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人開始廢掉的5個跡象,很準

2023-10-27     洞見

原標題:中年人開始廢掉的5個跡象,很準

中年人開始廢掉的5個跡象,很準

大水漫得過金山,漫不過鴨子背。

作者:洞見·姜榆木

美國作家詹姆斯·霍利斯在《中年之路》里寫過:

40歲後,被命運擊垮仍可重頭再來,被自己廢掉則無路可行。

每個走向自廢的中年人,都會在種種細節中顯露端倪。

審視自己的生活,但凡有以下5種跡象,就該有所警醒了。

01

形象邋遢

人過中年,生活的風刀霜劍,全都往身上招呼。

有些人選擇了放任自流,眼袋在熬夜時加深,身材在久坐中走樣。

主持人白岩松說:中年人的臉上,寫滿了答案。

一個人如果在和生活的較量中節節敗退,那他最先失守的就是自己的形象。

知乎博主@小野傑西分享過自己父親47歲時照片。

照片里他的父親體態發福,面部臃腫,雙眼黯淡無光。

很長一段時間,他不願外出,也不願社交,下班後就宅在家裡刷手機。

後來他在博主的建議下,出門前花半個小時,洗掉臉上的油光,熨燙皺巴巴的外套,換上乾淨的皮鞋。

這麼做的第一天,他就感覺周圍人跟他的交流明顯變多了。

受到鼓舞的他,開始每周進行3到4次體能訓練。

每天清晨站在鏡子前,看著自己逐漸浮現稜角的臉龐,他都會倍感自信。

而在跟網友分享健身日常的過程中,他又慢慢養成定期寫日誌的習慣。

後來有商家看到他前後形象的蛻變,主動向他發出合作邀請。

原本暮氣沉沉的中年生活,變得鮮活起來。

哲學家羅素有句話:形象是內在價值的延伸,藏著你對生活的理解,更藏著你正在追求的人生。

每個放任腰間生出贅肉的中年人,都是在默許精神變得油膩。

打理自己,活得乾淨優雅,日子才會敞亮舒爽。

02

頻繁抱怨

波士頓大學社會學院曾請來一批35到45歲的人,請他們講述一件過去發生的煩心事。

實驗按照他們自述時的高頻詞,將其分成了兩撥。

一撥人的高頻詞是「都過去了」、「我也學到很多」;

另一撥人的則是「真倒霉」、「沒那件事就好了」。

結果發現前者大多是教授、律師,或是企業高管;後者普遍是底層的體力勞動者。

喬布斯曾說:今天你的埋怨,就是對你明天的預言。

人到中年,事業家庭兩手抓,肩上扛著車貸房貸,煩心事還有一籮筐。

抱怨是本能,但一直沉迷於自憐的情緒,卻會讓自己在生活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知名職場顧問崔璀曾在演講時,分享過一個故事。

朋友37歲那年,生過一場大病,被迫離開工作崗位。

崔璀找朋友談心時,得知對方病癒後一直沒找到工作,就想順便幫忙推薦工作。

起初朋友一直訴說生病對自己的打擊,她會輕輕拍著朋友的肩膀,耐心說些安慰的話。

後來朋友說起前領導的冷漠,她不再說話,只是偶爾點點頭。

直到朋友開始抱怨同事、客戶甚至工作流程時,崔璀找了個理由離開,從此沒有提過介紹工作的事。

《中年劫》中有句話:

廢掉中年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讓他一直訴苦,訴到所有人都要繞著他走為止。

中年人的世界,每個人都是劫後餘生。

遇苦即怨的人,只能活成一個落難者,任由自己在苦海中沉淪。

03

固執己見

豆瓣上曾有個話題:怎樣的中年人註定走下坡路?

