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課上了3年,這4件事再不做,孩子就廢了!

2022-04-29     窈窕媽媽

原標題:網課上了3年,這4件事再不做,孩子就廢了!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眾所周知,因為疫情,最近我們都過得有點憋屈。

用現在流行的話說,生活在疫情之下,真的太容易破防。

昨天,我跟上海的一位朋友聊了會,她和家人已經經歷30多天封控管理。從最初的不以為意,到僥倖,到恐慌,再到最近恢復平靜,她的一些分享讓人感觸良多:

「我和我的家人,包括大多數人可能都以為沒有什麼好畏懼的了,再嚴峻的場面我們都已經見過了。

但當意外突然發生在自己身上,才發現要準備的還有很多。尤其平時我們忽視的心理問題,被疫情無限放大。以前我也以為自己強大的很,事實卻是瞬間崩掉。」

疫情第3年,我們得承認如此規模的災難放在任何時代都是罕見的。而且可預見的是,這種狀況可能還會持續很久。

生活要繼續,我們可以哀傷,但不能被情緒擊倒。

所以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假設未來幾年疫情還在,我們,還有我們的孩子,還能做好哪些事?

01

保持運動

運動的益處不必多說,但有必要再提醒大家一下:

目前醫學界認為,老年人群是新冠肺炎感染和死亡的高危人群。簡單來講,我們年齡增長的同時身體機能會不斷下降,繼而容易患上各種疾病。

比如最能反映一個人健康狀況的心肺功能,老年人心肺能力普遍較弱。同為輕症狀患者,年輕人可能很快自愈,老年人則不然。

事實上,很多30來歲的中年人,核心力量拉胯,走路一快都會喘,甚至因為吸煙、喝酒、暴飲暴食早早「三高」……

對比最近爆火的劉畊宏,他1972年出生,即將50周歲,但體能和精神面貌不輸20歲的小伙子。

直播間裡,他一邊跳操,一邊口齒清晰地不斷激勵網友,這是長期鍛鍊帶來的能量。

我們得承認:

保持運動是一種能力,是一項才能。

一提到運動,很多人認為只要自律就可以做到,其實事實剛好相反。

我們不是因為自律而運動,而是因為運動才自律。

北京冬奧之後,大家經常偶遇在北京街頭奔跑的谷愛凌。

有時候谷媽會陪同,20公里起步。

有人說,谷愛凌是職業運動員,還是世界冠軍,有錢有閒,這是普通人能比的嗎?

當然不能比,但谷愛凌也不是生下來就能跑20公里。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我從小跑步,從500米到1公里,再到3公里、5公里、10公里……這是一個強健體魄的過程,也是能力和信心養成的過程。

當我能以一個較高的配速輕鬆完成5公里,那每天花半小時跑步就如同走路一樣輕鬆。

可如果我常年不運動,跑兩步就喘得要命,自律就變得很難。

這是個人能力所決定的,讓孩子自小養成運動習慣的原因就在於此。

除了強大的運動能力,那些身體強健的孩子往往更自信、擁有超過常人的意志力。

跳水女王吳敏霞說:

「運動對於一個人意志力的鍛造、毅力的考驗,甚至心性的打磨、性格的養成,有著難以替代的作用。」

特殊時期,我想把這句話送給孩子,也希望家長們不要把運動當成副科。

就像谷愛凌和她的媽媽,多數人看到的是年少奪金,看到的是她們家卓越的物質條件,卻很少有人留意媽媽陪伴孩子奔跑十幾年如一日。

02

學習動手解決問題

前段時間居家隔離,老公利用家裡有限的「道具」發明了幾個小遊戲,父子倆每天玩得不亦樂乎。

我老公小時候是那種拆遍了家裡所有小電器,上小學前就能用小零件、電池、雪糕棍做出「電動小風扇」的人。但我相反,我沒有這樣的好奇心,也沒有這樣的「敗家自由」。

所以我跟他最大的不同就是: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難題,我習慣藉助外力,他會先研究看看能不能動手搞定;我可能會因此陷入停滯,但他擅長尋找替代方案。

結果就是,兒子更喜歡跟他玩。

因為爸爸更刺激,而我很無趣,爸爸不設限,而我管得多。

仔細想來,我小時候動手的機會也不少,比如刷碗、洗菜、打掃衛生這些家務活,爸媽都會叫我學著做。

那差別在哪呢?

我想問題在於:家長在引導孩子動手時,會不自覺地提供詳細步驟,生怕哪個環節出錯。

比如前幾天教兒子洗碗,他問我,「為什麼要先這樣?」「先做那一步行不行?」

為孩子安全著想,家長引導是必要的,但某些極具思考價值的環節應當保留,即便孩子在走彎路。

這讓我想起一個電影情節:

男孩熱衷於修理草坪,但他在使用除草機時總會遺漏某些區域,爸爸看到之後特別不滿,就這個問題批評他很多次。

在爸爸眼裡,兒子做事沒有規劃、沒有章法,明明可以一次性修理好,為什麼回過頭來做無用功?

