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跨越400年的鳥類博物學藝術經典,春天看,美翻了!

2022-04-16     哲學園

原標題:這本跨越400年的鳥類博物學藝術經典,春天看,美翻了!

春暖花開,鳥語花香。

每年的3到5月,候鳥們飛越千山萬水回到北方——也標誌著, 我國春季觀鳥的最佳時節,到了

截圖自微博@CGTN大美自然,2022.04.12

「觀鳥」,雖然聽起來小眾,但最近這些年,各大城市都誕生了一些以此為樂的群體,被稱為「 鳥人(Birder)

相關數據顯示,早在2019年,我國的「鳥人」就已經突破了6位數,並且人數還在飛速增加中……

只不過與現代觀鳥活動發源地英國不同, 在中國,觀鳥被視為一種時尚的自然活動,以年輕人為主,被貼上了「中產」或者「知識分子」的標籤。

剛好,4月10日-16日是「 愛鳥周」,今天,就要為大家推薦一本應景新書—— 《鳥類博物志》

作者 羅傑·J.萊德爾博士,鳥類學家,40多年來一直深耕鳥類研究,是加州州立大學生物科學的名譽教授。

聽著很陌生對不對?但實際上,你早就通過各種紀錄片和他打過照面了——他還做過BBC、國家地理等電視台的鳥類顧問。

所以,他的書,你就完全不用擔心枯燥難懂了。

其實,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更加直觀,叫 Ornithology and The Great Bird Artists ——鳥類學與偉大的鳥類藝術家們, 精選了近400年來,40位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專攻畫鳥的藝術家和他們的作品

關於博物藝術這個話題,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先生有一句話說得比較直觀:「西方出版界在博物藝術方面比中國先走了幾百年。」另一位諾獎得主莫言先生也說:「鳥獸魚蟲是人類的朋友,亦是科學藝術的源泉。」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通過《鳥類博物志》來看看, 一幅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鳥類插畫,是如何在鳥類學家和藝術家們數個世紀如一日的努力下,變成現在這樣生動、精確的吧!

作為純藝術的

早期鳥類繪畫

從最早的人類祖先雕刻或繪製帶有羽毛動物的形象開始至今,鳥類作為藝術的對象,至少巳有4萬年的歷史。

鳥類出現在我們的民間傳說、神話和象徵中。

17世紀以前,鳥類在許多文化中都是精神指引的象徵。雀代表升入天堂的靈魂,孔雀代表永恆的生命,烏鴉代表邪惡的思想,貓頭鷹代表智慧,禿鷲則代表貪婪和腐敗。

在中世紀的繪畫中,紅額金翅雀經常被用來描繪基督復活的故事,它的翅膀為金色,臉面呈紅色,喜歡食用薊的種子,成了宗教的象徵。

根據有限的資料,我們目前所能知道的是, 鳥類插畫這一繪畫門類可能始於排特烈二世撰寫的《鳥類狩獵藝術》(約1245年)

雖然這些作品都在鳥類學和插畫方面下足了工夫,但 以鳥類為對象的寫實繪畫作品突然增多,則要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只是它們誕生的背景和自然科學的發展沒太大聯繫。

倫勃朗《手提麻鴉的自畫像》

16—19世紀,歷史畫被視為最重要的流派。題材通常涉及古典歷史、神話或聖經等。貯藏室場景也是很常見的題材,展示了準備端上餐桌的野味。

而這些,都離不開「鳥」這一重要意象的加入。

另外,在這一時期,肖像畫也是繪畫的主要形式。尤其是17世紀末之後,隨著地理大發現,新物種不斷湧現,人與寵物關係曰漸親密,再加上狩獵的流行,也增加了對鳥類藝術的需求。

其中最為重要的有, 弗朗斯· 斯奈德斯,來自安特衛普的繪畫大師。他經常受僱於魯本斯,在其作品中繪製靜物和動物。

但他的畫作中,更多出現的則是——

弗朗斯· 斯奈德斯《碼頭上的市場景象》

16世紀,人們根據看到的鳥類「高貴性" 賦予其不同等級。雕、鷹和年比其他鳥級別更高。

排在第二位的是食用昆蟲及其他無脊椎動物的鳥,例如杜鵑、夜鶯、鸚鵡和雉雞。食用植物的水鳥排在第三位,例如鵝、天鵝和鴨了。食用種子的鳴禽排名最後。

在斯奈德斯的一些畫作中,疣鼻天鵝一直處於顯眼的中心位置,它沉重的白色身體攤放在桌子上,長長的脖子和腦袋耷拉在桌子邊緣。疣鼻天鵝可能象徵純潔,或者它的顏色和大小使得畫面布局更平衡。

