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和爸有何分別?商周古字揭開秘密,怪不得古人稱父親為爹爹

2022-08-25     適應生活

原標題:爹和爸有何分別?商周古字揭開秘密,怪不得古人稱父親為爹爹

現代人稱呼父親基本上都是以爸爸為主,而當我們看電視劇的時候會發現舊時代乃至於古代的人基本上都是喊爹,比如陝西方言中就會稱呼父親為「阿大」或者是「大大」,湖南人有的喊自己父親是「爺老倌」或者是「爺老子」,總之「爸爸」這一稱呼的占比並不是十分的大。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這些稱呼基本上還是占據主導地位的,「爹」的這個叫法也流行於大多數的地區,而現在已經基本山沒有人稱呼自己父親為「爹」了,而改之以「爸爸」。究竟只是為了方便好聽,還是說另有深意呢?

我國的孝道文化源遠流長,儒家文化經過後世的改造以後就成為了統治階級的官方文化,這也為士大夫所擁護。俗語云:養不教,父之過。對於自己子女的教育責任一般是由一家之主父親來承擔的,這也是人類進入父系氏族以後所形成的一個傳統。

在甲骨文當中「父」這個字是一隻手拿著一把石斧的形狀,這個形象就很有意思,我們知道儒家文化其實是孔子在吸收了西周文化之後自己所創出來的,而周之前的商朝並不是以儒文化為主的。然而這個形象卻很契合「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說法,也可以說這是一種文化的延續和傳承。

漢字是形聲意三位一體的文字,所以很多的時候,我們光看字形就能夠猜出字意的大概。我們可以將「爹」字和「爸」字拆開,「爹」拆開了是父多兩字,不是指父親多的意思,而是指父親的子女多,《詩經周南螽斯》之中就有這樣的描述:螽(zhong)斯羽,詵(shen)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這是作者在祝福某個人多子多孫。

子孫多多這在古代意味著福氣,《論語》中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三」這個字在這裡是虛指,意思是很多人。古語中的「二三子」也是代指,翻譯成現代話就是你們這些人,那麼「父多」到底要有多少個子女才能算多了,這個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當然至少是三個才有一個爹的樣子。而且古代醫療條件差,生下來的孩子也不一定能健康的活著,所以「父多」也是一種美好的祝福。

那些只有一個女孩的家庭會被起名為「領弟」或者「招弟」也是希望能夠帶來男丁的意思,這是古代重男輕女傳宗接代思想的延續,不過人類在進入父系氏族之前是母系氏族,那個時候算是最早期的「大同社會」,男女各有分工,男人打獵、捕魚、擔任警備任務,女子則採集水果、燒烤、縫製衣服等等,所以很多人解釋「父多」是父親多,也就是按照母系氏族的標準,這也能夠解釋的通。

而「爸」字拆開來是「父巴」二字,父就不用再解釋了。而巴的意思有很多種,「巴」字的本意是指的古代傳說中的大蛇,《說文解字》中記載:「巴,蟲也。或曰食象蛇。象形。」。而巴蛇的形狀是昂首張開一張大嘴好像要吞食什麼東西一樣。也由此引申為盼望的意思。巴也有古國名的意思,不過這和父親的意思就不沾邊了。

「爸」這個字由來已久,但是「爸爸」這個稱呼則是在清朝時期形成的。「爸」在古代就是專指親生父親,由於清朝喜歡用疊詞,所以「爸爸」這個稱呼也就逐漸地流行開來,這也就是為什麼上了年紀的人我們可以稱他們為老爹,爹爹等等,卻不能叫一個老人為爸。只有自己的父親才是爸爸,亂叫的話會帶來一系列的麻煩,搞不好還少不了有一頓打。

中國的文化博雜,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其實裡面的學問都比較的深刻,今天的我們在面對曾經的文化之時應該保有何種態度,以一種什麼樣的姿態進行傳承才是我們應該去思考的一件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b66605ea7672f72c01d5253a043fe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