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蟬按:學康德,要不要看德文原著?回答當然是,能看原文最好就看原文。但不懂德語怎麼辦,對於業餘愛好者來說,大部分不懂德語甚至英語都不太好。那麼可以學好康德嗎?我覺得下面這篇文章給我們很大啟示,就是,學習康德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做各種(詞彙)概念的辨析,因為康德著作中有大量的非常精細的概念,這些概念能讓初學者一頭霧水,甚至專業學者也會對這些概念產生非常不一致的解讀。
那麼,怎麼辦呢?不懂德語怎麼辦?下面這套書,可以適當緩解不懂德語的問題。這套書是崇文書局引進的西哲名著影印本,現在已出18本,有德文的,英文的,還有希德對照的。比如,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就有 德文邁納版和 英文斯密版,在對某個詞彙把握不準的時候,可以先看英文的,然後再對照德文版,即使不懂德語,對照漢語翻譯,也可以大致懂得德語的意思,然後可以進一步了解德語的語法和詞彙涵義,以及在德語句子的意思。這樣慢慢地,在深入理解康德的同時,德語也慢慢學會了。這真是兩全其美的事情。
「西方哲學經典」
外文原版影印20種
[目前已出版18種,09和14預計2022年7月出版]
更多關於西哲影印本的內容請點擊這句話
如何理解康德哲學
謝地坤
作者簡介:謝地坤,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
人大複印:《外國哲學》2014 年 10 期
原發期刊:《哲學研究》2014 年第 20148 期 第 65-70 頁
《純粹理性批判》是康德耗時10多年,苦心研究、反覆求索、精敲細磨才完成的一部哲學巨著。這部著作考察了西方哲學發展的歷程,提出了洞察人類知識的全新見解。它不僅為全部批判哲學奠定了基礎,而且還開啟了18世紀至19世紀的德國哲學革命,是整個德國古典哲學的定鼎之作,影響了近現代西方哲學的發展方向,甚至在很大意義上還成為當今哲學不斷前行的源泉。
《純粹理性批判》的內容之重要、意義之深遠,中國學界早有認識。自上世紀中葉以來,中國哲學界不少學者有志於翻譯這部著作,迄今漢語已有五六個譯本。早在197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的王玖興先生就與後來在北大哲學系工作的王太慶先生商量,決定共同翻譯《純粹理性批判》,給學界一個忠實而流暢的譯著。後來,王玖興先生曾先後約請好幾位學者參加翻譯這部著作,2002年王先生病重時,又將補譯和校對工作交給了我。經過42年的努力,這項工作終於完成。
在翻譯過程中,我時常感到這方面有兩個問題:一是《純粹理性批判》是批判哲學的奠基之作,其中很多名詞和術語都有獨特而又含混的意義,與後來相對比較成熟的費希特、謝林尤其是黑格爾的著作相比,如何翻譯和處理這些概念和術語,就顯得更加複雜和困難一些。二是國內學界對康德哲學中的一些概念缺少辨析,有些人甚至不讀原著就發議論,引來了一些不必要的爭議,嚴重影響了對康德哲學的理解。因此,我在翻譯和校對這部著作的時候,對其中一些核心概念做了辨析和解釋,這裡把它寫出來,供學界參考。
1、
4. 「Gemeinschaft」與「Spezifkation」。前者的拉丁文是「commercium」,康德在這個概念上是拉丁文和德文並用,其中文意思是「集體」、「共同體」、「聯合」、「團結」等,後者的中文意思是「特殊」、「特定東西」、「特別說明」等。在《純粹理性批判》中,這兩個概念究竟如何翻譯,分歧較大。在現有的幾個漢語譯本里,「Gemeinschaft」有時被譯為「交通團結」,有時被譯為「共聯性」、「交感」,有時又被譯為「協同作用」,而「Spezifikation」則被譯為「特殊化」、「分化」等。在我們看來,這幾種譯法並未確切地反映出康德的原意。
實際上,這兩個概念在《純粹理性批判》中並沒有一道出現,「Gemeinschaft」主要出現在「一切純粹知性原理的體系」和「論純粹理性的謬誤推理」這兩章中,而「Spezifikation」主要出現在「論純粹理性的理念的規範性使用」這一節中。我們之所以將它們放在一起比較,就是注意到,如果將它們對比起來加以辨析,就會發現它們在很大意義上反映了康德哲學、也是一般哲學的一個重要思想, 即統一性與差別性、整體與部分及部分與部分的關係問題。
