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或許很多網友不解,為何筆者今天這篇文章統計的不是我國上半年經濟排名10強或者20強,偏偏是25強?實際上時刻關注我們城市經濟發展的朋友們都十分清楚,目前我國部分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地區生產總值可謂是近在咫尺,尤其是以長沙為首的全國12-16名,和以泉州為首的17-24名,這13個城市之間的GDP已經由2019年上半年的約1000億元縮小至2020年上半年的約300億元。而一年前還徘徊在這個排名區間的兩個城市(煙台和常州),一年以後已經被以上13個城市明顯甩開,從差之毫厘到失之千里,城市經濟發展的同時形成的對比競爭已經無比顯現。
經過半個多月的收集、統計和整理,今天這篇文章筆者將分享2020年上半年經濟25強排名,在經歷了四普終核以及國內外疫情後看看我國城市經濟的全新走向。
時隔30年重慶半年度經濟首超廣州
雖然我國官方沒有對全國城市進行「一二三四」線的劃分,但是不論是在其他專業機構還是網友心目中,我國的「一線城市」一直都是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這四座城市,背後的原因眾多,但有一點極具說服力,就是這四個城市的GDP一直長年位居我國前四位,其他城市無法撼動。
然而2020年上半年,這一經濟排序發生了變化,重慶市2020年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209.83億元,同比上升了0.8,實現了875.07億元的名義增量,時隔30年首次超越廣州市,位列半年經濟全國第4位。第一、二、三產業均實現正向增長,其中第二產業增長0.9%,第三產業增長0.5%。
而另一邊的廣州市,上半年完成GDP10968.29億元,同比下降2.7%,名義增量為負的787.25億元。其中第二產業下降明顯,同比下降7.0%;第三產業同比下降0.8%。
實際上廣州市上半年的經濟發展,就是整個廣東省經濟運行的縮影,上半年廣東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9234.20億元,同比下降2.5%,其中第二產業同比下降6.2%。
而拉低廣州市經濟增速的主要因素來源於規上工業增加值,整個上半年1-4月,廣州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均呈現負增長,其中三個支柱產業合計下降9.4%,其中汽車製造業下降13.0%,電子產品製造業、石化製造業分別下降6.2%和3.2%。
超越廣州的重慶市上半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則上漲了1.0%,八大支柱產業中電子、醫藥、材料和消費品產業分別增長了8.6%、2.1%、1.3%和0.9%。
眾所周知,每個城市的發展都會定義支柱型產業,從而在政策、資金、人才等多個方面給予支持和偏向。但是受國內外疫情影響,地處珠三角的廣州市上半年三大支柱產業下降幅度幾乎達到了10%,而反超廣州的重慶市支柱型產業均實現了不同幅度增長,一降一升也暫時改變了兩個城市的經濟排名。不過廣州市進入4月以來產業恢復顯著,進入,規上服務業也逐步回暖,未來兩市之間的經濟排名或還將出現變化。
長沙暫時領先
我們再把目光集中在全國經濟排名12-16名這個區間,去年同期(2019年上半年)青島、無錫、長沙、寧波和鄭州分列第12-16名,青島以6552.72億元取得領先。
2020年上半年寧波和鄭州經濟出現負增長,同比呈現-0.6%和-0.2%的經濟增速,依然排名這一經濟區間的末位保持不變(第15和第16位)。
無錫上半年實現了0.8%的經濟正向增速,繼續鞏固全國第13位的排名。而青島與長沙因為不同的經濟增速發生了排名對調。
上半年青島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514.73億元,同比增長0.1%,名義增量達到-1037.99億元(同比初值),全國排名下降兩位,位列第14位。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下降1.1%,規上工業企業利潤下降9.4%,35大類行業中有20類行業增加值呈現負增長。
長沙市上半年完成GDP5621.21億元,同比增長2.2%,名義增量83.39億元。全國排名上升至第12位。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9%,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0.1%,專用設備、電子信息和通用設備等優勢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3.6%、21.5%和11.3%。
同時固定資產投資也保持4.0%的增速,在農業生產和服務業加快及逐步恢復的情況下,長沙市或將這一經濟排名繼續鞏固至全年。
西安增速第一
對比全國12-16的經濟排名,17-24名的競爭則更加白熱化,不僅競爭的城市數量眾多(8個),GDP差額也非常接近(300億元)。
去年同期(2019年上半年),佛山、濟南、南通、東莞、煙台、西安、泉州和常州分列全國第17-24位。
2020年上半年,煙台和常州已被以上城市拉開約1000億左右的差距,合肥和福州取而代之。因此最新的排名已變成:泉州(4668.13億元)、南通(4664.40億元)、佛山(4626.50億元)、西安(4575.09億元)、濟南(4529.66億元)、合肥(4419.70億元)、東莞(4361.28億元)、福州(4360.61億元)。
這8個城市的競爭有多麼激烈,從GDP差額就能直觀感受到,其中泉州僅領先南通3.73億元;而更為激烈的東莞僅領先福州0.67億元;差距最大的佛山也僅領先於西安51.41億元,任誰也不敢大意,任誰也不敢保證到了年底不會被其他城市超越。
這其中最值得肯定的是西安市,2020年上半年西安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575.09億元,排名較去年同期上升兩位,其中2.8%的同比增速達到了全國經濟25強城市中的第一位。
分產業來看,第一、二、三產業均保持正向增長,其中第二產業增長率達到了5.5%,為以上城市中最高(泉州下降1.9%、南通增長1.0%、佛山下降10.7%、濟南增長2.2%、東莞下降3.5%、福州)。
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分行業來看,其中高技術製造業產值同比增長23.9%,新興產品增勢顯著,單晶矽產量增長40.0%、智慧型手機產量增長36.8%、中成藥產量和鋰離子電池產量均達到了20.0%以上。
而在拉動城市經濟持續增長、擴大生產能力的固定資產投資方面,西安市上半年實現了可喜的12.8%的增長率,分產業看,第二產業投資增長達到了40.6%(遠高於第三產業的9.1%),其中工業投資同比增長42.1%。
同時在上半年中歐班列的優秀表現下,西安市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2.8%;其他方面全市居民消費價格和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餘額均分別上漲了3.0%和12.0%,隨著全國跨省旅遊業的恢復,下半年西安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也將逐漸實現扭虧轉正,對於2020年實現GDP過萬億的目標更進一步。
盤點2020年上半年我國經濟25強排名變化,不難發現部分依賴於進出口貿易的臨海城市經濟和排名均實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而地處內陸的綜合性省會城市的經濟表現趨於穩定且有所提升,以上排名變化也給了我們城市產業綜合布局合理性的啟示。2020年各城市經濟排名最終將如何變化,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