但事實是,男孩就是喜歡回頭檢查的那個環節,就像下象棋、做試卷,他享受查缺補漏。

於是男孩對爸爸講出這番話:

「你可以叫我笨蛋,但至少讓我做完!」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總被批評動手能力差?

不是不愛動手,也不是缺乏想像力,而是常常被限制,早早地被壓抑。

03

學習真正的獨處

忍不住感慨一句:現代人越來越難以獨處。

你可能會疑惑:怎麼會呢?沒有人打擾我可以玩一天手機。

Emm……必須得問大家一個問題:

如果沒有手機和網絡,你平時還會進行什麼活動?

比如,看書、看電影、運動、烹飪、手工、桌遊、樂高、談心、出遊……

你每周分配給這些活動的時間是多少?

寫到這,我想起朋友跟我講的一件事:

她以前喜歡看劇,很專注的那種。後來經常刷短視頻,她再也沒法專心看劇,90分鐘的電影都沒法一次看完。

孩子也是,以前可以專心拼圖、看繪本,後來發現手機更好玩,就不願意再觸碰」以前的玩伴「。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我們的「快樂閾值」在不斷被拔高。

說得通俗一些就是,原來那些簡單的快樂刺激不到我們了,這也是我們的下一代正面臨的問題。

這些年,「獨處」的概念一直在變化,以前強調脫離社群也可以很好地自處。

而現在是:

脫離網絡社群,我們還能愉快地玩耍嗎?

尤其在家庭教育中,讓孩子集中精力正變得越來越難。

現狀如此,我們要如何教會孩子獨處?

答案就是:高質量陪伴。

在高質量陪伴中獲得高層次的快樂體驗,這能引導孩子自主尋找快樂源泉,了解自己真正喜歡什麼、想得到什麼。

在孩子人生的頭幾年,他們能感受到的好的壞的體驗幾乎都由爸爸媽媽提供,然後才是獨立地建立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找尋讓自己快樂的方式。

如果我們在這個階段提供不了高質量陪伴,比如陪孩子的時候忍不住刷手機,孩子不僅會失去安全感,還會很自然地以為刷手機就是高質量的獨處。

我個人對「獨處」的理解常常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外界的人和事可以讓生活錦上添花,但又不足以打亂原本的節奏。

探索內心的開始,也是熱愛生活的起點。

04

學習消解負面情緒

為什麼把這一點放在最後,相信各位已經get到。

保持身體健康,積極解決問題,然後有事可做……做到這三點,那負面情緒真的很難在你我心中掀起波瀾。

當然除了以上這些,在這個特殊階段,還有很多細節需要注意:

· 切忌過度關注負面信息,適時轉移注意力

當不好的事情已經發生,或者當某件事情已經嚴重影響到情緒,我們應當把更多精力放在眼下的生活。

生而為人,我們引以為豪的是共情能力,但共情也會給自己帶來傷害。

· 保持正向地自我對話

不知道大家會不會在腦子裡跟自己對話,這種對話可以讓人積極,也可以讓人頹廢。

所以陷入焦慮時,多多回憶上一次遇到危機時曾如何應對,告訴自己這一次我們也可以想辦法扛過去。

· 保持獨立思考

越有大事發生,謠言越是滿天飛。

對於從他人口中得知的非官方信息,要持有警惕心,學會甄別信息,不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

其實以上講到的這些可以歸結為一點:

焦慮能解決所有問題嗎?

既然不能,那短暫失落過後,就沒必要繼續沉浸其中。

我們常說家長是孩子的最佳觀摩對象,孩子會學習我們的生活方式,然後化為己用。

「塞翁之馬,焉知非福」。

誰都不想疫情發生,但身為父母,如果我們能積極面對,那疫情對於孩子將是一堂有意義的課程。

我們有理由相信,疫情之下成長起來的這批孩子,未來也會格外堅韌。

05

寫在最後:

最近重讀《鼠疫》,一本適合在疫情爆發時閱讀的小說。

雖然是發生在不同時代的故事,但作者描繪的很多情景跟今天發生的似乎也沒什麼不同。

歷史總是驚人相似,而我們正在一起見證。

比如書中這句:

「這才是真正的不幸,習慣於絕望的處境比絕望的處境本身還要糟糕。」

多年以後回看,相信你我也會如此感慨。

歷史不會記載某個普通人的事跡,但這不妨礙我們描繪自己的生活。

希望大家在小長假做好防護,帶著對未來的憧憬,我們一起加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9fd6c6530a1e5824901f00e1e551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