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家庭教育的九大反思,不要後悔知道太晚

2023-11-21     洞見

原標題:當今家庭教育的九大反思,不要後悔知道太晚

當今家庭教育的九大反思,不要後悔知道太晚

作者:洞見·七七晴歌

生活即教育,家庭即學校。

教育專家朱永新教授曾說:

「在所有的優秀孩子身上,幾乎都有他們父母的烙印;在所有的問題兒童身上,也都可以找到他們家庭的原因。」

家庭教育是整個教育鏈的基礎,當一個孩子的成長出現了偏差,教養出現了問題,父母自然難辭其咎。

今天,洞見君細細盤點當今家庭教育中9大常見誤區,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01

只有馴服教育

沒有個性教育

《中國青年報》曾對2000位青少年進行過一次調查,結果發現:48.4%的孩子都患有「配角綜合症」。

大部分受訪者坦言,自己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當個乖孩子」,而他們也如父母所願,變得越來越順從。

但他們長大後也逐漸失去了稜角和個性,缺乏自信,喪失了質疑與想像的能力。

德國心理學家海查曾跟蹤觀察了100名敢於質疑權威的兒童與100名乖巧聽話的兒童。

最終發現:

前者長大後84%的人意志堅強,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策的能力;而後者中的大多數都變得唯唯諾諾,害怕承擔責任。

紀錄片《零零後》的導演張同道說:

這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是教育的起點。

一個個性被磨平的孩子,註定越活越平庸。

因為稜角,往往才是一個人的光芒所在。

02

只有人才教育

沒有人格教育

在熱播劇《隱秘的角落》里,朱朝陽是個公認的學霸,每年都考年級第一,但卻因性格沉悶和同學們相處不來。

班主任找來他的母親溝通此事,可他母親卻說:「學生應該以學習為主,交朋友是進入社會才做的事,學習好就行了,其他的都不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她與兒子交流的話題也只局限於作業和分數。

正因母親對兒子性格養成的忽略,朝陽才一步步走上了黑化的道路,最終成了一個冷漠、陰暗、撒謊成性的小惡魔。

教育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曾不止一次強調:孩子的性格培養,比智力教育更重要。

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人人成才,而是人人成人。

正如易中天教授說的:

「我的口號就是,望子成人。什麼人?真正的人。

有標準嗎?有,八個字:第一真實,第二善良,第三健康,第四快樂。」

03

只有應試教育

沒有素質教育

今年高考放榜後,有一則評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現在的超級學霸,再也不是刻板的書呆子,而是陽光、自信、開朗、勇氣、有夢想、敢於挑戰、拒絕平庸、盡情揮灑青春的色彩的全能型人才……」

的確,現在的學霸們不僅成績優異,而且個個身懷才藝。

但如果細心觀察,你就會發現,這些學霸的父母往往都有著相似的教育理念:

比起應試能力,他們更在意自己的孩子是否擁有自學能力、興趣愛好和一顆強大的內心。

所以,詩詞才女武亦姝的父母會從小培養女兒讀書的習慣,和女兒一起從《人間詞話》看到《聊齋志異》再到《紅樓夢》;

山東711分學霸孟令昊的父母不會逼他上輔導班,而是全力支持兒子拉大提琴的愛好。

就像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唐江澎說的:

「學生沒有分數,過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只有分數,恐怕也贏不了未來的大考。」

人生下半場,拉開孩子與孩子之間差距的,不是智商,不是分數,而是興趣的培養,習慣的塑造,心態的養成……

這些綜合素質,才是孩子未來的核心競爭力。

04

只有精英教育

沒有精神教育

前北大精神科醫生徐凱文講過一個案例:

有個孩子,父母都是銀行家,生活富裕,自己也在國際學校讀高中,學習非常努力。

努力到什麼程度了呢?

從上初中開始,每天越學越晚,十二點、一點、兩點……到了高二下學期的時候,每晚都要熬到三四點。

重壓之下,孩子開始自殘,甚至出現了自殺的念頭。

徐醫生建議送孩子去醫院治療,可才過了兩天,父母就給孩子辦理了出院。

一問,父母說,要期末考試了。

孩子也說,自己必須要保住第一名,否則就什麼都沒有了。

可沒想到,兩星期過後,孩子的媽媽打電話給徐醫生,說孩子用自己所學的化學知識,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孩子不是一個學習機器,父母對孩子的意義也不僅僅是督促孩子成為精英。

比起教孩子努力去贏,孩子更需要的,其實是有人告訴他們該如何擁抱失敗。

畢竟,人生路上,晴空有時,風雨有時。

真正的強大,不是未曾經歷過風雨的摧殘,而是哪怕風再疾、雨再大,也能扛住、頂住。

把曾經受過的傷,變成自己獨有的勳章。

05

只有短視教育

沒有競爭教育

今年年初,「ChatGPT」橫空出世,媒體網站 Insider在與專家交談並進行研究後,整理出了一份被人工智慧技術取代風險最高的工作類型清單。

這些職業的跨度雖大,卻有幾個顯著的共同特點:

要麼是不需要太多創造力,操作時無需過度思考的,要麼就是工作內容相對固化,且重複性較高的。

這也提醒了我們,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和完善,家長也要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策略。

如果還只注重當下的功利性,一味逼著孩子刷題、考證,或是提高學科成績,忽略了對未來發展的預判,十年後,你的孩子就會徹底失去競爭力。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我們真正應該「雞」的不是孩子的背誦能力、做題能力,而是那些人工智慧所稀缺的能力。

