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練心性的那塊最好用的磨石,莫過於自省!

2023-04-21     人文傳媒網

原標題:磨練心性的那塊最好用的磨石,莫過於自省!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一天結束以後,回顧這一天,進行自我反觀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說,今天有沒有讓人感到不愉快?待人是否親切?是否傲慢?有沒有卑怯的舉止?有沒有自私的言行?回顧自己的一天,對照做人的準則,確認言行是否正確,這樣的作業十分必要。

法國牧師納德·蘭塞姆去世後,安葬在聖保羅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著他的手跡:「假如時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將有一半的人可以成為偉人。」一位智者在解讀蘭塞姆手跡時說:「如果每個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幾十年,便有50%的人可能讓自己成為一名了不起的人。」他們的話,道出了反省之於人生的意義。

《論語·學而》篇中有這樣一段: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工作是否不夠盡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夠誠信?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反覆練習實踐了呢?」

稻盛和夫也有自己反省的內容,他把高尚的心靈稱為「真我」,把卑賤的心靈稱為「自我」。他說:「我擁有一顆善良、高尚、美麗的心靈,擁有真我、利他心。但是,在真我的旁邊,與我形影不離的是卑賤、貪慾、利己的自我,他不知羞恥。本來,我想謙恭地低調地生活,可他卻大聲喧譁。我輕聲地自言自語:『那東西我想稍微要一點』,而他卻高聲吼叫:『我就要得到它,快把它給我!』不知羞恥、貪慾貪婪、利已的自我一刻不停地糾纏我,我想逃脫他,他卻揪住我不放。」

「回顧今天一天,想想冒出了多少『自我』,抑制這種『自我』,讓『真我』,也就是利他心活躍,這樣的作業就是『反省』。」這樣就會「抑制邪惡的自我,讓善良的真我伸展。」

曾國藩承儒家「三省吾身」之祖訓,時刻不忘進德修身。他每天記「日課」,「身過、心過、口過,皆記出,終身不間斷」,對於出現的問題,則勇於自我批評,及時糾正。他「小心翼翼,事無巨細,皆不敢忽」,「念念欲改過自新」,這樣,最終達到「明德、新民、止至善」的境界。古人講:靜坐常思已之過,閒談莫論人非。一個人要改善自己的命運,一定要有不斷的自我反省的精神。

《大學》上有這樣一段: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是建立殷王朝的商湯在自己的洗臉盆上刻的一行字,以便提醒自己,每天不斷地反省,作為一個國家的君主,都要這樣每日反省,何況我們普通人呢。

因此,我們每天入睡前,都應該問問自己,我這天是否盡力做到最好了?我盡力把要做的事情都做完了嗎?同時還要激勵自己,明天務必要完成這樣、那樣的工作。

每日的自我反省,也能讓邪惡的思想不在我們的心靈裡面生根發芽。每天都對自己內心的邪惡、貪婪、慾望說,請你遠離我吧,這樣,久而久之,我們就能凈化自己的心靈。

這樣堅持下來,我們就能磨練我們的心智,提高我們的人生境界,從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反觀古代的聖人,他們因為自己有著巨大反思的力量和勇氣,所以才稱為萬世楷模。

有一次堯帝到外面巡視,看到兩位士兵押著一名犯人,準備到監獄接受刑罰。堯帝就問那位犯人說:「你犯了何罪,要接受國法的制裁?」

那名犯人回答說:「由於久旱不雨,家裡沒有收成可以奉養父母,因而偷了別人的東西,故要接受懲罰。」

堯帝聽了,就告訴士兵放了那名犯人,而要求士兵把他自己押到監獄關起來。

士兵當時很驚訝的問道:「聖上,你犯了何罪須接受懲罰?」

堯帝說:「我犯了兩條大罪。第一,自已沒有德行,致使上天久早不雨,民眾飢餓淪為盜賊,此罪一也;第二,我沒有把子民教育好,致使他們犯罪,此罪二也,故該受處罰。」

我們的事業只是我們內在修養的外化,也就是我們人生境界的一個外在表現。我們要取得事業上的成功,根本之道在於修煉我們的心性。不提高自己的心性,就無法獲得真的成功。而磨練心性的那塊最好用的磨石,莫過於自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4084807128c2dfcdabeedae8084c55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