都是一塊塊從山裡鑿開,再以兩根原木做軲轆,一塊塊運下來的。

一字格村,村中崎嶇攀行的茶馬古道,青石板路見證古往今來時期,古韻猶存。

村民家中的牆壁上,掛著犁、耙、蓑衣、馬鞍,仿佛幾百年的時光在這裡定格。

一字格村民族牆畫特色濃郁。

與一般的「一顆印」建築不同,一字格的房屋多是「套院」型四合院,最大的一處老屋,共由三個小四合院組成,由於建築在坡地上,為了使房屋牢靠,專門以石頭壘高作為基底,再用土石摻和夯牆。

此外,這裡的房屋多配有轉角閣樓。老屋的二樓有很多拱形小窗,以青石磚裝飾。二樓辟出走廊,以精緻的欄杆圍住。

在舊時光里,因為深居幽山,一字格沒有出過有名的文人,也就沒留下關於這個村的歷史資料。

一字格彝村,明清古建依稀尚存、茶馬古道蜿蜒穿行。

村子裡的老房子有漢彝結合的風格。

村中雞犬相聞,民風純樸,處處留著歲月沉澱的痕跡。

一字格村裡的碾米,磨面房。

正在家門前勞作的一字格村民。

一字格村民在收穫大白芸豆。

一字格村秋季豐收景象。

村子中間,有兩條青石板路,這就是原來的茶馬古道,馬幫從玉溪馱來瓦貨,然後把昆陽的布匹、糖、百貨運到玉溪。

村裡除彝族民居保存得十分完好外,這裡還有一個微型博物館——「一字格民族博物館」。

一字格村,民俗博物館裡陳列著琳琅滿目的農耕用具,保存完整的傳統古建民宅。

館裡陳列著幾百件生產生活用具,讓人透過竹筷籮、木盆、木製捕鼠架、木製榨油工具……感受到幾百年前彝族祖先的生活情形和往昔時光。正是在這變與不變之中,一字格村的傳統歲月和時代足跡重疊交錯。

晉寧縣夕陽彝族鄉一字格古村,探訪者會漸漸地沉浸在一種古樸的鄉村歷史氛圍之中,恍惚穿越……

這個地處晉寧縣最南端的彝族村寨,是古老的的彝族先民賴以生存的茶馬鹽道古驛站,也是農耕民族多元文化聚合交融發展的活態實體縮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IXPV24BMH2_cNUgTAW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