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近日,婦炎潔某款產品因為廣告太惡俗被罵上微博熱搜,看後我覺得一點也不冤。
有多惡俗呢?
直接看圖。
一邊賺女性的錢,一邊罵女性「髒」,還有比這更雙標的嗎?
通過製造焦慮和羞恥感,鼓動女性購買產品取悅男人,如此明目張胆地冒犯,連《中國婦女報》都看不下去公開指責:
難以想像,在 2022 年的今天、在現代文明社會中,還有人拿女性的身體做如此不堪的營銷。
我看了下,這款產品的銷量還不低。
事情發酵後,婦炎潔連夜道歉,並把產品下架。
然而婦炎潔的問題,哪裡只是廣告惡俗這麼簡單?
在了解相關醫學、生理知識後才知道,「洗洗更健康」這句從小縈繞在我們耳邊的廣告語,害了多少女孩子。
可悲的是,性教育缺乏,對陰道認識不夠,導致女孩受傷害的事仍在發生。
我們不該視而不見,是時候讓女孩們正確認識陰道了。
今天這篇文章,寫給所有媽媽和所有女孩。
話劇《陰道之道》中說——
醫生說它像隧道,是每個人來到這世界前的必經之路;
畫家說它像花朵,是黑暗中盛開的美。
然而大多數時候,它躲在恥感中沉默。
即便存在於地球上半數人體內,卻是「文明社會」的違禁詞。
多數時候,談起它,就意味著性,意味著羞恥。
然而,它只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生理器官:
除了生殖功能,陰道是保護女性健康重要的重要屏障;
大陰唇,陰道瓣、宮頸內的免疫細胞形成3道防線,避免外界細菌入侵;
陰道的菌群,不僅能維持正常酸性環境,還有自凈功能。
陰道,一直以來,承受的誤解太多了。
不少女孩認為,私處顏色深是因為性生活多,柳葉形的外陰才完美……
因為缺乏性教育,誤認為私處「畸形」而選擇整形、美白的人不在少數。
她們不知道,外陰色素沉積與基因、雌激素有關。盲目做外陰的漂紅處理,會導致感染造成嚴重後果。
她們不知道,陰唇千人千樣,就連左右不對稱也很正常,根本不是廣告里宣傳的柳葉型。
為了追求所謂的「柳葉形」盲目手術,反而會帶來血腫、瘢痕、感染等後遺症。
……
從小到大,沒人告訴她們,她們的陰道其實很正常。
一些女孩選擇割掉大陰唇,讓陰部更好看。
甚至有媽媽在網上問「我11歲女兒外陰特別難看,怎麼辦啊」。
這種「美觀」,真的有必要嗎?
在英國,有一家只開了2年的陰道博物館。
在這裡,女性的生殖器被大大方方展示。不少人才知道,原來每個人的外陰形狀不盡相同。
一位雕塑藝術家歷時5年,清晰地展示了400多名志願者外陰的形態——它們是千姿百態、各有特色的。
為了所謂的「好看」或「男性的眼光」去做手術,傷害自己的身體,真的不值得。
讓女孩對身體感到自信,要從性教育開始。
然而,太多家長談「性」色變。
性教育被舉報到停課,相關書籍被舉報「涉黃」,屢見不鮮。
一句「長大了你就懂了」,導致大部分孩子沒接受過正規的性教育,陰道科普就更是奢侈了。
知識的匱乏,讓相當一部分女孩不知道正確清洗方式,覺得陰道炎是「不幹凈」的人才會得。
事實上,任何年齡段的女性都有可能患上陰道炎(清潔不到位、過度清潔、免疫力降低、分娩或流產等原因)無需對她們「蕩婦羞辱」。
表姐是婦科醫生,她見過女寶寶患陰道炎,也見過因為無知在外陰塗增白劑、漂白粉導致感染的中學生。
她說,很多女孩不知道陰道內部不需要清潔,也不知道外陰只需每天用清水沖洗,而不要用任何洗液。
因為陰道羞恥,連月經也成了敏感詞。
張晴是某縣小學的老師,班上大部分女孩都已經來了月經,但女生請假的理由總是肚子不舒服,沒人願意承認自己來了月經。
月經羞恥,在大城市中也普遍存在。
一個教師朋友說,她班上,幾乎所有女孩第一次來大姨媽都很慌張,甚至有人誤以為自己得病了。
對月經閉口不談,而是用「那個」、「大姨媽」代替,這種情況太過普遍,以至於說「月經」的同學反而會被視為「異類」,遭受嘲笑和戲謔。
不僅是我國,「月經羞恥」在其他國家也普遍存在。
