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提前22天對外公布GDP,2019年GDP名義增量再創新低

2020-03-20     西一安鮮

相信部分關注全國省會城市GDP的朋友們,一定不認可我標題中的那句「長沙提前20天對外公布GDP」,因為早在一個月以前(2月18日)全國其他省會城市以及經濟排名全國前20的城市(除了武漢和鄭州)均已經正式對外公布2019年各項經濟數據,武漢因為疫情未及時對外公開2019年數據網友都表示理解,但是同處於中部地區的長沙和鄭州兩市也遲遲未對外公布2019年GDP,這一舉動令部分網友頗有微詞。

然而實際上長沙市往年都是在3月份才正式通過統計局對外公布前年數據,這裡我統計了過去10年長沙市官方對外公布經濟運行情況的時間節點,分別為:

《2010年長沙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發布時間:2011年3月23日

《2011年長沙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發布時間:2012年3月31日

《2012年長沙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發布時間:2013年3月19日

《2013年長沙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發布時間:2014年3月19日

《2014年長沙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發布時間:2015年3月23日

《2015年長沙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發布時間:2016年3月11日

《2016年長沙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發布時間:2017年4月28日

《2017年長沙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發布時間:2018年4月04日

《2018年長沙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發布時間:2019年4月09日

《2019年長沙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發布時間:2020年3月18日

通過以上數據發布時間我們發現,過去十年來長沙市均是在3月下半旬以後對外公布上一年經濟運行情況,尤其是近三年都是在4月份才正式對外公布,因此當2020年3月18日長沙市就已經公布上一年經濟數據時,的的確確相較於2019年提前了20餘天。

但長沙市被網友詬病的不僅是數據發布時間,還有經濟數據的真實水平。

因曾在2015年被各大官媒點名數據統計問題,因此長久以來關於討論長沙市經濟數據時總會被部分網友稱為「注水沙」。

不過部分網友的質疑並非空穴來風,這裡我們以2018年長沙市與寧波市的部分經濟數據來對比。

GDP對比:

2018年長沙市GDP完成11003.41億元,位列全國第14位;

2018年寧波市GDP完成10746億元,位列全國第15位;

財政收入對比:

2018年長沙市未對外公布財政總收入;

2018年寧波市完成財政總收入2655.3億元;

2018年長沙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44.95億元,預算支出1329.52億元;

2018年寧波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79.7億元,預算支出1594.1億元;

三大主稅對比(國內增值稅、企業稅、個稅):

2018年長沙市三大主稅收入1071.85億元;

2018年寧波市三大主稅收入1837.85億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8年長沙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792元;

2018年寧波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134元;

2018年長沙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14元;

2018年寧波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633元;

存款額:

2018年長沙市本外幣存款額18633.60億元;

2018年寧波市本外幣存款額19150.00億元;

2018年長沙市住戶存款額5692.08億元;

2018年寧波市住戶存款額6663.0億元;

2018年長沙市人均存款額69801.22元;

2018年寧波市人均存款額110497.51元。

從以上數據我們不難發現,在最能真實客觀反應一座城市經濟數據的財政收入、預算收入、三大主稅方面寧波均領先於長沙,而在還是建立在寧波常住人口低於長沙市200多萬的基礎之上的。

在經過2019年的「四普」修訂後,2019年寧波與長沙的全國排名正式對調。

2019年寧波市全年實現GDP11985.12億元,名義增速達到了11.54%;另一邊的長沙2019年全年實現GDP11574.22億元,名義增速僅有5.19%,而這一增速也達到了長沙市過去十年來GDP名義增速的新低

2010-2015年是長沙市經濟增長的高速期,平均年GDP名義增速達到20%以上;

2015-2016年長沙市經濟增長放緩,名義增速降至10%左右;

2016-2017年長沙市GDP名義增速一度提升至13%;

然而進入2017-2019年,經過「四普」修訂,長沙市GDP名義增速平均僅有5%不到。

不得不承認,長沙市一路走來並未獲得多少政策扶持,國家中心城市評選中,同處於中部的鄭州和武漢入選,唯獨長沙落選;而自2013年上海獲批我國首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來,長沙一直在積極爭取,但是截止到2019年全國已獲批的18個自由貿易試驗區中,依然沒有湖南長沙的身影。

而從過去十年長沙市的三產結構占比來看,更加看不清長沙的發展定位。

在長沙經濟增長的高速期階段(2010-2015年),長沙市以第二產業為主,例如2014年三產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5%、61.1%和37.4%,三產結構調整為4.0:54.3:41.7,第二產業占有絕對主導性。

在長沙經濟增長放緩期階段(2015-2016年),長沙注重第三產業發展,例如2016年三產對GDP增長貢獻率分別為1.3%、39.5%和59.2%,兩年時間發展,第二產業貢獻率就下降了21.6%,三產結構調整為4.0:48.4:47.6。

從三產結構變化就可以得知,長沙市近年來處於調整經濟結構的關鍵年,截止到2018年,長沙市三次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已經分別達到了1.4%、38.5%和60.1%,第三產業貢獻率達到60%以上,可以說與其他經濟發達城市旗鼓相當了,然而進入2019年,長沙市的三次產業結構再次發生了調整,全年三次產業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1.2%、43.6%和55.2%,第二產業連降數年後又再次提升,第三產業連增數年後又再次下降,這一經濟增長變化著實讓人一頭霧水

在我國經濟發展較好的城市中,並非沒有以第二產業為主的城市,例如寧波市2018年三產產業占比為2.8:51.3:45.9,第二產業占比高於第三產業,雖然未來也會面臨調結構的發展趨勢,發展至2019年寧波市三產占比調整為2.7:48.2:49.1,合理的產業結構調整,也帶來了GDP的高增速,2019年寧波市GDP名義增速達到了長沙市名義增速的2倍之多。

此前的文章中,我們分析過湖南省部分城市人口外流向臨近省會成功是對於長沙市常住人口的影響,但通過今天這篇文章我們發現,長沙市在調結構方面出現了反覆與不堅定,相對於人口的雙向選擇,經濟結構的穩定才是發展的重中之重,文章最後還是期待長沙市未來的表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0tvF-HABfwtFQPkdYjb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