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美國人花37年拍下中國珍貴影像,每一張都太真實,網友:DNA燃起來了!

2023-03-13     普象工業設計小站

原標題:罕見!美國人花37年拍下中國珍貴影像,每一張都太真實,網友:DNA燃起來了!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 一條(ID:yitiaotv)

一個93年的英國帥小伙,

過去三年半里,他到達中國23個省,

為中國自然地貌和城市景觀,

拍下大片,仿佛一幅幅「現代山水畫」,

驚艷了無數中外網友。

50萬粉絲,紛紛喊著要跟著他照片里的地方,

到中國各地旅行。

「有些西方媒體報道中國,

經常強調交通和霧霾,

但其實中國還有那麼多美麗的角落。」

Jord拍攝的北京

而另一位日裔美國爺爺,更厲害!

年過70歲,竟在Instagram有百萬粉絲。

從1982年作為一名攝影記者第一次來中國,

一直到現在,

他保持固定頻率、反覆不斷地回到這裡,

為中國人留下了整整37年的珍貴影像。

不少中國網友在他的照片下留言:

太感謝您的記錄了!

麥克·山下拍攝的中國京劇演員

撰文 陳子文、周樹婷

麥克·山下今年已經70歲了,拍攝中國37年。

1982年,麥克作為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的攝影記者,第一次來到中國。之後的37年,他不間斷地來到中國幾十次,拍攝範圍從西藏、新疆的邊境地區,到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覆蓋中國各個角落。

一個日裔美國人,竟為中國這近40年,留下了厚厚的影像記錄,珍貴無比。

麥克·山下

這是1982年的北京街拍,一群素色服裝的自行車人群中,紅衣女士特別醒目。

1982年,北京人這樣防風沙。

1982年南京的長江大橋上,4車道,車流繁忙。

1986年第二次來中國時,麥克在上海,體會了一把堵塞的交通。

1989年的大理洱海,那時候沒有遊客,只有當地白族的漁人和農夫。

那時的洱海,人們開心時一頭扎進水裡游泳。

洱海邊燕式跳水的男人,剎那間在空中飛躍的身體,與遠處的天際線平行。

1991年洱海邊,漁民在用鸕鶿捕魚。

1991年雲南景洪的街頭,用三輪車和舊桌子搭出的露天遊戲台,熊孩子、男青年紛紛專注地用電視螢幕打遊戲,這才是真正的打街機啊!

1991年,雲南滇池邊的村莊與稻田,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詳的農耕生活。

1991年,雲南西雙版納,一位傣族的女性在稻田勞作,女孩的裝束現在看都如此個性又時髦。

湄公河峽谷上方的吊橋,一位農人放牛路過。

樂山大佛——世界上最大的石像。

高跟鞋女子在樂山大佛前留影。

杭州西湖邊,一個銀髮蒼蒼的老人,在做伸展運動。站立一字撇,厲害了杭州大爺!

