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壹哥
引子
第一次看《奪冠》,是年前了。
我記得很清楚,那是1月20號的傍晚。為啥一直記得呢?
因為《奪冠》是我在影院關門前,看的最後一次大銀幕。
相比7月20號影院重開後看的第一部電影( 當時選了《當幸福來敲門》),這部關門前看的最後一部,在我心裡的 儀式感,就要重上很多。
上周五,電影公映,第一時間跑去二刷。現在,終於可以和各位聊聊了。
要說在前面的是,我不是個女排迷,也沒有多少女排情結,完整看過的女排比賽更是很少。
不過,這一點不妨礙我通過陳可辛的鏡頭,去感受排球比賽,感受女排精神,更重要的是,感受近40年的時代變遷。
好幾個地方,看得起雞皮疙瘩,甚至邊流淚邊想激動得在影廳里喊出聲來。
這是體育運動的魅力,是幾代女排姑娘們的魅力,也是電影的魅力。
但我看過之後,更想跟大家討論一個問題:
2020年的現在,我們還需不需要中國女排,需不需要女排精神?
三場比賽
我不知道你們看過电影後,是否也會思考這個問題。
不過電影里,陳可辛已經安排黃渤,用肯定的語氣說出了這個現狀:
這個時代,已經不需要女排了,集體走上大街慶祝那一套,也已經過時了。
在討論這個之前,我想,先從陳可辛精心準備的三場比賽聊起——看懂這三場球,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電影的表達。
其實嚴格說,電影一共拍了四場球——如果把最初和江蘇男排的熱身賽也算上的話。
於是,我們來捋一捋,這四場球的內在邏輯:
第一場,1980年,熱身賽,中國女排vs江蘇男排。
這場明面上,是給第二年的世界盃做準備,這是技戰術層面的;
暗處上,這是青年郎平的 「出道」之戰——通過這一場,之前被貶做替補、獨自在一旁訓練的郎平,既證明了教練的慧眼,也贏得了隊友的信任。
第二場,1981年,世界盃決賽,中國vs日本。
明面上,這是中國女排80年代「五連冠」的開始,也是中國體育在改革開放後重新找回榮耀的開端。
暗處上,這是青年郎平的 「崛起」之戰。
「有什麼球儘管給我,我負責砸過去。」
這話一出,那個我們熟知的「鐵榔頭」,就此誕生。
第三場,2008年,北京奧運會小組賽,中國vs美國。
明面上,雖然最後還是拿到銅牌,但這場小組賽失利,預示著中國女排雅典重回巔峰後,又一個低谷的開始。
暗處上,這是中年郎平的 「轉折」之戰。
她以美國隊教練的身份,帶隊戰勝了中國女排。比賽結束,她一言不發、面無表情地離開球場。
後來,黃渤那句台詞很點睛:
「中國隊輸了,他們罵都只是罵你。」
這一刻,是職業體育和私人情感的碰撞,更是集體主義與個人意志的碰撞。
第四場,2016年,里約奧運會1/4決賽,中國vs巴西。
明面上,這是中國女排扭轉乾坤、又一次重回巔峰的開始。
暗處上,這是中年郎平的 「升華」之戰。
她出任中國女排主教練,起初因大膽改革而備受質疑,這場比賽前,小組賽也是跌跌撞撞驚險出線。
最終,她證明了自己。
更重要的是,她讓背負了太多集體壓力的中國女排,順利和時代接軌,也順利和真正的體育精神接軌。
看完這幾場球,你只能感嘆:
現實中體育比賽的魅力,是編劇如何努力也編不出來的。
同時,通過這3+1場比賽,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一個個體的40年成長史,和她身後那個巨變的大時代。
三個時代
現在好像大家動不動就喜歡把「時代時代」的掛在嘴邊,一方面是詞彙量匱乏,想不到別的表達;另一方面,也的確是過去這幾十年,變化實在太大了。
70年代末,改革開放的中國百廢待興,國人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同時,這好奇卻也夾雜著自卑。就像吳剛的台詞里說的:
第一次出國比賽,看到人家那些高樓大廈、冰箱彩電,驚了,也哭了。
別人行,我們為什麼就不行?
