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醫藥 | 對話阿斯利康王磊:帶著中國藥企「卷」出去

2024-05-14     搜狐健康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吳施楠

編輯 | 袁月

「中國醫藥領域肯定會誕生像華為一樣的企業。」

「你不能只在國內『卷』,要出去『卷』,到國外去競爭。」

「生態圈的初心是以患者為中心,如果商業目的太強,每個人都只想著賣自己的產品,那是做不起來的。」

「我們做藥的也不喜歡最後三個月給人用藥,這不是藥物最好的使用方法。」

……

在近40分鐘的訪談環節,阿斯利康全球執行副總裁,國際業務及中國總裁王磊金句頻出,用輕鬆的方式講述著阿斯利康多年來生態圈建設的背後故事。

在5月10-11日舉行的第七屆阿斯利康中國生態圈大會上,覆蓋腫瘤及罕見病創新診療、慢病管理、國際出海合作、人才發展、可持續發展等多個領域的合作夥伴悉數蒞臨,向業界展示了阿斯利康成熟的生態圈建設模式和不斷拓寬的「朋友圈」

站在新的起點,阿斯利康將如何以自身為橋樑,推動中西合璧共同創新,讓更多創新成果實現醫療產業的真實價值和患者長遠獲益?王磊給出了答案。

為什麼要廣交友?

醫藥行業最不缺的就是競爭。無論是產品、技術或是市場,都是可競爭的對象。但在王磊看來,合作帶來的收益遠遠大於競爭。

「阿斯利康不是一家『賣藥』公司,更不可能擴張到醫療產業的所有領域,我們要把眼光放長遠,只在疾病最後階段給患者用上藥絕對不是最佳選擇。通過全病程管理,推動早篩早查等環節,為患者帶來獲益才是關鍵,因此我們需要整個行業的力量和大量合作夥伴。」王磊說。

全病程管理包括但不限於疾病預防和早期診斷、確診和治療、術後和康復、遠程醫療和一站式服務等環節,其核心在於實現醫療服務的全程化和個性化管理。圍繞上述流程,阿斯利康的目的就是尋找到最合適、最好的合作夥伴,在各個環節上把相應的場景聯合開發出來,然後爭取幫助他們落地,服務於更多用戶。

自2017年開始,在王磊的主持下,阿斯利康開始按照上述思路不斷推進健康創新生態圈的建設。7年時間過去了,阿斯利康的生態圈已經相當成熟,形成了以中國智慧健康創新中心、國際生命科學創新園和阿斯利康中金醫療產業基金為支柱的醫療健康創新生態「三駕馬車」。

不難發現,打造符合自身戰略定位的生態圈並非阿斯利康一家跨國藥企在做。賦能本土創新生態圈,助力中國研發,世界共享,已經成為一眾跨國藥企近年來瞄準的重要方向。因為在它們看來,中國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產品輸入、消費市場,而是創新產品的孵化溫床。

為什麼阿斯利康的「朋友圈」有如此大的影響力?王磊列舉了4個關鍵詞:領導者、初心、全病程和包容。

「核心宗旨就這麼簡單,除了要在行業內有領先地位外,構建生態圈最重要的是出發點必須善良,初心是以患者為中心,如果商業目的太強,每個人都只想著賣自己的產品,那做不起來的。」王磊總結說。

未來一段時間,早篩領域將是阿斯利康生態圈擴容的重要方向之一。「任何能夠把藥物療效提高,或者不用藥物就能實現治癒的都是好的方法。」王磊談到,今年的生態圈大會上,有很多精準診斷的企業帶來了腫瘤微量標記物血檢等技術,如果未來能用在早篩環節,就能比影像學更早發現腫瘤的跡象,為實現全病程管理診療一體化提供幫助。

帶著中國藥企「卷」出去

2023年是國產創新藥出海爆發的一年。根據醫藥魔方數據,2023年,國內共發生近70筆創新藥以授權合作模式(License-out)交易,已披露交易總金額超350億美元,創歷史新高。2024年,國產創新藥出海的火熱勢頭仍在延續。

在擴大「朋友圈」的路上,協助本土創新企業的優質產品出海是阿斯利康的一個重要「交友」手段。自2023年以來,阿斯利康與7家中國創新藥企達成全球授權合作協議,總金額達到約60億美元,包括收購亘喜生物以及和誠益生物達成口服GLP-1授權許可。

「中國企業不能滿足於在中國發展的好,不能只在國內『卷』,而是要出去『卷』,爭做醫療界的『華為』,到國外競爭證明自己。」王磊口中所說的「卷」指的是在同一靶點上的激烈競爭。

過去10年,中國創新藥進展飛速,但在高速發展的同時也落入了產品同質化的「內卷」之中。單一的本土市場肯定無法滿足中國創新藥企的商業化需求。越來越多藥企將目光瞄向海外市場。人口規模大、對創新藥物和治療方案需求更為迫切的其他發展中國家,自然成為了藥企們的目標市場。

今年的生態圈大會上,阿斯利康與沙烏地阿拉伯阿卜杜拉國王國際醫學研究中心舉行了中沙醫療健康合作發布儀式,進一步推動中沙兩國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深度合作。一方面以中國醫療創新的經驗帶動沙特生命科學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加速中國本土創新企業通過沙特開拓中東市場。

同時,阿斯利康與包括泛生子、觀合醫藥、零氪醫療等5家無錫本土創新企業發布生物醫藥企業合作出海計劃,不斷助力醫藥創新的跨境合作與交流,進一步推動中國醫藥創新成果、中國創新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對於本土創新藥企來說,如果能搭上阿斯利康這艘「出海巨輪」,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王磊談到,目前企業「出海」的方式多種多樣,有本土龍頭企業選擇完全由自己來運營海外業務,在中國生產實現出口;也有不少企業選擇在海外找合作夥伴,幫忙其經銷或報批註冊;此外,還有一種方式是技術轉移,最徹底的做法是與跨國企業合作,實現一攬子服務。國內中小型創新藥企因為人力和經驗所限,和跨國藥企合作,實現海外業務的一攬子服務也許是最佳方式。

什麼樣的產品或合作夥伴能夠搭上阿斯利康出海之船、又會駛向何處呢?王磊舉例說:「以亘喜生物的細胞治療為例,我們通過收購得到了腫瘤和非腫瘤的細胞治療管線,這對阿斯利康拓展研發布局來說意義重大,這類創新性非常強、具有絕對優勢的產品,我們直接出海歐美。對於一些相對同質化的創新產品,可以選擇一些尚未發展到此階段、需求巨大的發展中國家作為切入點。」

除了產品足夠優秀外,好的合作夥伴必須三觀一致,有善良的初心以及融資和載體。當然,國產創新藥出海並非一帆風順。「中國在細胞治療、基因編輯、抗體偶聯(ADC)等領域已經看到彎道超車的跡象,但海外市場對很多國內企業來說依舊陌生。醫藥與消費品不一樣需要強監管,在中國批准的一類新藥,有諸多國家也承認其價值,但是,如何推動這類藥物進入海外市場,這可能依舊是一大課題。」王磊強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fa2238ab6a24eb6e29fbc9ba73fef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