1997年的海南三亞,時髦的女青年在海邊拍遊客照,還沒拍完就被漲潮的海水淹沒了腳,希望不是雙新鞋呀。

蘭州人過元宵節,小女孩緊閉雙眼、跨過火盆,寓意跨過厄運,來年都是錦鯉好運。

江蘇的鄉下,雨天的田野間,孩子們歡樂奔跑著放學回家。

冬天的山西,少年在薄薄的冰層上玩耍。

1997年香港回歸之際的維多利亞港。

1998年,清晨的揚州瘦西湖。

四川雅安,一個普通的清晨,街道上有些繁忙,大家忙著騎車上班,三輪車夫們在街頭尋生意。

2000年,喀喇崑崙山腳挑水的紅衣女孩。

青海雜多縣,正在上課的男孩,一口白牙、充滿笑意的眼睛,讓人一眼難忘。當地的孩子基本上一半時間上學一半時間放氂牛。

2008年夏天,九寨溝熊貓海中,露出水面的「漂浮花園」,那時的水也太清澈了。

2009年時的布達拉宮,神聖。

青藏高原上的湖泊,聖山、聖水、草原抽象成平行的色塊。

小僧侶們舔著剛落下的雪。

一位來自夏河的藏族女子,穿著絲綢藏袍,戴著珊瑚石項鍊,成熟、美麗。

甘肅夏河,時髦的藏族女子在逛街購物,迎接新年,寒風太凜冽,她們便戴上口罩保護皮膚。

2009年,四川和西藏交界的雅礱江,雪中的氂牛們,變成一幅印象派畫作。

你可知道氂牛的舌頭是灰色的?麥克在藏區游牧民族的帳篷附近拍下這張可愛至極的照片。

2009年,西藏巴城,317國道上(川藏公路北線),朝聖的信徒。

茶馬古道上的一個小賣店,一家人剛吃完早飯,老闆的女兒梳著羊角辮,只盯著鏡頭。

在去往新疆喀什的路上,4月中了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雪,十分罕見。

雨中的桂林,麥克說一般下雨了他都躲起來心疼相機進水,但為了桂林,一切都值得。

日落時的翠屏山,不同層次的綠調,畫面里仿佛能傳出旋律。

在霧氣中若隱若現的黃山。麥克說拍黃山需要天公的配合:要下雨提升濕度,要風、雲、霧營造氛圍,最後太陽出現,賦予這一切以色彩和戲劇性。

河南登封少林寺在下雪,6到18歲的僧人在這裡學習佛教、練功夫。

武當山懸崖邊的僧侶,透過600毫米的長焦鏡頭,麥克發現原來他是在自拍。

北京景山公園裡,大爺大媽們的晨練。

北京郊區,時尚的運動女孩,準備滑雪。

虹橋火車站,高鐵出發時。以前從沒發現飛馳的和諧號,這麼颯爽。

中國最美自駕公路「草原天路」,公路蜿蜒著穿過平緩的山丘,山丘被草地、菜地和風車覆蓋。這裡其實離北京不到3小時車程,臨近2022年冬奧會的舉辦地。

觀看麥克的這些影像,中華大地上,這40年來壯觀地貌的變遷,東西南北不同地域人們生活的差異,都令人感慨萬千。

當我們與遠在紐約工作室的Michael通話採訪時,已年過古稀的他,聽上去充滿精氣神。而且,與印象中的「老派」攝影師不同,麥克緊跟潮流,在社交網絡平台上發表自己過去40多年來的攝影作品,在Instagram擁有100多萬粉絲。

以下是一條對麥克的採訪精選。

Q:一條

A:麥克·山下(Michael Yamashita)

Q:您最初為何開始攝影?與您的身份有何關聯?

A:我是日本裔。我的祖父母那一代,從日本移民到美國,我雖然在美國出生、長大,但總覺得自己血液里還是個亞洲人。於是大學時,我選了「亞洲研究」這個專業,期間花了兩年時間邊旅行邊做研究。既然都出去了,自然地想到拍些照片回來,跟朋友們分享見聞。誰知道這一拍就上癮了。

1971年,大學的最後一年,我決定去日本尋根。一張單程機票、一紙簽證,就出發了。並從此正式開始專業的攝影創作。

Q:這近40年間,您到底來過中國多少次?去過哪些地方?

A:我1982年第一次到中國,一切都是新鮮的。

1985、1986年,再次到北京拍攝《長城》系列。當時住在北京飯店,只有那裡招待外賓。

1986年之後,為美國《國家地理雜誌》拍攝瀾滄江項目,我去了青海南部,沿著長江行走拍攝,從青海、雲南一直到越南邊境。

1997時,又去到香港,拍攝了香港回歸。

1998年,拍攝了《中國海岸線》項目,從廣州、珠海沿著海岸線往北,一直到廈門。

《長城》系列,麥克在不同年份、不同季節、不同天氣拍下的長城景象,從居庸關,到金山嶺,一直到長城的最東邊,與渤海灣相連。

《馬可·波羅》和《鄭和》是在1999-2001年間拍攝的。從中國出發,一路南下經過越南、印度尼西亞、斯里蘭卡到達東非。

那之後,斷斷續續,數不清到底去了多少次。可以說我是拍攝中國最多的一位外國攝影師。我更關注邊遠地區的中國人的故事和狀態,雲南、西藏、甘肅、新疆等等。

湄公河流經滇西蘭坪,1991年攝

Q:八九十年代在中國拍攝,難嗎?

