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擊–18反艦飛彈,性能超一流,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反艦飛彈!

2019-10-04     皇家橡樹1972

「鷹擊–18」型艦艦/潛艦飛彈是我軍目前最先進的反艦飛彈,它的出現使我軍的反艦能力跨進了世界先進行列!

「鷹擊–18」是一種大型反艦飛彈,它使用固體火箭推進發動機+小型渦扇發動機+固體火箭發動機這樣的復合推進方式,「是亞音速助推起飛、超音速巡航、高超音速攻擊的復合速度飛行,這樣的飛行方式:即節省燃料使飛彈的射程更遠,又可以精準的實施「人在迴路」跟蹤/控制。

052D大型驅逐艦正在垂直發射「鷹擊–18」反艦飛彈,使我軍的大型戰艦不但反艦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還同時具備了對陸上目標打擊能力!

「鷹擊–18」彈長8米,要比052C大型驅逐艦使用的「鷹擊–62飛彈」略長一些,受艦體寬度的限制不能將發射器橫向交叉布置在艦體上,只能是採用垂直發射器裝彈,但飛彈長度增加了,飛彈的燃料也會增加一些,從目前的公開的數據來看「鷹擊–18」的射程要可能超過400公里,要比另一型「鷹擊–12」超音速反艦飛彈的300公里射程更遠,射程更遠會在就會在更遠處打擊敵艦,並且發射平台(戰艦/潛艇)也就更加的安全。

「鷹擊–18」的先進之處在於它的制導方式,它採用先進的復合制導方式,飛彈在發射後先由艦載雷達進行50公里內「視距內製導」,當飛彈飛出50公里後由於受地球曲面的的影響,雷達已經聯繫不上飛彈了,被稱作「視距外」,為了讓飛彈不偏離攻擊線路和及時的了解到飛彈的飛行狀態,就需要有全球定位衛星和數據中繼衛星對飛彈的飛行線路進行糾偏,同時發射平台也能知道飛彈狀況,隨時進行控制...經過了300多公里的飛行後,在距離敵艦50公里內飛彈上的彈載雷達開始掃描海面,較精確確認敵艦的坐標方位,當距離敵艦20公里處飛彈的光學瞄準器材開始跟蹤/拍攝敵艦的輪廓,進行特徵識別,再與彈載計算機的數據進行比對,最後確認是否是要打擊的目標,確認對比完成最後攻擊敵艦...這一整套制導和跟蹤必須要有非常先進的衛星制導/通訊中繼和飛彈自身的先進性才能完成!

早年間歐美國家反艦飛彈的品種很少,不是說不能研製,就是因為飛彈在「視距外」(50公里外)受當時的技術水平限制,沒法進行跟蹤/控制,不知道飛彈的狀況,也就不可能知曉飛彈是否偏離目標、能否擊中目標,與其在「視距外」什麼都不知道不如暫時不研製它,等到技術水平進步之後再研製也不遲...所以,全世界的反艦飛彈本身性能是差不多的,要想更精準的打擊到軍艦就需要有龐大的外圍裝備配合才行,而現在是誰的裝備體系化越完整、越細化就越能在海戰當中獲勝。

鷹擊–18飛彈垂直發射到最後擊中靶艦,它有300公斤的戰鬥部,5000噸級別的戰艦被擊中一枚就會沉沒。由於技術水平的提高,現代海戰都是視距外對敵艦遠程實施打擊,因為21世紀的新型戰艦都有嚴密的防空體系!基本上構成「遠中近」三層防空圈,如果是航母編隊,它艦載機防空/對海的巡邏半徑距離都超過400公里,艦載機有這樣遠的飛行距離,就必須在它的巡邏圈之外發射飛彈,才行…否則反艦飛彈發射平台自己都是不安全的!

「鷹擊–18B」潛艦飛彈CG圖。

有鑒於水面艦艇的防禦能力的大大加強,「鷹擊–18」反艦飛彈要有較高的通用化才行,這就需要將它配置給潛艇進行水下發射,潛艇在水下很難被發現,因為在半徑300公里的環形廣大區域內,水面艦艇和艦載反潛機乃至航母編隊配置的核潛艇要想發現一艘接近敵方潛艇,無異於大海撈針!

超音速反艦飛彈,由於末端採用所謂的「蛇形機動」,是很難攔截的。

所以,只要有一艘攜帶遠程巡航飛彈的潛艇理論上都會對航母戰鬥群構成重大威脅,但僅有潛艇發射遠程超音速巡航飛彈是不夠的,這就需要有水面艦艇也配置遠程超音速巡航飛彈,這樣才能形成多方位的梯次威懾和打擊效果,「鷹擊–18」飛彈發展出艦艦/潛艦多種型號也是這個目的。

總之,「鷹擊–18」反艦飛彈是我國軍事科技進步的一個縮影,它將來還會發展出隱形型號,飛行速度快還難以被發現,將會對海面和陸地目標構成更大的威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DpfnW0BMH2_cNUgxw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