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董天意
國內成品油價格今年迎來「四連漲」,有人「揪心」,有人淡定。
日前,國家發改委官網顯示,根據近期國際市場油價變化情況,按照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自2022年3月3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標準品,下同)每噸分別提高260元和255元。
圖片來源:國家發改委官網
全國平均價格來看,92號汽油每升上調0.2元;95號汽油每升上調0.22元;0號柴油每升上調0.22元,國內多數地區的92號汽油正式邁入「8元時代」。按一般家用汽車油箱50L容量計算,加滿一箱92號汽油,將多花10元,加滿一箱95號汽油則要多花11元。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1年12月31日24時起,國內成品油價格現已經歷五輪上調。「本計價周期,俄烏地緣局勢不斷升級,歐美等開始限制俄羅斯石油進口,俄羅斯石油供應中斷徹底成為現實,國際油價在以上因素影響下連續上漲,目前『兩油』已經站穩110美元/桶關口。原油表現強勢,持續上漲,國內參考的原油變化率亦正值走高。」卓創資訊分析認為,下個周期,國際油價或持續高位波動,根據測算,成品油零售限價或繼續上調。
對此,有部分燃油車車主表示:「再漲就加不起了」「沒換電動車前先騎車。」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但電動車車主則普遍表示「淡定」。有網友留言稱:「這年頭早不開油車了,隨便漲。」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電動車VS燃油車:一年可節省近萬元
經過本輪調價,國內汽、柴油價格已較2021年12月31日累計上漲1265元/噸、1220元/噸,摺合92號汽油、95號汽油、0號柴油每升分別上漲0.99元、1.05元、1.04元。隨著本輪調價落實,國內多數地區的92號汽油將邁入「8元時代」。
以北京市為例,據北京市發改委消息,北京市汽、柴油最高零售價格自3月3日24時起,每噸分別提高260元和255元。其中89號汽油由每升7.34元調整為7.53元,提高0.19元;92號汽油由每升7.84元調整為8.05元,提高0.21元;95號汽油由每升8.34元調整為8.56元,提高0.22元。
圖片來源:北京市發改委官網
油價的持續走高也令燃油車主的用車成本陡然增加。《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算了筆帳,以年跑20000公里,加註92號汽油且每百公里油耗8L的小型私家車計算,本輪調價後,該車每年的油費約為12880元,較2021年底上漲近1700元。
在此背景下,電動車的用車成本優勢則趨於明顯。以每百公里耗電量約15kWh的純電動車型為例,通過家用充電樁(0.47元/kWh)充電時,其一年(20000公里)的充電成本約為1410元,即使是通過含有服務費的公共充電樁(1.5元/kWh)充電,其年充電費用也不超過5000元,成本較燃油車型分別下降89%和61%。如果再將車輛常規保養費用計算在內,電動車的每年用車成本相較燃油車將節省近萬元。
投資者網站Benzinga分析稱,除油價上漲外,一些國家還將面臨降低對俄羅斯能源依賴的壓力,油價的持續飆升使可再生能源的經濟性更具吸引力,也對電動汽車的加速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我國新能源車銷量今年有望突破600萬輛
燃油車用車成本的不斷上漲,也給予了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更大的想像空間。
乘聯會數據顯示,2021年全球狹義新能源乘用車銷量達到623萬輛,同比增長118%,市場滲透率達到7%。其中,中國新能源乘用車2021年銷量在全球市場中所占份額達到53%,純電動車型銷量則占全球市場份額的61%。
「國內消費者對於新能源汽車的認可度已大幅提升。即便補貼退坡後車輛價格小幅提升,也會是短期現象。」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分析稱,我國2022年的補貼政策在技術指標體系框架上保持穩定,並未抬高「門檻」,這有利於中低端車型繼續保持強勢增量。乘聯會方面預測,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550萬輛以上,甚至有望突破600萬輛。
圖片來源:攝圖網-400308592
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發展態勢。據乘聯會數據,今年1月,新能源車批發銷量突破萬輛的企業有11家,較同期增加6家,其中既包含比亞迪、上汽通用五菱、吉利、廣汽埃安等傳統車企,小鵬、理想、哪吒等新造車企業的表現也同樣亮眼。
根據各車企最新產銷快報,今年2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約8.8萬輛,同比增幅達到752.56%;上汽集團新能源汽車銷量為4.5萬輛,同比增長48.42%;廣汽埃安交付量為8526輛,同比增長163%。
新造車企業方面,「蔚小理」(蔚來、理想和小鵬)今年2月銷量分別為6131輛、6225輛和8414輛,同比分別增長9.9%、180%和265.8%。其中,憑藉單款車型「走天下」的理想汽車,時隔五個月再度拿下新造車企業單月銷冠。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梯隊的新造車企業也在加緊追趕腳步,紛紛開啟了向一線陣營衝擊的「攻勢」。今年2月,哪吒汽車銷量達7117輛,同比增長255%,成功實現對「小蔚」的超越;零跑2月份交付量為3435輛,同比增長447%,成為同比增速最高的新造車企業。
「不斷攀升的銷量數據和市場滲透率表明,新能源車正逐步對燃油車市場形成替代效應,而造車新勢力將在這一變革中加速發展。」崔東樹認為,隨著造車新勢力在市場上逐步站穩腳跟,其也在謀求進一步的發展,未來這些企業間的競爭無疑將更加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