有個評論獲贊無數:整天把「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這句話掛在嘴邊。

很多人有了些許閱歷,便覺得自己的經驗是所有問題的最優解,拒絕任何反駁和意見。

然而瞬息萬變的時代,比食物更容易過期的,就是人的經驗。

當一個中年人變得固執己見,今後的路只會越走越坎坷。

最近重溫《創業年代》,對其中周萬順印象很深。

他剛到陝西挖石油時,藉助風水羅盤挑選開採地點,第一次鑽井就鑽出油井。

通過轉賣開採出來的石油,他很快成為當地的大戶。

後來油井枯竭,周萬順不得不重新尋找可供開採的油井。

有人建議他花錢聘請專業的地質勘探團隊,提高鑽井的成功率。

周萬順卻說:「忘記這個油井是誰找出來的嗎?還需要你們來教!」

結果他鑽的幾口井全是廢井,但越是如此,他越聽不進別人的話。

他只想趕緊找到一口可供開採的油井,證明自己的判斷沒有錯。

不出兩年,他就被高昂的鑽井費用,耗光了所有家底。

曾有記者詢問百度CEO李彥宏:如何處理和新員工的意見分歧?

李彥宏回答:儘量聽年輕人的,因為他們才是接收新事物的那類人。

歲月對中年人最好的給予,不是身份和資歷,而是閱盡世事後,對自己無知和渺小的坦然接納。

無論工作還是生活,把不同的聲音視作對自己的補充而非顛覆。

保持學習心態,不被上半場的所見困住,方能走好下半場的路。

04

停止增值

最近幾年,震盪的環境,下行的周期,迷茫的前景,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場體檢,檢驗的是你的抗風險能力。

前微軟戰略合作總監劉潤說過一句話:

對中年人來說最重要的東西,不是鐵的飯碗,而是鐵的能力。

鐵飯碗也許朝不保夕,但有技能傍身無論,你身處何種境地,都有絕地翻盤的底氣。

史蒂夫·科爾曾是某個NBA球隊的主力球員,年薪上百萬美元。

和他相同薪資水平的球員,每天無憂無慮,賽後就在各種娛樂場所消磨時間。

科爾卻總會抽時間和教練討論戰術安排,或者獨自研究比賽錄像到深夜。

當時一些隊友常常笑他「拿球員的工資,操教練的心」。

隨著年齡增長,同時代的球員們身體機能下滑,簽約薪資大打折扣。

而且恰逢美國遭遇金融危機,他們的積蓄也被席捲一空。

唯獨科爾憑藉平時積累的執教能力,轉型成為一名教練,擁有了不亞於以前的收入。

《窮查理寶典》中有句話:

你要不斷提升自己,不是為了更好的生活,而是為了基本的生存。

大水漫得過金山,漫不過鴨子背。

中年以後,看似體面的生活其實危機四伏。

眼下可觀的收入,光鮮的工作不會真正讓你高枕無憂。

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不斷增值的能力,才能讓你在波濤洶湧的世間,找到穩定的安身立命之所。

05

底層社交

老舍曾在北京閒居時,迷上了和一群朋友喝酒應酬。

他在隨筆中寫道:「不跟朋友喝酒,我甚至於不會活著。」

不到半年,他身體各項指標亮起紅燈,寫作的事業也近乎荒廢。

直到有天腸胃出血,老舍被送去醫院就診。

認識他的醫生連連搖頭:「打從你跟那些酒友來往,我就料到你會有這一天。」

許多人也是如此,在一成不變的生活中,獲得快樂的唯一途徑就是酒局酒友,喝酒吹牛。

但自我放逐在這種低級社交圈中,短暫的盡興,無聊的消遣,都在暗中標註好了價格。

荒廢的業務能力,退化的身體機能,逐漸被消耗掉的野心……

歷史教授張宏傑曾邀請朋友,到自己家做客,快到家時,他突然繞進一條遠路。

朋友問他是不是搬家了,他卻笑著搖頭:

「那條路上每天都有鄰居圍著打牌,我也會忍不住來上兩輪。我不想繼續這樣,於是索性換條路走。」

周國平說:想知道一個人過得怎樣,先看他身邊的人怎樣。

和積極向上的人相處,你能收穫成長突破的牽引;和安於底層的人相處,躺平就會變成你人生的主旋律。

四十歲後,比融入圈子更重要的,是篩選圈子。

遇到往下拉扯你的人,明智的做法是儘快遠離。

這是對自己的善待,也是後半生最智慧的活法。

中年是一場大型考試,你選擇認真作答,還是躺平擺爛。

答案都會在未來的生活里逐漸顯現。

點個贊吧,持戒而行,不讓皺紋爬上心頭,歲月自會饋贈以美好和溫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ce2a56f046dc3607f1fc935717aa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