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星星的媽媽回來了」!王亞平與女兒擁抱畫面曝光,我卻更羨慕那個7歲少年

2022-04-16     窈窕媽媽

原標題:「摘星星的媽媽回來了」!王亞平與女兒擁抱畫面曝光,我卻更羨慕那個7歲少年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歡迎回到地球!

今天,神州十三號成功凱旋,直播看得我心潮澎湃,更是忍不住為我們的航天事業點贊!為三位開創歷史的航天員點贊!

其中,出發前承諾給女兒「摘星星」的王亞平,作為唯一一名女性航天員,受到極大關注。

乘專機回到北京後,王亞平第一時間見到了女兒,並把太空帶來的星星送給了她。母女倆擁抱的畫面,看得人熱淚盈眶。

如此優秀的媽媽,是女兒最好的榜樣。

正是像楊利偉、翟志剛、王亞平他們這一代又一代優秀的航天人,把一顆顆航天夢種在下一代人心裡,鼓勵著孩子們繼續征服星辰大海。

而今天我要講的,就是一個心懷航天夢的7歲男孩的故事。

家有學霸是什麼體驗?

恐怕沒人比亮亮(化名)的爸爸更有發言權。

前不久,他的兒子被新華社到家採訪,還獲贈了航天員王亞平親筆簽名的信封和其它珍貴的航天禮物。

小小年紀憑什麼被央媒獨家專訪?

進一步了解才知道,這孩子是妥妥的學霸:

能輕鬆用編程做一個五子棋遊戲;

把初中的化學知識條理清晰做成ppt,給同學分享;

走在路上看到一束雷射,脫口而出「那是鉺雷射」;

只有7歲,卻已經積累了4~5年的天文學知識,2~3年的物理和化學知識。

……

不少人疑問:年紀這麼小,他哪來時間學習這麼多知識?

事實上,除了睡覺和上學以外,亮亮幾乎把所有的業餘時間都用在學習上,就連吃飯和上廁所也拿著書看。

即使過年出門旅遊,他也不忘學化學。

這種自律在成年人身上都很稀缺,有不少人認為「這麼優秀一定是父母逼出來的」。畢竟知識是枯燥的,讓孩子愛上學習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其實,並非如此。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渴求知識——變得自律——獲得知識——更有興趣。

這種因果關係就像多米諾骨牌,讓亮亮越來越優秀。

而興趣的培養,與家長正確引導分不開。

如何發現並培養興趣?是很多父母最關心的成長難題。

然而,我驚喜地發現,亮爸的教育藏著問題最好的答案

「天才」娃與「廢柴」爹

01 如何探索興趣?

孩子4歲的時候,他和所有的家長一樣迫切地想知道孩子的興趣在哪裡,於是開始帶孩子做各種嘗試:

孩子喜歡石頭,他們就去挖石頭玩。

孩子喜歡火車,他就帶孩子參觀高鐵模型。

……

只要是孩子感興趣的事物,他都會盡力滿足的孩子好奇心。

夜晚外出散步,父子倆在地上發現一個乾癟的柚子,孩子想看看是野生的還是人工培育的。

這種情景,可能很多家長匆匆拉著孩子走了。

但是他會蹲下去把柚子的皮剝開,認真分析柚子是從哪裡來的?被人丟了多久了?能不能吃?到最後不忘給兒子承諾「回去買個新鮮的給你研究」。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儘管做了很多嘗試,但一直沒有發現孩子特別感興趣的事物。

直到有一天,去酒泉觀看了遙感衛星的發射,孩子從此便愛上了航天。

那以後,每天跟爸爸談論最多的就是火箭、發射、衛星。

發現了真正的興趣,下一步就是培養。

他準備了大量的紀錄片、書籍,讓兒子自主選擇觀看和閱讀。

為了填補相關知識的空白,他帶兒子參加相關的講座和活動,參觀過許多發射基地、天文館、科普館、測繪站。

甚至一起去沙漠徒步,只為遠遠看一眼雷達。

路沒有白走,風景沒有白看。之後兒子的變化,讓亮爸覺得所有的探索都值得。

因為航天,孩子愛上了緊密相關的天文學和軍事;

因為天文愛上了物理;

因為軍事愛上了化學;

因為要用電腦查航天資料,又愛上了電腦和編程。

為了主動學習這些知識,又養成了隨時隨地閱讀的習慣,在高鐵上、在廁所里……這種內源性自律讓亮亮的學識遠超同齡人。

但是,亮爸並不同意兒子是天才的說法,在他看來,世界上沒有天生的神童,每個孩子都有成為神童的可能。

他能做的就是從來不把自己放在父親的位置上俯視,而是陪孩子探索喜愛的一切,默默支持。「只要把這幾點做到極致,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別人眼中的精英」

可是,有多少父母能做到平等陪伴呢?