曾有人統計,在全世界,月經有4000多種替代名稱。
「艱難的一周」、「女孩時間」……光看字面意思,很難猜出在說月經。
月經兩個字不能光明正大說出口,經血也被認為是不幹凈的污穢之物。
很多人都沒發現,幾乎所有的衛生巾廣告,都用藍色的液體來替代經血。
為了「看起來乾淨」,他們寧願隱藏真相。
其實,經血可以是下面任意一種顏色。
在智利,藝術家Carinaúbeda將被經血染紅的床單做成裝置藝術,希望所有女孩都能明白,月經就像擦傷流血一樣平常,這並不是一件羞於啟齒的事。
前段時間,我收到一條私信,一個女孩問:用衛生棉條會不會破壞處女膜,特別擔心以後不能給男友完整的身體。
她能鼓起勇氣問我,想必也是一個勇敢的女孩。
但我還是覺得心疼,像她這樣覺得把處女膜和貞潔掛鉤的姑娘並不在少數。
本質上,處女膜是物化女性的產物。
想必不少人都聽過這種論調:沒有處女膜便成了二手貨,不再珍貴。
仿佛流血,才是處女膜的意義。
男人存在「處女情結」或許可以歸結於他們對自己不自信、強烈的自尊心、以及對處女膜的認知匱乏。
但是,女性也認為「沒有處女膜不「完整」」實在沒必要。
處女膜是女性身體的一部分,它,不該由男性定義。
打破男性凝視,消除恐慌和焦慮的前提是了解它。
其實,它並不神秘。
所謂的「處女膜」其實叫「陰道口粘膜皺襞」,是陰道外口中心有孔的薄膜,孔的樣式多種多樣:單孔、雙孔、十字孔、篩狀,甚至無孔。
這層孔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越來越薄,因為比較脆弱,劈叉、跳高、騎車等,稍微不注意就破了。
古代女性十三四歲就結婚了,這個年齡段處女膜較厚,流血是很正常的,所以這層孔能成為判定處女的標準。
如今,性行為都在成年以後,只要方法得當,大部分女性第一次發生性關係時不會出血,但幾百上千年前處女判定標準,卻固執地延續到現在。
張守玲是一名整形醫生,她回憶這些年做「處女膜修補術」的人越來越多。
她們中,有女性自己來的,也有男友陪著來的……
印象最深的是結婚多年的丈夫帶著妻子來修補處女膜,他說:妻子不是處女,他過不了心裡那個坎,希望能通過手術「圓夢」。
「他壓根從骨子裡就沒瞧得上你,怎麼能給你很好的幸福?」張守玲心裡這麼想,但也只能尊重夫妻倆的意願做了手術。
「女人的初夜」被男人定義,這真的很荒唐。
打破這種觀念,需要從下一代的性教育上入手。
然而,大多數女孩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會被告訴,第一次不流血很正常。家長也不會告訴男孩,用是否流血判定處女本是偽命題。
大方談性是羞恥的,更何況是談論陰道和處女膜呢?
不少家長對性教育諱莫如深,無形中抹殺了孩子了解自己身體的權利。
這方面,或許可以向一位網友的媽媽學習。
直到現在,她都感謝母親普及性教育,讓她勇敢接納並欣賞自己的身體。
「我很小的時候,我無意中看見她「流血了」,我問她「你下面怎麼流血了?」她特別淡定地告訴我這是月經,每個女孩子都會有的,還告訴我經期要用衛生巾。
幾年後,這些知識就在我初潮的時候派上了用場,而我不需要驚慌失措地以為自己「快死了」」
因為從小接受的性教育,她從不因為自己的身體感受到委屈和羞恥。
告訴孩子:陰道是隱私但並不羞恥,正確認識它,是保護自己、拒絕月經羞恥的第一步。
一個明媚自信、不被糟粕觀念侵蝕的女孩,人生註定是昂揚的。
傅園慧接受採訪時大方表示「來例假了,沒發揮好」,打破了體育賽場不談月經的「默契」。
你看,擊碎妖魔化禁忌,並不難。
請大家多多轉發,希望更多女孩了解自己的身體。
在遭遇來自男性審判的時候,勇敢反擊,清醒愛自己
參考資料:
果殼 《再造「處女」:有關處女膜修復手術的是與非》
三聯生活周刊:消除「月經羞恥」,一群高中生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