A:可能因為我的亞裔背景,在80年代,美國國家地理唯獨選派了我去亞洲。

80年代在中國偏遠地區拍攝時,內陸交通十分不便,還有語言障礙,困難當然很多。不過我的亞洲臉,確實讓中國人感覺跟我很親近,我更容易深入當地,抓拍到一些難得的鏡頭。

拍了幾次後,我就更愛亞洲了,當時甚至跟我的編輯說,我只想去吃米飯的國家。

八九十年代,揚州瘦西湖邊,一個男人在安靜釣魚

Q:您在社交網絡平台上有百萬粉絲,作為一個老牌攝影師,怎麼看待這個現象?

A:很神奇,最初用社交網絡,我只是想試一下。我和我的一群攝影師老友們,其實我們都很有競爭意識,都不想被落下,所以我們都開始嘗試社交網絡。

在社交網絡上,通過攝影作品去獲取粉絲並不容易。

我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在運營自己的社交網絡帳號上,因為我不想只是說我拍了照片、畫面很吸睛,我想讓觀眾看到背後的故事。所以每張照片的圖解,我都認真地寫上拍攝背景和照片里的人的故事。

一般照片發出後,馬上就能收到觀眾留言反饋,這太贊了。

麥克發布的每一張照片,都會詳細註解,收穫中外網友的無數點贊和留言。

Q:現在的拍攝狀態如何?下一個拍攝項目是什麼?

A:現在我基本每年有6個月在外拍攝。攝影是個體力活,對身體素質的要求極高。我平時在美國的家裡,都會保持運動:爬樓梯、跑步、舉重,固定地去健身房。

近些年,每年至少要來中國3、4次。正在進行的項目和中國國家森林公園有關。拍攝之外,也舉辦展覽、講座、工作坊等。

2000年的新疆喀喇崑崙公路

Q:如此巨量的中國照片,您打算拿它們做什麼?

A:我是個用照片講故事的人。最大的願望,是想讓這些照片被更多中國人看到。

因為對其他地方的人來說,看這些照片就是滿足下好奇心;但對中國人來說,這些快速變化、甚至消失了的景象,是他們最珍貴的記憶。他們曾實實在在地生活在其中,這是他們的歷史,只有他們才會最珍視我拍的這些照片。

藏族孩子

福建德化的一所小學裡,同學們正在學做西方頭像雕塑

Jord是個93年的英國小哥,卻把重慶認作自己的第二故鄉。

2018年的一個清晨,Jord經過48小時的車程加徒步,終於到達貴州梵凈山的深處,靜靜等著雲霧散去。

「當時,梵凈山頂從翻滾的雲層中出現了60秒,當雲霧散開,出現一條窄窄的階梯山路,蜿蜒通向山頂,太震撼了!我趕緊拍下這神秘仙境。」

Jord飛起無人機,在不同角度拍下三張照片,很快梵凈山頂便又隱退到雲霧中去。

2015年大學畢業後,Jord第一次來到中國,在重慶的一所學校做英語老師。工作之餘,偶爾外出旅行,沒想到,從此愛上攝影,一發不可收拾。

過去三年半里,他走遍中國大江南北,拍下這些自然地貌和城市景觀,中外網友都驚嘆不已。這些照片不僅在中國人的朋友圈刷屏,在Instagram上也有近50萬粉絲,每天等著他更新。