02 守護他的夢

他和孩子經常玩一個小遊戲,轉動一根筆,筆尖指著誰,誰就說對方一個缺點。

一場遊戲下來,誰也沒嘴下留情.

亮亮:你太愛抽煙了這樣不好。

亮爸:你愛哭鼻子。

亮亮:你起床太晚了。

沒有批評、指責,在遊戲的歡聲笑語中互相指出對方缺點,這種平等的父子關係是家庭教育能夠順利推進的基礎。

他在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孩子天馬行空的暢想和奇奇怪怪的想法。

「爸爸,你來聽我講課」

「沒問題」

他一直是最忠實的粉絲,守護著孩子珍貴的航天夢。

吃肯德基的時,聽孩子講述長征三號的助推器設計;

看舞台劇的時,聽孩子講乾冰的原理;

以及每天準時到來的「家庭航天小課堂」.

你以為他聽課是陪孩子玩,其實他這波操作在大氣層。

這可不是單純地聽孩子嘮叨,我查了一下才知道,把知識講給別人聽,能最大程度加深鞏固理解,這是著名的「費曼學習法」。

作用是,讓孩子在學習的同時也能獲得成就感。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真誠地欣賞孩子每一個作品。

每年他都挑選幾幅孩子的航天繪畫,印在枕套上。

孩子做的多功能手電筒,他拿出來給粉絲展示。

孩子做的簡易置物架,他會在上面掛一些小物件。

「讓孩子感受到他所學的知識是一種驕傲,這很重要」。

有段時間孩子迷上一款遊戲,玩到很晚才睡覺。

他想了一個什麼辦法呢?

父子倆比賽打遊戲,他一直贏,並找到合適的契機告訴兒子:遊戲總輸是因為技術缺陷,操作不好是因為不會計算,不會出牌是因為不會推理……如果能掌握這些知識,或許可以打敗我。

從那以後,孩子對遊戲喪失了興趣,轉而對遊戲背後的技術和計算感興趣。

用魔法打敗魔法,這招真絕。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所有沉迷遊戲的孩子都可以用這個方法。

我只是想說,以興趣為源頭,靈活引導才是教育該有的模樣。

03 幫孩子成為想成為的人

如此優秀的一對父子,也經常遭受質疑和打擊:

學航天到底啥用?

孩子以後沒興趣了怎麼辦?

這條路那麼難走,為什麼要堅持?

……

亮爸的答案是:將來孩子走哪條路無法預測,他喜歡就好。

不以功利目的,而是在孩子感興趣的方面做堅定的支持者,這是他最難得的地方。

家用電器被孩子拆了再裝,他不生氣。

兒子喜歡做實驗,夫妻倆毅然決定把客廳改造成了實驗工作檯。

他從不規定孩子必須看什麼書,養成了孩子愛讀書的好習慣。

他還通過興趣引導,讓孩子把電子產品「為我所用」。

孩子5歲用iPad看視頻學習;

6歲擁有了自己的電腦,用來編程和做ppt;

7歲擁有了自己的手機,用來查資料;

很多網友表示,想把孩子照著亮亮那樣培養。

我想說,大可不必。

亮爸做的一切,是因為兒子喜歡他才支持,正如他所說的那樣:

「不能成為航天員又怎樣?

孩子喜歡什麼就全力配合,只要沒有觸碰底線就行。

給孩子快樂的童年,讓他在自己熱愛的領域裡不斷突破自我。

不要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只要他能專注認真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挺好的。

即使他沒有學有所成,起碼他回憶童年的時候會想起爸媽給了他很多力量,我就知足了。」

他不是為了培養天才,而是為了養出一個充滿能量的孩子,這是我們最該關注的。

點亮在看,希望所有父母明白:

真正的教育不是監督,而是引導。

找出孩子興趣,養出終身受益的好習慣,並支持他朝喜歡的路走下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c212c3fcdfaf543864d69c320bbc9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