關於「Gemeinschaft」,康德做了細緻的分析,他認為這個德文詞既有拉丁文「commercium」(交互關聯)的意思,也有拉丁文「communion」(共同體)的意思,而且只有諸實體「交互關聯」,人們才能從經驗上認識由諸實體構成的「共同體」。康德的這個思想重在解釋各個實體的相互關係,對此,他這樣說:「一切實體,只要它們能被知覺為在空間裡同時並存的,就都是在普遍的交互作用之中。」(ebenda,S.242)這即是說,康德反對把各個實體看做是相互獨立、相互隔離的,相反,他認為,各個實體是互相聯繫的,並由此構成一個共同體。因此,他明確提出,「要想在任何一個可能經驗里認識到同時並存的眾多實體,則每個實體(由於實體只就其諸規定而言才能算是一種後果)就必須本身既含有其他實體的某些規定的原因,同時又含有其他實體作為原因所產生的後果,亦即是說,諸實體就必須直接或間接處於動力學的交互關聯之中。」(ebenda,S.244)正是為了準確表達這個意義,康德時常放棄「Gemeinschaft」這個德文詞不用,而用相關的拉丁文的概念。此外,康德在討論唯理心理學的辯證假象時也用「Gemeinschaft」,意在討論靈魂與肉體的關聯問題。 在他看來,所謂靈魂與有機體的關係問題本是內在現象和外在現象結合在一起成為經驗里的單純表象的問題,簡單的提出靈魂與肉體的關聯問題是不恰當的,正確的提問應當是「外在直觀,即空間直觀(其中充滿了空間形態和運動),如何在一個一般思維主體裡面是可能的?」(ebenda,Bd.4,S.391)康德的這個解釋是非常智慧的,既不直接與基督教相關教義發生衝突,又為《實踐理性批判》里的「靈魂不朽」這個理性公設留下伏筆。我們由此看到,「Gemeinschaft」在這裡是多義的,但它強調的是各個部分和各個方面的不同間性和它們的相互聯繫。正是基於這種理解,我們才把這個概念譯為「交互關聯」,這樣,既能反映一個共同體與其中的各部分的關聯,也能體現一個共同體內部的各個部分之間的聯繫。
「Spezifikation」這個概念則是康德探討理性從統一性推演出特殊的關鍵所在。康德不僅提醒人們注意純粹理性的界限,而且還關注純粹理性的規範使用。在這裡,康德一方面強調理性通過知性把現象的雜多統一於客體之中,構成知性知識體系的完備統一性;另一方面,康德還強調理性從普遍之中推演出特殊的能力。不過,在康德看來,理性的這種能力是一種 假言性的使用,為使這種假定成為 客觀必然的真理,就必須使之成為一種 邏輯上的必然原理。由此,康德從系統的統一性推演出 「種」、「屬」、「類」等邏輯概念,並強調 「只有當事物的特殊屬性所從屬的那些事物的普遍屬性被設定為基礎的時候,我們才能從普遍以推論特殊」。(Kant,Bd.4,S.570)在這裡,就出現了「Spezifikation」的概念,而且它還被康德稱為一條 邏輯律。在康德看來, 分殊律「畢竟是在責成知性在我們遇到的每一個種的下面找出亞種,在每一個差異身上找出更細微的差異」。(ebenda,S.573)即是說,人們只有不斷地對知性概念進行分殊,找出更具體、更細小的差別,才能真正認識業已被抽象過的對象。基於對康德這個思想的理解,即康德始終在強調,這是一條從統一中分化出差異、從普遍中分化出特殊的邏輯原理,我們才把「Spezifikation」譯為「分殊」。這是因為,如果我們把它譯為「特殊」或「特殊化」並沒有反映出分化的意思,而譯為「分化」或「分有」卻又沒有反映出從普遍推論出特殊的意思,更何況「分化」在康德這裡又用了另一德文詞「Einteilung」來表達,用一個中文詞翻譯兩個不同的德文詞,畢竟是不夠妥帖的。而我們將它譯為「分殊」,包含著「分化」和「特殊化」兩層意義,應當說,這個譯法比較確切地體現了康德用「Spezifikation」這個概念的意思。
「分殊」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一個概念,朱熹的所謂「理不患其不一,所難者分殊耳」,說的不只是事物的同一性與差別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而且更強調從統一性推出特殊性的困難。如果我們把康德所說的「Gemeinschaft」和「Spezifikation」聯繫在一起看,其哲學意義與朱熹的「理一分殊」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同的。由此來看,我們這樣的譯法也是符合用地道的中國哲學語言來表達西方哲學概念的這個理路的。
康德哲學中有不少概念不僅艱深晦澀,而且含混難懂,上述辨析只是表達了我們的理解,而且主要是我個人的認識,希望這樣的辨析和翻譯有助於正確理解康德的哲學思想。然而,綆短汲深,其中一定有不足和不當之處,敬請相關專家提出批評和賜教。
參考文獻:
[1]費希特,1997年:《全部知識學的基礎》,王玖興譯,商務印書館。
[2]黑格爾,1987年:《小邏輯》,賀麟譯,商務印書館。
「西方哲學經典」
外文原版影印20種
[目前已出版18種,09和14預計2022年7月出版]
更多內容請點擊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