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廣告······················
正
文
01
前段時間看到一段文字,感覺很有意思,所以結合我對喝酒的理解談一談這個技術活。
有人問我:「你除了喝酒……你還會幹什麼?」
我的天哪,我都想笑了!
喝酒,要具備以下條件:
會聊天,會溝通,會社交,會看人。能熬夜,能早起,懂捨得,懂政治,懂娛樂,懂情調,還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你以為喝酒這麼容易啊?
喝酒是一種文化、一種修養、一種高尚的情趣!
壺裡乾坤大,杯中日月長!
我想問你,不會喝酒,你能會啥?
02
的確是這樣,如果你不會聊天溝通,一個酒場讓你搞得非常的無趣和沉悶。
喝酒,說到底喝的並不是酒,而是一種氛圍、一種感情、一種需求、一種背後的故事。
如果喝酒的目的就是為了喝醉,直接每人發一瓶,「吹」完散夥不就完事了嗎?
為什麼還要苦心巴啦地選擇飯店、確定人員範圍、喝什麼樣的酒,喝完之後安排什麼活動……
這些事兒都不是小事,如果安排不妥當,就會讓事情事倍功半,花錢搭功夫還不落好。
比如對飯店的選擇,主賓喜歡吃哪一口必須要掌握,或者徵求一下意見,這裡面第一顯個誠意,第二讓吃者愉快。
如果請的人對海鮮過敏,你定了海鮮店,估計人家會找藉口推了,畢竟,找藉口不難。
再有就是請了主賓平時不感冒的人,這就比較尷尬了,氣氛不融洽,酒也喝不起興致。
酒桌上的主陪是關鍵,山東人對喝酒的規矩比較講究。
有一句順口溜:
主陪靠威望,副陪靠酒量,三陪靠膽量,四陪靠色相
意思是說主陪必須能夠鎮得住場,要麼和主賓地位相當,或者高於主賓,主陪的主要任務不是喝酒,而是說話和調節氛圍。
副陪的主要任務一般是喝酒或者結帳,也是喝酒的「發動機」,社會地位或者年齡一般都低於主陪,帶酒的次數要少於主陪。
三陪更低於副陪,不管能喝不能喝都要敢喝,如果輪到三陪帶酒時,一般就是兩口或者一口乾一杯了。
四陪更甚,喝酒其實是個其樂融融的事兒,畢竟東家花錢賠功夫不是為了製造緊張氣氛,但很多時候在酒桌上要遇到自己不認識的人,對第一次見面的人印象如何,這就牽連到一個「識人」的問題。
有的人給人的感覺是如沐春風、舒適坦然、心口如一、值得交往,這樣的人往往會在後期的交往中成為自己的朋友。
但也有的人素質低下、慾望無窮、只顧自己、信口胡來,這樣的酒場喝得劍拔弩張、冗長無味,最後也是一錘子買賣的事兒。
03
喝酒的確是一種文化,會喝酒的人不但通過酒局辦成事兒,還能通過酒局結交新朋友,而在我們的社會中,朋友多就意味著人脈廣。
朋友也分很多層次,比如關係鐵、關係不錯、一起喝過酒、認識、聽說過。其中就有一種朋友關係叫「一起喝過酒」,別管熟不熟,一起喝過酒就比沒一起喝過酒顯得近,至少之間有共同的朋友。酒桌上不能只盯著主要客人,方方面面的客人都要照顧到,既能夠重點突出,又不能厚此薄彼,應知「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的道理。
酒桌上有些惡習一定要戒除掉。
比如:目空一切、唯我獨尊;逢酒必喝、逢喝必醉;滿嘴跑火車,說話不把門;有美女就興奮、沒完沒了勸酒;以自己的酒量要求別人,強勸別人喝酒;喝醉了不回家,在路上惹事生非;酒後開車……等等等等吧。
這些問題的存在說到底考驗了一個人在酒面前能不能保持素質,很多人不沾酒正人君子一枚,一旦三杯酒下了肚,「就不是他了」,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就是原形畢露。
04
怎樣組織好一次酒場,考驗的是一個人綜合素質,按需求大致可分為:
有求於人的酒場,朋友閒坐的酒場,被人拉去陪酒的酒場,公務接待的酒場,逢年過節的各類聚餐。
不管哪類酒場,切記一定讓自己成為一個受人喜歡的人。不能為了喝酒而喝酒, 首先要弄懂喝酒背後的本質是什麼,比如:
為什么喝?跟誰喝?去哪裡喝?喝什麼酒?喝完以後做什麼,其實這些並不難,稍微用點心就可以做到。
我最喜歡的酒場是三五好友,邊聊邊喝,沒有喝酒的任務與壓力,「濃妝淡抹總相宜」,隨便喝,可以多喝也可以不喝,一切隨心。今天亦然,相約四人,隨便喝點隨便談!
最後用兩首詩詞作結,算是為中國酒文化做一下普及。
一首是李煜的《漁父詞》:
一壺酒,
一竿綸,
快活如儂有幾人?
另一首是李白的《月下獨酌》: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已聞清比聖,復道濁如賢。
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鬥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END
來源:基層幹部,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予以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家在硯山
01
聯繫我們
投稿爆料:Yanshan7077(微信)
02
家在硯山平台
留言區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