「我們要證明給他們所有人看, 中國人,行的。」
這成為80年代的主流情緒,而體育,恰恰是這一情緒的最佳載體。
於是,80年代的女排精神,是為國爭光,是不顧一切,是流血流汗不流淚,是 「沒有你沒有我,只有我們」。
於是,郎平鐵了心要超越海曼,女排鐵了心要贏下日本,中國體育,鐵了心要讓世界看到自己。
當然,電影里沒講的是,郎平後來幾年,和海曼成了很好的朋友,有一段讓人尊敬的私人友誼。但電影不需要告訴我們那些,因為80年代的女排精神,背上承載著10億人的熱切期盼,條件艱苦,她們唯有比別人做到難以想像的付出,才能不辜負那種級別的期待。
21世紀以來,到08年北京奧運,這是中國大國崛起初期的10年。
現在回想,01年北京拿到08年奧運的主辦權,北京的街頭慶祝的人群不也是摩肩接踵,無論東西南北,大家的激動都溢於言表。
這個時期的女排,有雅典的巔峰,也有後來的滑落。
一方面,老女排早已是某種標杆式的傳奇,被後人敬仰;另一方面,也得承認,亦在成為束縛和精神枷鎖。
陳可辛選擇的這個切入點很準,按說中美大戰只是一場小組賽,遠沒有那麼重要,但恰恰因為郎平是對手的主教練,似乎就平添了幾分別的味道。
尤其是,當比賽結束,郎平離場,我們從場邊觀眾的嘴型,能判斷出他在說的是三個字:
「賣國賊」。
不需要其他多餘的鏡頭,甚至都不需要聽到這三個字,這裡面的時代情緒,十足清晰:
集體主義與個人意志仍然纏繞在一起,有時無限包容,有時又無限綁架。
女排精神,夾雜在這兩者間,是不上不下的尷尬。
後來的10時代,郎平成為女排主教練,的確是以救世主的姿態回歸的。而她要做的, 就是把女排身上所有集體主義的重擔,盡數卸掉。
要總結,那段台詞就足夠了:
「姑娘們,明天要比賽了, 過去的包袱,由我們這代人來背。你們應該振作起來,放心地去打,放開了打,豁出去打。我和你們在一起。」
三種情緒
陳可辛這次在處理這個超高難度的作品時,我很欣賞的一點是:
他幾乎沒有夾雜任何個人情緒,三個時代的樣貌和情緒,都客觀呈現,沒有來自作者的褒貶。
於是我們能看到、並認同這些呈現:
80年代,教練的狠甚至不近人情,是因為「中國太落後了」,中國人太需要這些勝利和冠軍了;
00年代,中國人沒有20年前那麼需要女排了,但女排自身還未走出那種巨大期待下的重壓;
10年代,當郎平對隊員們坦誠說出, 「我們為什麼那麼需要那些勝利,是因為我們內心還不夠強大」,那個幾十年的重壓,才終於得以釋放。
所以,回到開頭:
現在的我們,還需不需要女排精神?
當我們在談論女排精神時,我們又到底在談論什麼?
我想,這個討論在當下這個時代,最終的落腳點,是 何為愛國。
那些跟郎平申請離隊、說不愛排球的隊員,應該被苛責批評嗎?
那些說不上來自己為什麼打排球的隊員,應該被苛責批評嗎?
帶隊初期為了鍛鍊隊伍而連續輸球的郎平,應該被苛責批評嗎?
電影中郎平有一句一閃即過的台詞,我卻始終印象深刻。08年中美大戰最後一個暫停,她沒布置戰術也沒有給隊員加油打氣,只是說了句:
我沒什麼可說的了,這是你們的比賽,去享受比賽吧。
有趣的是,新時代女排因為郎平的改革,而在過去幾年重回世界霸主的時候,而過去三個時代的三種情緒,卻奇妙地在當下共生著:
80年代的集體主義,00年代的集體主義與個人意志之爭,10年代的個人意志。
這三者夾雜在一起,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顯現出前所未有的 紛繁雜亂。
電影中,郎平選擇用職業的體育精神和包容的個人意志,來對抗保守;
電影外,我們這些普通人,又該如何平衡愛國、集體與個人生活?
還是電影中的台詞,郎平對朱婷說:
「你不需要成為我,你只需要成為你自己。」
這話,或許也可以送給所有人。
結語
說來說去,似乎總要回到 「內心強大」這四個字上。
一直以來,我們習慣了一個標準答案,習慣了別人來告訴你該怎麼做該往哪走,習慣了從眾隨大流把自己隱藏在洪流之中。
「不管別人還需不需要中國女排,我需要。」
所以,標題這個需不需要的提問,或許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如果過去是「沒有你沒有我,只有我們」,那麼現在則應該是:
有你,有我,也有我們。
我想,這才是這個時代,女排精神新的價值和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