也就是說, 某種鳥在畫面上的出現或消失,可能與該鳥的排名有關,也可能只是畫家為了平衡畫作顏色而做出的決定

弗朗斯 · 斯奈德斯《鳥類音樂會》

斯奈德斯之後,鳥類主題在17世紀佛蘭德斯藝術中流行開來。

卡爾·彼得斯·法布里蒂烏斯,倫勃朗最優秀的學生之一。

他創作的《金翅雀》可謂是對某種鳥類最引入注目的研究之一,更為重要的是, 這幅畫首次為單個鳥類肖像騰出空間,把它作為畫面的中心

法布里蒂烏斯《金翅雀》

此外,這一時期,還有另外一位著名的鳥類畫家—— 梅爾希奧·洪德庫特爾

洪德庫特爾可以說是荷蘭唯一一位把鳥類當作有感情動物加以欣賞的畫家。在此之前,其他畫家似乎只注重色彩,並把鳥看作是風景的點綴物。

洪德庫特爾《被揭穿的烏鴉》

雖然這一時期開始,藝術家們在繪製鳥類圖像方面進展巨大,但遺憾的是,藝術家們只能憑自己的記憶、別人的描述,乃至自己的想像作畫。

所以, 雖然畫面紛繁複雜,但有關鳥類的藝術化再現,以現在的科學看來,則完全失真

鳥類學誕生之後的

鳥類藝術

在歐洲,作為一門科學的鳥類學的誕生,與精確描繪鳥類圖像的迫切需求密不可分。

隨著新航路的開闢,新的鳥類不斷被發現,而新收集到的鳥類需要加以歸類和圖解, 鳥類學也就從自然史和博物學中漸漸崛起

不利用圖形對鳥的外形和解剖結果加以精確描繪,關於鳥的分類和信息交換可以說無法進行。 可以毫不誇張得說,在這一時期,是藝術使鳥類學的發展成為可能

所以,在這一時期,你會發現科學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一個現象—— 一位學術成果斐然的鳥類學大家,首先必須是一位技巧高超的鳥類繪畫大師

這其中,首先要提到的,便是英國博物學家、美國鳥類學創始人 馬克· 凱茨比,第一位將鳥類與其捕食的動植物聯繫在一起進行描繪的人。

馬克·凱茨比(Mark Catesby)牛蛙的拉丁名: Rana catesbeiana 就是根據「凱茨比」來命名的。

凱茨比畫的鳥非常逼真

馬克·凱茨比《雙領鴴和酸木》

他把動物和植物畫在一起, 為鳥類藝術設定了一個新標準, 而這種風格在當今鳥類藝術中占主導地位

另外一位重要的鳥類畫家,就是被譽為「 美國鳥類學之父" 的 亞歷山大· 威爾遜。27歲時,他遇到一位蘇格蘭人亞歷山大·勞森教他素描和蝕刻畫。

威爾遜著作中的畫都是自己繪製的,他把自己野外的觀察融入到了鳥類繪製中,雖然沒有繪製太多的環境特徵,但鳥兒的姿態各異,和它們在野外的姿態非常一致。

限於當時的印刷成本,威爾遜不得不將許多不同的鳥兒繪製在同一個版面上,這些鳥兒大多數沒有特別明顯的內在聯繫,略微顯得有些遺憾。

亞歷山大·威爾遜《野火雞》

科學家兼歷史學家艾略特·庫埃斯指出,「即使把威爾遜以前關於美國鳥類的每本書都銷毀,也不會給科學界造成什麼損失。」 很難想像還有比這更高的評價

在此之後,鳥類藝術界即將迎來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 約翰·詹姆斯·奧杜邦,他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無與倫比的鳥類藝術家。

約翰·詹姆斯·奧杜邦《美洲白鵜鶘》

奧杜邦的《美國鳥類》(1838年)被認為是鳥類學領域有史以來最好的著作之一。

他還是僅有的兩個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當時最重要的科學組織)的美國入之一,另一個是班傑明·富蘭克林。

鳥類學發展的黃金時代

1831—1836年,查爾斯·達爾文乘坐「 貝格爾」 號軍艦完成了著名的航行。回到英國時,他已經成了知名的科學家。

1859年,他的經典著作《物種起源》終得出版,其發現的加拉帕戈斯地雀給達爾文的「物種不是不可改變的」理論提供了證據。

約翰· 古爾德和伊莉莎白, 古爾德《大嘴地雀》, 選自查爾斯· 羅伯特· 達爾文的《貝格爾號航行期間的動物學,笫三部分:鳥類》, (1838—1841 年)。

達爾文對鳥類的性選擇過程表現出極大興趣:在鳥類中,雄性的羽毛往往比雌性更加華麗, 目的是吸引異性。究其原因, 達爾文可能對鸚鵡或孔雀等絢麗多彩的鳥感到好奇,而它們是那個時代常見的藝術題材。

