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雪花紛紛揚揚的下了一整夜,早上睜開眼睛,看著窗外白茫茫的一片,我驚喜的叫起了孩子:"快起來看雪啦!"小傢伙一骨碌就從被窩裡鑽了出來:"真的下雪啦?"他看著窗外厚厚的雪,邊穿衣服邊對我說:"媽媽,快點,我待會要去樓下玩雪。"
大雪初降天欲晴,霧凇著露迎晨風
樓下的草木上早已披上了一層厚厚的雪,落光了葉子的梧桐樹的枝丫上也有一層薄雪,像是穿著一件輕紗,萬年青的綠葉上也有雪花。孩子小心的捧著雪花,看著身邊的雪景,吟出了:"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然後對我解釋說:"媽媽,你看這雪掛在樹上,是不是就像白色的梨花啊?"我有點驚訝的看著他。
接著孩子又背出了幾句關於雪的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我微笑著看著他----這個邊玩雪邊背詩的孩子,他或許已經真正的愛上了詩詞。而這也是我的目的。
說實話,男孩教育起來,似乎要比女孩更為費精力一些,因為男孩的身體里活躍的是運動細胞,對語言文學的興趣似乎是不大的。
最初讓孩子接觸詩詞,是因為我本身就是詩詞的愛好者,記得在很小的時候,我就攢零花錢去買了一本唐詩宋詞,然後天天抱著背誦,感受詩人的情懷。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
我喜歡李白的豪放:"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喜歡崔灝的洒脫:"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喜歡李煜的憂傷:"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喜歡蘇軾的大氣:"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喜歡李清照的婉約:"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詩詞帶給了我美好的想像和情懷,讓我在這個紛亂的社會中,保持著自己內心的平靜與安和。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也許是受到了我的影響,孩子慢慢的也開始和我一起背誦詩詞,從最初的先秦樂府開始:"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到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曹植的《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到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從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到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他都能朗朗上口,並且自得其樂。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隨著對詩詞的了解和詩句的積累,孩子現在已經能夠將所學的詩句運用到了作文里。記得他之前寫過一篇關於荷花的文章,文章里寫道:
那一片片的荷葉挨挨擠擠,像是無邊的綠毯。迎風盛開的荷花像一個個小姑娘在跳舞。看著眼前的美景,我不禁想起了楊萬里的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這篇文章也得到了老師的肯定和鼓勵:"詩句引用恰當,給文章增添了美好的一筆。"
其實對於孩子學習詩詞,我並沒有刻意的去要求,而是通過自己的言行習慣對孩子進行引導。作為一個媽媽,我很明白詩詞對於孩子學好語文的重要性。因為我們是一個文明古國,也是一個文化大國,我們有著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明。更是有著數不清的文人給我們留下了如星星般璀璨的文化瑰寶。孩子或許現在還不能理解詩詞對於我們生活和成長的含義,但是只要是孩子有了興趣,那就是對我們最好的回報。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我們教孩子詩詞,並不是死板的讓孩子背誦詩詞和詩詞的含義,而是希望孩子通過詩詞這種方式,給自己的心靈一個精華的空間,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而愛上詩詞,愛上中國的古典文化。
如何讓孩子愛上詩詞,愛上中國的古典文化呢?
中國的詩詞流傳歷史悠久,從前秦時期就有了民歌,最早的民歌來自勞動人民,為了增加勞動的氣氛,為了激勵大家的士氣,比如有一首詩《彈歌》:"斷竹,續竹,飛土,逐宍。"雖然只有短短的八個字,但是卻生動形象的向我們講述了古人打獵時的場景。據說這是我們古老中國的第一首詩(大概是有記載的第一首詩)。
了解詩詞,解讀詩詞,不僅能夠幫助孩子了解古代人的生活習慣和社會狀態,更能夠提升孩子的自身文學修養,正是"腹有詩書氣自華"。
首先要製造一個良好的詩詞氛圍
孩子的行為沒有定性,這和孩子的心理成長曆程有關。為了培養孩子的詩詞興趣,家長首先要以身作則。因為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引路人。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所以家裡的詩詞氛圍很重要
要有一個整齊的書桌
既然是想讓孩子學習詩歌,那麼環境很重要。一個整齊的書桌能在潛意識裡提醒孩子,這是學習的地方,是用來學知識的。當孩子坐在書桌前的時候,就會感受到自我的約束力,而不是心不在焉。
適合孩子年齡的詩詞書籍
中國的詩詞、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包含的內容很多,有一些並不太適合孩子學習和閱讀欣賞。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興趣特點,選擇孩子喜歡的詩詞書籍,如果孩子比較活潑,可以讀李白、蘇軾的豪放;如果孩子性格溫和,可以選擇李商隱、李清照的婉約;孩子喜歡大自然,可以選擇陶淵明的田園詩和王維的山水詩。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既可以領略"白髮三千丈",也可以體會"種豆南山下",多姿多彩的詩歌內容,讓孩子打開了一面看世界和生活的鏡子。
家長的參與度和引領
在孩子初學詩詞的時候,家長的引領作用非常的重要,我們不僅要讓孩子愛上詩詞,更要做孩子的榜樣,愛上詩詞。
當我們和孩子一起玩"飛花令"的時候,孩子會感到詩詞帶給自己的成就感;當我們和孩子一起品味詩歌的時候,我們會一起暢想那個遙遠的時代;當我們對孩子的詩詞表現出鼓勵的時候,更會激發孩子對詩詞的興趣。而這是一個良性循環。
人面桃花相映紅
其次由簡入難,循序漸進
中國的古典文化博大精深,詩詞也是有易有難。對於孩子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來說,一般要從最簡單的開始。
比如我們可以從最初的樂府詩開始,記得小時候學過一篇《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然後我就給孩子解釋:"這首詩講的是一個特別大的老鼠偷吃糧食的故事,說大老鼠啊大老鼠,你別再吃我的糧食了,你經常吃我的糧食,卻不顧及我的感受。"孩子聽了感覺到很新奇:"這首詩太有意思了。媽媽你快教給我讀。"
碩鼠碩鼠,無食我麥
然後再到高適的《別董大》:"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孩子告訴我說這是一首送別朋友的詩,是讓朋友放心的,告訴朋友天下人都會認得他。雖然孩子的解釋不太全面,但是詩人所表達的內容和情感他已經能夠理解,只是有時候還不能很準確的表達出來。但是這對於孩子來說已經是很大的進步了。
再次隨處可學詩
當家長有意無意的吟出一句孩子不知道的詩詞的時候,孩子就會對此產生興趣:"媽媽,你剛剛說的是什麼啊?"孩子都是有好奇心的。激起了孩子的好奇心,我們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把這句詩講給孩子聽了。
忙趁東風放紙鳶
比如春天的時候,帶孩子去公園玩,看到有小朋友放風箏,我便說出了:"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孩子好奇的問:"媽媽,什麼是紙鳶?"於是我便向孩子解釋了把這首詩:"這是清代詩人高鼎寫的一首詩,全詩為---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首詩的意思是在草長鶯飛的二月里,河堤兩邊的楊柳都冒出了嫩芽。孩子們放學後趁著有風的時候,一起放風箏。"
然後孩子聽得興趣盎然:"我知道了,紙鳶是風箏,我也要放紙鳶。"
這就是處處有詩,處處皆詩。
我喜歡中國的詩詞文化,因為它蘊含著美麗和哲理,不僅能夠陶冶我們的情操,更能夠凈化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詩詞的海洋中感受漢字的美妙。"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希望我們的詩詞文化能夠源遠流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52pmfW8BMH2_cNUgfJn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