比如更高的情商、強大的內心、文學藝術修養、情感和關係處理能力等等。

教育不是為了暫時的領先,而是一場有遠見的投資。

持續學習,為孩子賦能,他們才能在巨變中找到擁抱未來的機會。

06

只有成功教育

沒有成人教育

國學大師南懷瑾說過一句振聾發聵的話:

「不要以為拿什麼大學文憑,有個博士學位就厲害了,這不算成功。你要曉得,教育的目的是成功做一個人。」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跟孩子強調成功的重要性。

但事實上,一個孩子如果不會做人,哪怕能力再強,也會遭人厭棄。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在德國留學的孩子,在校期間成績優異,但畢業後找工作卻屢屢被拒。

有一次面試結束後他實在忍不住,當面詢問了面試官,為什麼不錄用自己。

面試官坦言:「你的工作能力我們非常認可,但我們查了你的信用記錄,發現你曾有三次乘車逃票的經歷。所以,我們一致認為,你不遵守規則,並且不值得信任。」

從長長的一生來看,人品才是一個最具決定性的素質。

成績再突出,品行不端也無法被委以重任;能力再出眾,不會做人也走不長遠。

如果不想嘔心瀝血一輩子,養出一個無法適應社會的廢物,就一定要儘早告訴孩子:

人這一生,才華很重要,但利他思維、踏實做人更重要。

07

只有功利教育

沒有情感教育

北大教授錢理群曾說:

在中國的大學裡,包括最好的北大、清華,有一群20幾歲就已經「老奸巨猾」的學生。

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中國的大學裡,包括最好的北大、清華,有一群20幾歲就已經「老奸巨猾」的學生。

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

他將這群人稱為「精緻的利已主義者。」

而這樣的孩子,往往就是功利教育的產物。

作家九爺認識一對教師夫婦,他們含辛茹苦將兒子培養成了精英,兒子紮根德國後,夫婦倆又掏出所有的積蓄資助兒子在國外買房。

但當父親被確診為癌症後,兒子卻只匆匆回來待了兩天,期間還在不停地處理公務。

直到父親病重去世前,兒子都再沒回家看過。

突然有一天,兒子聽說老家的房子要拆,這才帶著妻女回國,找母親討要補償款。

被徹底寒了心的老母親後悔不已,當初只顧著教孩子爭第一,卻沒有教孩子愛人,最終落得個晚景淒涼。

正如作家畢淑敏說的:

「天下的父母,如果你愛孩子,一定讓他從力所能及的時候,開始愛你和周圍的人。這絕非成人的自私,而是為孩子一世著想的遠見。」

教孩子表達愛、付出愛,是比讓孩子爭第一、上名校更重要的事。

08

只有分數教育

沒有生活教育

你知道用什麼辦法,可以輕易把一個孩子養廢嗎?

那就是讓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什麼都不讓他做,保姆式地為他包辦一切。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告誡父母:

「不要把孩子保護起來而不讓他們勞動,也不要怕孩子的雙手會磨出繭,要讓孩子知道麵包來之不易,這種勞動對孩子來說是真正歡樂。」

生活即教育,家庭即學校。

平日裡,我們可以讓孩子自己動手收拾玩具,讓他學會合理安排空間,對自己的物品負責;

或是讓孩子多進廚房,讓他們了解食材和調味品的配比,訓練其手、眼、腦的協調能力;

還可以讓孩子自己洗衣服、打掃房間,從而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和付出……

說一萬遍大道理,都不如讓孩子在揮灑汗水的過程中明白責任的意義,懂得獨立的價值。

09

只有道德教育

沒有規則教育

今年夏天,廣東汕頭髮生了這樣一起悲劇:

12歲男孩小杜和兩名小夥伴一起去海邊玩耍,一名同伴不慎落入水中,救人心切的小杜奮不顧身地伸出手,想要拉住同伴。

但卻因自己的力量太過弱小,也跟著掉入海中

最後落水的同伴被人救起,小杜卻消失在了茫茫大海中。

類似的故事每年都在上演:

重慶市潼南區,8個孩子相約去河邊玩水,一個孩子失足掉進了河裡,另外7個小朋友一個接一個過去施救,卻全部被洶湧的河水吞沒;

福建廈門,幾名少年一起去海邊玩耍,其中一人落入深水區,另外兩人想要救人,最終,一名施救者和落水者一同溺亡……

人生沒有如果,但悲劇需要反思。

長久以來,我們的教育總是習慣性地向孩子灌輸捨己為人、無私犧牲的觀念,一味要求孩子善良、勇敢。

卻鮮有人告訴孩子,那些關於生命的規則:

當弱小的你遇到緊急情況時可以不那麼「善良」,先盡全力保證自己的安全,再向身邊的大人呼救,或報警;

面對壞人時,你可以不完全「誠實」,你可以選擇撒謊以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

當弱小的你遇到緊急情況時可以不那麼「善良」,先盡全力保證自己的安全,再向身邊的大人呼救,或報警;

面對壞人時,你可以不完全「誠實」,你可以選擇撒謊以保證自己的人身安全……

培養孩子的道德感固然很重要,但關於生命安全的規則也要及時灌輸。

以上中國家庭教育的九個反思,希望大家可以收藏起來,隨時自省自查。

別讓錯誤的教育理念,耽誤了孩子的未來。

點個贊吧 ,與所有家長朋友們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95f332034c8673777faca2110d61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