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會進入亂紀元

2023-12-19   娛樂硬糖

原標題:演唱會進入亂紀元

作者|魏妮卡

編輯|李春暉

前有五月天被舉報假唱,後有楊丞琳冒犯河南人,狂飆近一年的演出市場忽然像被人捅了馬蜂窩,負面新聞一個比一個大。

除了這倆人盡皆知的大新聞,「天王們」也鬧出不少笑話:周杰倫演唱會預售被嘲吃相難看,陳奕迅演唱會懟「講國語」粉絲,林俊傑「400萬學的舞」被吐槽等等。

雖然歌手們翻車的時間點確實很集中、有些過於巧合,但也不能全然信了粉絲那套洗脫話術——資方因分錢起內訌而給藝人潑髒水。這也太典型的陰謀論了,硬糖君更願意相信是觀眾的消費越來越趨於理性。全國一天不下於20場演唱會,看了一整年,再狂熱的人也冷靜了吧?

所以,陸續有演唱會觀眾走上台前控訴,撕下了天王歌手們的「情懷濾鏡」,直言演唱會的種種問題。而公眾輿論就是這樣,一個人戳破了皇帝的新裝,一群人就會覺得以前湊合忍了的事,現在不能忍、也沒必要忍了。

除了被觀眾舉報的「作弊生」五月天,還有很多被提名的「划水生」。一場兩三個小時的演唱會,「唱」的部分越來越短,「水」的部分越來多。頻繁忘詞、給粉絲遞麥都是常見操作,更有甚者是嘮嗑、vcr轉場、助演表演的時間加起來,都快占到演唱會時長的三分之一了。

眼下群眾針對演唱會的這場大審判,應該沒有幾位歌手能平安過關。演唱會徹底進入了亂紀元,隨之而來的恐怕就是演出市場大洗牌。

演唱會進入「綜藝模式」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演唱會的風氣變了。觀眾來看的似乎不是演唱會,而是演唱會+脫口秀。

點開抖音上的某某演唱會話題,最熱的視頻幾乎都是「嘮嗑」內容。其中薛之謙堪稱嘮嗑界的扛把子,跟各路網紅花樣互動,個個都能創造百萬點贊。不僅給網紅引了流,還能在短視頻上宣傳演唱會,可謂一舉兩得。

頻頻忘詞的薛之謙似乎總能靠綜藝感把好感又拉回來。每當他演唱會忘詞,粉絲就會開玩笑喊「退票」,薛之謙便佯裝出被抓包的慫樣,並聲稱不會超過三次。不過,薛之謙今年倒真給歌迷退過票。「天外來物」成都站第二場因病取消後,薛之謙不僅給歌迷退票,還報銷了路費。

屈居嘮嗑界第二的是周杰倫。B站上的周杰倫嘉年華上海演唱會實錄,一場助演嘉賓不下於3個,最意外的是還找了一個不知名的音樂劇演員曹楊,表演時長近6分鐘。事後一查資料,發現他是周杰倫公司傑威爾的藝人,敢情是捧自家藝人啊。

而且自打劉畊宏一出場,整個演唱會的畫風瞬間切換進綜藝模式,不知道還以為是錄製《周遊記》的現場呢。劉教練不僅秀了他的跳操絕活,跳完還幫忙主持、輔助唱歌,整個嘉賓、歌迷互動環節持續了近40分鐘,直到結束。

這嘮嗑時長,跟以前一對比更顯得慘烈。周杰倫十年前的《無與倫比演唱會》總時長2小時25分,除去嘮嗑部分,可是扎紮實實還有2小時07分。

不管歌迷感受如何,現狀就是演唱會已經在背離「演唱」的初衷。其背後無法迴避的事實是:演出市場的熱門歌手,幾乎都到了「唱不動」的年紀。所以才衍生出「假唱派」、「綜藝派」、「遞麥派」、「倒嗓派」等全新演唱會流派。

「倒嗓派」代表梁靜茹45歲,「遞麥派」代表伍佰55歲,「綜藝派」代表周杰倫44歲、薛之謙40歲。台灣流行樂巔峰時期評出的四大天王里,年紀最大的陶喆已經54歲。他正是在40多歲時出現嚴重「倒嗓」,2018年開始做專門的恢復與保養,直到今年才重回大眾視野。

也就是說,這批人到中年的歌手想要抵抗衰老對演唱事業帶來的影響,既需要跟老一輩歌神張學友、林志炫學習,練就一套保護聲帶的發音技巧;又需要跟同輩的女歌手蔡依林、張韶涵們學習,練就一個不遜於年輕時候的好體魄。

很遺憾,能做到這兩點的人少之又少。但他們又不願為此減少場次、減少時長,就只能拖著老化的身體上台表演糊弄文學了。

真唱是必須的嗎?

說到這裡肯定有人反駁:你管這叫糊弄文學,但說不定在粉絲眼中這也是一種「賣力」與「誠意」,人家心甘情願買單,要你多事?

