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大造車猶如探囊取物,和吉利不一樣的玩法,哪個更有後勁

2019-09-04     行者啊

恆大造車,取名「恆馳」,而沒取名「恆行」已經算是低調了,「力爭3–5年成為世界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之一」,目標明確。公司年報顯示,恆大已完成布局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新能源汽車天津基地今年6月份全面投產。

而半年來,恆大的一系列動作讓業界眼花繚亂,快速橫掃德國、瑞典、日本、荷蘭、英國等地,猶如探囊取物般將全球一流的整車製造、電池、輪轂電機等系列核心技術收入囊中,這些大手筆動作想低調都不行,引起業界極大的關注。

從瑞典NEVS、卡耐新能源、科尼賽克、荷蘭e-Traction,到英國Protean,再到幾天前取得德國BENTELER集團、德國FEV集團的新能源汽車3.0底盤架構智慧財產權,很快一個造車拼圖完整了,一切的一切都顯示出恆大造車志在必得。

對於這些被收購或者與恆大合作的公司,我們不需要了解細節,只要知道它們是業界數一數二的就行了。與德國hofer合作,獲得了三合一動力總成核心技術;與瑞典科尼賽克合作獲得了汽車整車研發製造的核心技術;收購荷蘭e-traction和英國Protean,掌握了輪轂電機核心技術;取得了德國BENTELER集團、德國FEV集團的新能源汽車3.0底盤架構智慧財產權;與國家電網成立合資公司,獲得社區停車庫車位智慧充電服務能力;入股廣匯,即可擁有全球最大汽車經銷渠道。恆大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研發、生產、銷售體系,下一步就是整合,這才是更為關鍵的任務。買來容易,用好難,整合起來才是工作的開始。

我們知道純電動汽車除了底盤,最關鍵的就是電池、電機和電控。而這些公司的技術已經全面覆蓋了這幾個關鍵部分。

然而如此大手筆的收購,是否能達到預期還要看後續的整合能力。玩足球的恆大應該更明白,一個全部由明星組成的球隊並非最佳組合,而恆大正在組建的就是這樣一支造車團隊,可能是真不差錢,也可能不想有明顯的短板,我們可以看出,恆大通過收購或者合作拿到自己手中的技術,有一些是重疊的。

有錢人做事的起點會高一些,這種收購技術源頭的做法,沒有點資金實力是很難做到的。然而,有錢的並非只有恆大,吉利也很有錢。吉利也在買買買,但得到更多的是品牌、車型和生產線,而恆大購買的是研發能力,向著行業上游更近一步。顯然恆大造車的玩法和吉利不一樣,到底誰的玩法更合理,還得看結果。

每一塊積木都很漂亮,不一定就能堆出最漂亮的形狀,世界頂級的整車設計、動力電池核心技術、全球最大汽車經銷網絡集合起來的組合併不一定就能產出最佳成果。研製汽車不是拼積木,還需要整合能力。這種整合能力,一方面靠統領全局的戰略型人才,另一方面,可能更需要企業文化的支撐。

恆大似乎在探囊取物,一切顯得異乎尋常的順利,除了資本的因素,同時也反映出兩個隱含的問題,需要引起警覺,首先是德國等國家對這些老牌汽車設計公司支持力度不夠,它們需要一個出口,去釋放研發能力;其次,也反映出這些代表著汽車領域最高技術的傳統車企並並不十分看好純電動汽車的市場前景。

可以預見,恆大的對手,在國外是特斯拉,在國內是比亞迪。據悉,恆大與科尼賽克合作的高端新車型將於明年3月的日內瓦車展亮相,科尼賽克是一家超級跑車公司,很明顯,這款車型是針對特斯拉的。而針對國內車企的競品,相信會在天津工廠生產,至於車型,還是個未知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625U_GwBJleJMoPMJB7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