達爾文在皇家學會圖書館借閱過一些由 愛德華·里爾繪製插畫的書籍,稱其中一本書是"一部偉大的著作」 。

而愛德華·里爾是第一個根據活鳥而非標本畫鳥的重要鳥類藝術家1839年,里爾可能為達爾文的曰志《貝格爾號航行》繪製過插畫。

愛德華· 里爾《孔氏吸蜜鸚鵡》

19世紀是鳥類學發展的黃金時代

藝術家很難拿一頁紙上的鳥跟另一頁紙上的鳥進行比較,為了方便,他們開始把幾種相似的鳥放在同一頁紙上,而這正是專著插畫的核心所在。

例如理察·鮑德勒·夏普的《翠鳥科專輯》,插畫由 約翰·傑拉德·柯爾曼斯繪製。

約翰·傑拉德·柯爾曼斯《黑冠黃鵯》

從1870—1900年,如果沒有柯爾曼斯的插畫, 任何一部重要的鳥類學著作都可以說是不完整的。

柯爾曼斯可以說是19世紀鳥類書籍中最出色的插畫師

約翰·傑拉德·柯爾曼斯《黃盔噪犀鳥》

據不完全統計,柯爾曼斯一生中創作的作品有4000– 5000張之多,主要為鳥類,也有少數哺乳動物、昆蟲和貝類。

隨著個人探險或由贊助人資助的探險活動逐漸減少,更具目的性的政府資助類探險活動登上歷史舞台。

這就要求探險家必須找到一種系統的方法,把新發現整合到已有的科學框架中。藝術家不只是把科學發現用繪畫再現出來,而且還積極投身其中, 羅伯特·里奇韋就是典型代表。

羅伯特· 里奇韋

羅伯特· 里奇韋描述的北美鳥類物種比當時其他任何一個鳥類學家都多。

在繪製鳥類肖像畫以及撰寫詳細描述鳥類文字方面積累大雖經驗後, 里奇韋意識到需要對顏色和顏色名稱加以規範

1886年, 他的 《自然學家顏色命名法須知以及鳥類學家實用知識彙編》出版。 1912年, 他推出一本篇幅更大的書, 書中包含1115種顏色,不僅成為自然學家遵循的標準, 而且成為油漆、化學和牆紙製造商遵循的標準。

照相攝影如此方便的時代

我們為什麼還需要鳥類插畫?

18世紀晚期以前,入們對鳥類的興趣主要是,把它們用作食物或用作繪畫中的裝飾元素。

維多利亞肘代伊始,鳥類成為認真研究的對象。

1904年,市面上出現一種用千拍攝野生動物的「鳥地"(Bird— land)牌相機。1912年,第一屆鳥類攝影博覽會在倫敦舉辦。當時,觀鳥者、藝術家和自然學家已經能夠把野外拍攝的鳥類照片帶回家。

隨著攝影和印刷的設備和技術進步,無論是用於科學插畫還是用千公共消費,藝術水平都得以提高

近年來, 一些才華橫溢的鳥類藝術家發表了很多精彩作品,羽毛、鱗片和眼睛顏色等細緻入微。

伊莉莎白· 巴特沃斯繪製的鳥,無論是整隻,還是身體部位,都如照片一樣細膩、逼真。

伊莉莎白· 巴特沃斯《棕櫚鳳頭鸚鵡頭部研究》

雷蒙德·哈里斯—欽把工筆描繪的鳥類置千獨特的環境中。

雷蒙德·哈里斯—欽《笫一次出門》

珍妮特·特納用各種鳥填滿整個畫面。

珍妮特·特納《鵜鶘》

現在, 既然我們擁有先進的攝影設備和熟練的專業攝影師,為什麼還要利用繪畫方式創作野外指南?為什麼不直接利用照片?

答案在於,照片捕捉的是一隻鳥在某個特定時間所處的情形,姿勢、羽毛、腿和光線都在這一瞬間定格。幾秒鐘後,再拍的照片與上一張相比可能大相逕庭。

科學插畫的時代還在延續,但內容已經發生改變。

如今出版的插畫版鳥類書籍,無論是野外指南還是畫冊,主要不是為了科學研究,而是冶情養性。

今天,鳥類藝術承載的美學功能遠大於其象徵意義

鳥類博物志

【美】羅傑·J.萊德爾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促銷價: 88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286209407228314df6498dfc5efc9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