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寫了個一戰時期,為應對塹壕戰,各國都有各種各樣的塹壕戰武器,有的是士兵們用工具自製的,有的是部隊配發的制式的。採取一些緊湊、短小的武器,去應對塹壕內的敵軍。這是當時,非常沒辦法的一個辦法。
一戰是人類戰爭史上的一個瓶頸期,也是個突破期。這一時期的仗打的是非常的膩歪,歐洲戰場上的一個大特色就是數不過來的戰壕,隨便一個戰壕幾十上百公里。而當時的人們打仗也比較呆板,大體上就是炮兵轟、步兵沖,炮兵轟完步兵沖。先是炮火對敵方陣地轟上幾天,然後大部隊集群衝鋒。但是那會兒,塹壕的防禦也是非常完備了,這就導致陣地上的機槍閉著眼睛都能收人頭了。最經典的就是索姆河戰役,炮擊德軍七天,然後集團衝鋒,一百多挺馬克沁機槍,一天時間造成了六萬人的傷亡。
這就導致很多時候,兩邊部隊都不願意衝鋒,誰沖誰死,然後效果還不一定好。久而久之,很多仗就變成兩邊在各自的戰壕里對射了。而你這麼互相對射,導致的結果就是你根本沒法在戰場上有什麼實質性的突破。如何突破敵方陣地,這就變成了雙方都很難想的一個問題了。英國人這邊,推出的辦法是坦克,利用坦克突擊對方陣地,但是坦克也是後期了。而德國人這邊,想的辦法最早,想出來的辦法是:組建突擊隊滲透。
德國人當時叫風暴戰術,所以也叫風暴突擊隊。這個思路是,不和敵人正面剛,派出小規模的精銳部隊,通過敵方陣地最薄弱的地方進行滲透,滲透進敵方背後,找到他們的薄弱點,找到他們的致命點,比如指揮部、炮兵連、通訊等,進行破壞。進去之後,要麼固守等大部隊來,要麼打完就撤,撿了便宜就跑。
至於他們怎麼滲透進敵方陣地,大體的思路就是,後面炮火支援,對著敵方陣地一陣猛轟。這會兒敵人多數都藏起來了,非常利於行動,再配上煙霧彈掩護,快速通過敵方陣地。人少,目標沒那麼明顯,滲透進去的辦法有的是。
而這種小規模部隊的突擊,他們是直接進入敵人戰壕內的。而戰壕內,首先是敵人多,其次是戰壕內空間比較小。這兩點上,就要求突擊隊必須配備足夠的火力,而且武器要足夠緊湊,適合在狹窄的空間內發揮。
早期的風暴突擊隊,配備的就是G98步槍,然後帶一大堆手榴彈去滲透。這些人衝到英法軍隊陣地後,直接一通手榴彈扔進去,塹壕內空間狹小,手榴彈在裡面爆炸了,殺傷力非常強,裡面的敵人只能是聽天由命了。
而這些突擊隊吧,需要的也是強火力輸出,畢竟他們人少,對火力要求非常高。德國人給突擊隊又配發了毛瑟C96手槍,去試圖增強塹壕內的火力。而後來,德國人又推出了這款槍的卡賓槍型,大概就是槍管加長,加了槍托,增加了高容量彈匣,換了40發的彈匣。而另一款德國手槍,P08魯格也有一個卡賓槍型,就是那款炮兵型,加長槍管、加了槍托,使用32發的蝸型彈鼓。
風暴突擊隊的另一個鐵憨憨是MG08/15「輕機槍」,這輕機槍啊,我是要給他加上引號的,說MG08/15是輕機槍,我是一百個不願意承認。這MG08/15大體上就是把MG08重機槍的套筒直徑縮小,把三腳架改成兩腳架,加了個木質槍托,全槍十八公斤,可以方便德二的吃瓜步兵攜帶。但是這鐵憨憨還是重得要死,和現代的輕機槍完全不是一回事,但也算是現代輕機槍的一個雛形了。
風暴突擊隊的終極武器是MP18衝鋒鎗,總重量4.18公斤,全長832mm,使用32發的蝸式彈鼓。這東西使用自由槍機+開膛待擊的原理,足夠短小精悍,重量也輕,還是全自動射擊,火力也是夠猛,而且雖然是使用的手槍彈,但是近距離完全夠用了。
這種突擊隊在德軍中生存了幾代,初期戰爭中也是非常成功的,曾經胡蒂爾的十八集團軍一個星期推進了五十公里,但是還是影響不了德國最終戰敗的事實。而由於德國人的戰敗,不少將軍們對這種戰術產生了懷疑,但是英法美還是廣為傳播這樣的滲透作戰的戰術。如今,一些特種部隊、偵察兵等,都是以當年風暴突擊隊的雛形建立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88802018_120667892-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