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產並非高質代名詞

2021-06-18     紅酒俱樂部

原標題:低產並非高質代名詞



摘要:「低產」是各類葡萄酒媒體上屢見不鮮的字眼,甚至會出現在酒標上。它僅是一種營銷噱頭,還是品質保障的標榜呢?本文為你道出其中奧秘。

ABSTRACT:Are low yield wines always better? Not necessarily! This article will debunk the myth of low yield and high quality for you.

關於低產葡萄釀製出的葡萄酒品質,人們普遍存在認識上的誤區。低產葡萄園中出產的葡萄酒的品質就一定上乘嗎?其實,事實並非如此。低產並不一定意味著優質。

圖片來源:VinePair

「低產高質」其實也並非毫無根據,宣稱這一理念的人認為,經過低產控制的葡萄果實風味更為集中凝練,因而釀製得到的葡萄酒的風味更為濃郁,品質更為優異。這一觀念由來已久,可以追溯至古希臘時代。馬克·馬修斯(Mark A. Matthews)是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C Davis)的葡萄栽培學教授,他曾在自己的作品《風土與葡萄栽培之謎》(Terroir and Other Myths of Winegrowing)中援引古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的論斷。維吉爾發現,葡萄似乎都喜歡較為貧瘠的土壤,這種環境下栽培出的果實產量更低,但質量更高。著名葡萄酒評論家傑西斯·羅賓遜(Jancis Robinson)也曾在她的著作《牛津葡萄酒辭典》(The Oxford Companion To Wine)中特別指出了這點,古希臘人們觀察到,較為貧瘠的土壤會導致低產,低產的葡萄似乎品質都較高。

的確,這個發現有一定指導意義,但是卻流於表面、過於片面。一款品質上乘的葡萄酒的評判標準實際上是一個複雜的體系,並非由單一元素決定。事實上,低產並不是好酒的代名詞,無論高產還是低產,都有可能造就品質卓越的葡萄酒。

溯源於葡萄園中,我們可以發現,釀製得到優質葡萄酒的關鍵不在「低產」,而在「平衡」。一名優秀的葡萄釀酒師深諳葡萄種植結構布局的重要性。只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根據不同土壤承載力以確定葡萄產量,才能實現「土」盡其「力」,獲得產量與質量雙豐收。而考慮土壤承載力就涉及以下問題:土壤肥力如何?水源是夠充足?氣候環境怎樣?只有綜合考慮這些因素,採取適當措施,才能保證高質量、適宜產量的葡萄產出。

圖片來源:KCBX

那麼,怎樣的葡萄種植布局才算合理?如何確定葡萄樹種植密距呢?其實,恰當的葡萄樹與土壤面積比例因「品種」而異,這取決於釀酒師對成酒風格的期待。舉個例子,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葡萄酒需要突出的是單寧與結構感,那么小顆粒的果實就是理想的狀態,因為小顆粒果實的表皮與種子大小相對比值較大,容易提取更多的單寧。這種情況下,低產就不是關鍵了,只有全面考慮各方因素,科學規劃葡萄樹種植密距,得到小顆粒果實才是關鍵。

由此可見,低產並不一定意味著優質,因為葡萄酒理想的風格狀態是多樣化的,影響其風格的產量自然不會是單一的極限值。葡萄產量並非越低越好,而是由釀酒師想取得的葡萄酒風格決定。

圖片來源:Wine 101

此外,導致低產高質誤區產生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高產經常意味著低質。但需要注意的是,這其中導致低質量的原因在於,人們盲目追求利潤的貪婪之心。現實生活中,葡萄農與釀酒商是分家的。對於葡萄農而言,他們所有的關注點都在高產上,並不在意葡萄的品質。因此,高產低質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觀念漸入人心,這進一步使人們將「低產」與「高質」掛鉤。其實,「盲目追求高產」與「一味追求低產」是一個道理,二者在本質上都採用了不科學、不合理的葡萄園管理方式。

簡而言之,低產並非高質代名詞,只有科學合理地設定葡萄產量目標,才能實現真正的高質。 (文/Julie)

END

千萬不要被葡萄酒綁架了

扒一扒那些不靠譜鑑別假酒法

山寨無下限

五大名莊華山論劍

無關風月

搖滾老炮與最佳適飲期

品酒不用玄之又玄

喝酒莫裝B

看完記得右上設星標 右下點在看

文 章來 源: 紅酒世界網(wine_world)

紅酒俱樂部公眾微信號: wineclub199

公眾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72689949_115399-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