的確,演唱會早就不是純粹的聽歌了,我們不是也天天說儀式感、講體驗經濟嗎。因為五月天的假唱風波,很多人才注意到《營業性演出管理條例》里有明文規定:演員不得以假唱欺騙觀眾,並對違反條例的行為設置了具體處罰措施。

該條例在2021年發布的時候,還引發了不小的轟動。但事實上,條例發布後的各大衛視晚會、包括春晚,仍然在批量請當紅演員去唱歌,其中有幾個不是對嘴型假唱?他們非要真唱我還不樂意呢。當然,還有一個可以解釋的說法是,墊音不算假唱。

對於年輕的、主流的演唱會消費者,演唱會「打假」就像上個時代的產物。演唱會進入愛豆時代後,早就沒多少人關注舞台上的人是真唱還是假唱。以韓國為代表的愛豆舞台,發展到第三代韓團的階段,幾乎就沒哪個團是全開麥。更別提流行電音的音樂節,甚至不需要人聲來唱了。

火遍全球的BLACKPINK演唱會,也曾有人站出來質疑Lisa、Jennie假唱,但並沒造成什麼輿論風波。反而是Jennie因病跳舞划水,形成了更大的負面影響。

愛豆時代的演唱會,上游與下游仿佛已經達成共識:舞台視覺與氛圍體驗更重要,因此觀眾審判跳舞比唱歌更嚴格。愛豆跳舞得使出渾身牛勁兒,唱歌則不妨輕鬆藉助墊音,由此達到完美的舞台效果。

為了蹭五月天假唱風波的熱度,江蘇衛視發文稱跨年演唱會要真唱。但硬糖君不得不友情提醒一下,2021年的那場跨年晚會你也說開麥來著。結果硬糖少女303全開麥,公開處刑了兩大舞擔,上演「車禍」現場。隔壁的The9則通過墊音躲過一劫,並成功以舞台效果碾壓了全開麥的硬糖少女303。

不管是看演唱會還是晚會,這年頭觀眾就主打一個享受氛圍,而不是去品評誰更有實力。在這個意義上,中年歌手其實和年輕愛豆的處境差不多。年輕愛豆是實力有短板,只能靠舞台效果來湊。中年歌手是實力抵不過衰老,就想通過「賣情懷」來過關

哪個中年歌手敢說自己準備演唱會比十年前更用心?當年很多歌手準備演唱會的時間,至少一個月起步。周杰倫為了《無與倫比演唱會》學會吹笛子,造就了《梯田+爸我回來了》名場面。

過去的演唱會能締造經典,不單是因為當時天王天后們的聲音、身體條件處於巔峰,也因為他們還有做好一場即興舞台表演藝術的心。

不理想,但不能停

話說回來,既然老歌手們的演唱會體驗如此之「差」,為什麼票還如此搶手呢?

首先要明確一點,我們以為的「搶手」可能是飢餓營銷出來的「搶手」。清楚了演唱會的商業邏輯和黃牛的利益關係,就知道為什麼你永遠搶不到演唱會票。如果一個主辦方要老老實實賺錢,只能賺一個門票乘以人數。那想要多賺錢,要麼節約成本,要麼提高票麵價,但提價便有被市場監管的風險。

二手交易市場提供了能掩人耳目的提價空間。硬糖君了解到的情況是,一些演出是有內部專門的搶票渠道。具體涉及什麼程序和技術,咱也不清楚。

總之,網絡售票平台在技術上實現給利益相關人員開闢綠色通道,並不難。同樣地,像12306一樣實現技術上杜絕黃牛,也不難。可為什麼演唱會黃牛票依然很多?有沒有一種可能是,背後的受益者與黃牛的利益綁定,根本不想打破這一灰色產業鏈呢?

進入強實名時代後,二手交易平台如票牛、摩天輪,現在都主推高價代搶模式。相當於把傳統的黃牛模式前置化了,提前在二手交易平台進行溢價交易、拿到觀眾信息

想想幾年前,硬糖君買演唱會票根本沒這麼多黃牛,豆瓣、貼吧等很多平台都能買到網友的原價轉票。幾乎所有演唱會都有粉絲的團票渠道,最初網絡搶票點進去也是可以搶到具體座位的。就像網購電影票一樣,若是有奇怪的暗箱操作,比如鎖座給VIP的票,那是一目了然的。真諷刺啊,網際網路高速發展這幾年,觀眾購買演唱會票的信息差卻越來越大。

而即便如此觀眾也願意被精準「割韭菜」,還是因為提供給他們的選擇也並不多。演唱會經濟主要針對中高等消費人群,集中於新一線、二線城市的中青年群體。據CMMS中國市場與媒介研究數據,演唱會主力人群中,25-34歲的90後與35-44歲的80後占比,幾乎是15-24歲的00後群體的兩倍。難怪港台流行樂黃金時代的歌手會如此熱門。

確實是80、90後這一批有錢的中青年在懷舊,但他們之所以反覆懷舊,也是因為沒有出現取而代之的「新歡」。一方面,由於音樂分發方式的改變、網際網路時代的來臨,樂壇斷代嚴重、造星乏力,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自《歌手》之後,每年各大衛視推出的音樂類綜藝,幾乎都撲得悄無聲息。

另一方面,短視頻興起後,老歌手的老歌常以BGM形式翻紅。同時,因為他們具有豐富的人生資料可供考古,更容易留住健忘的網際網路粉絲。而不像曇花一現的新人網絡歌手,隔年就被人忘得一乾二淨。

咱又抄不來韓國的愛豆產業,選秀渠道也被堵死了,除了聽聽夕陽紅還能幹啥?奇怪的是,國外的熱門歌手今年沒能進來湊熱鬧。

於是乎,這批既吃到了樂壇黃金時代紅利、又吃到了短視頻傳播紅利的中年歌手們,便成為疫情後報復性消費期的最大受益者。眼下全球演出經濟都一片欣欣向榮,北美財經媒體甚至發明了「斯威夫特經濟學」一詞。美聯儲都在經濟形勢調查報告中指出,「今年5月,賓夕法尼亞州費城酒店業收入創疫情以來新高,這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斯威夫特在該市舉辦演唱會,帶動大批遊客造訪。」

國內也是一樣,連三四線城市都在積極招攬演唱會生意,沒人真想把演出市場的負面鬧大。年末的這波「審判」應該不會持續太長時間。咱也只能靠「韭菜們」自我覺醒,讓老歌手們明年也能捲起來,接著奏樂接著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