Jord Hammond

浙江縉雲仙都,雲霧中、山水間、小橋上,兩個農人牽著牛、挑著扁擔路過,罕見的中國傳統農耕生活的安詳景象。

這是廣西桂林的科斯特地貌。山峰層巒交疊,如夢如幻。

廣西陽朔的興平古鎮,湖邊漁夫捕魚的瞬間,是他照片中的經典瞬間之一。

這是雲南羅平的秋天。

這是雲南元陽的梯田,在暮色中,美得內斂。

福建的傳統土樓,Jord驚嘆於土樓在以前竟能住下100戶人家。

這是東北盤錦的紅色灘涂。

秋天,黃山腳下的公路。Jord徒步爬上黃山,下山時從纜車看這一幕,被這秋景美呆。

四川甘孜的白玉縣境內,壓青寺。Jord開了兩天的車、經過了4個檢查站,才抵達,看到了這奇妙純凈的景象。

重慶洪崖洞,古香古色的吊腳樓。14世紀時,這裡曾是古重慶的城門。

這也是重慶,一座道教寺廟,坐落在這個擁有3000萬人口城市的市中心。

這還是重慶,現代樓宇森林,有另類的金屬感之美。

這是仰視的澳門。

台北市中心,廟宇頂上,是一架即將抵達松山機場降落的飛機。

這是清晨俯瞰香港。

這是夜幕降臨後,香港的絢爛日常,街坊街鋪霓虹燈亮起。

在Jord的鏡頭下,一個現代中國和傳統中國完美融合。就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我們,都眼前一亮、不禁感嘆:原來中國大地如此之美。

Jord現在已經回到英國生活,但依然保持固定的頻次,回到中國旅行、拍攝。在一條與Jord的採訪中,他表示已經迫不及待,等到秋天就回來。

Jord拍攝的江南地區

以下是一條對Jord的採訪精選。

Q:一條 A:Jord Hammond

Q:最早為什麼來中國?怎麼開始進行攝影創作的?

A:2015年我在重慶工作時,會利用周末和假日到周邊旅行,我便隨手拍攝一些沿途風光,發到網上。起初只是想方便和親朋好友分享,沒想到這些照片在Instagram上迅速聚集了一批粉絲。

我開始對攝影萌發興趣,認真對待,添置了專業相機,正式開始拍。我大學學的是市場和廣告,所以攝影完全是自學。

那一年的外教工作結束後,2016年我和女友決定旅行拍攝,正式將攝影作為自己的主業。

Q:旅行攝影實際體驗如何?你一般的拍攝行程是什麼樣?

A:旅行攝影聽著很爽, 實際上,我幾乎一年365天無休,有時一天工作長達16小時。旅行時,住便宜的旅館,把花費保持最低。

一般我一天的拍攝行程是這樣的:

日出之前的1-2小時起床出門踩點,保證太陽出來的那一霎找到了最佳拍攝點。拍完後回到酒店,吃早餐、洗漱,開始幹活,在電腦前處理工作,有時候也接商業拍攝。然後日落前,我會再出門,去探尋、踩點下一個拍攝場景。

我在中國見到了太多人生最美的畫面。但發現美的眼光,跟身體力行的探索是分不開的。每一次拍攝,我都會仔細研究拍攝地點、拍攝角度、天氣情況等等。真的喜歡,才有能量和熱情投入其中。

清晨陽光透過霧氣落在徽派建築上

Q:最推薦的5個中國旅行拍攝地?

A:雲南元陽梯田、樂山大佛、麗水仙都、廣西興坪、拉卜楞寺。

Q:未來的拍攝計劃?

A:我到現在已經去過45個國家,最喜歡的毫無疑問還是中國。之前已經抵達20多個省,2019年剩下的目標是,拍遍中國的每一個省份。而未來幾年的目標是:出一本關於中國的攝影書。

通過攝影,我看待中國有了更深入而多樣的視角。西方媒體描繪的中國給人印象就是大城市和霧霾,但中國還有那麼多鮮為人知的美麗角落和風土人情,我認為不管是外國人、還是中國年輕人,都該去看看。

成都的某停車場

部分圖片來源於攝影師官網和官方Instagram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見不散

喜歡請分享,滿意點個贊,最後點「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16ac8bd7585a9a53a654f6c18d12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