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家暴事件,我失去了一位朋友

2019-11-27     西一安鮮

作為寫作者,在公開平台撰寫文章發表觀點,應該以客觀事實為基礎,向更多讀者分享當下社會存在的各類社會現象。

作為寫作者,在自己沒有經歷完整的事件經過的前提下,應該以客觀的態度為導向,向更多讀者分享自我相同或類似經歷的感受,而非一味的指責、偏袒、站隊和瞎嚷嚷。

為了標題不引起大家的歧義,我加上了「身邊朋友」這樣的人物定位,因為這篇文章要說的不僅僅是蔣勁夫家暴,而是身邊的真實朋友對於自己偶像犯錯時的真實態度和反應,從她們身上的態度以及反應讓我進一步看清了人性中的自私和自我保護,以及隱藏在家暴背後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因此這篇文章我不討論蔣勁夫家暴後的影響,也不會去評價蔣勁夫的行為,而是通過身邊真實朋友的經歷、知名心理學者的親身經歷從心理學的角度對於認知和家暴的解讀。

因家暴事件,我失去了一位朋友

在分享這件事情之前,我還特意去搜索了蔣勁夫上次家暴的時間,沒想到是整整一年前的2018年11月。彼時,蔣勁夫的前女友曬出多張臉部及身體淤青照片指控其家暴行為,我第一時間就將這則消息分享給了身邊的一位朋友A,她快速地回復我了五個字:假的,我不信!

你曾與朋友之間遭遇過那些尷尬?我的尷尬是:原本認為對方是極具辯證思維能力、公平客觀的一個人,但在自己追求、熱愛、欣賞的偶像面前也同樣犯了混。

你與朋友之間有沒有解不開的結?我與A之間的疙瘩就結在了多日之後蔣勁夫微博發文承認家暴、承認錯誤並感到悔恨。

但是我的朋友A並沒有對自己之前的判斷做出更正,也沒有再與我有過任何交流,直到某天我發現我們已經不再是微信好友。

我和A是通過朋友相識,朋友介紹我們相識的原因也很簡單,因為我們都愛好讀書,喜歡分享,看問題的角度區於常人。

但是我承認A遠比我優秀得多,28歲成為我身邊朋友中的第一位女博士,且從不賣弄學問。

朋友說她喜歡蔣勁夫,一起出去玩時她的朋友說她痴迷蔣勁夫,但每次她都連忙否認,這種內外表現的反差感我解讀為「少女面對偶像時的嬌羞」,當我們互加為微信好友後,翻看了她的朋友圈後我才意識到每個人對於喜歡的定義竟然能如此不同。

她不僅喜歡蔣勁夫,還是蔣勁夫粉絲團的成員,從她分享的各種合影來看(偏C位)應該還是個小頭頭。全國各地的見面會她都會去參加,也會去機場接機等等。

我很驚訝地問她:這還不算喜歡和痴迷?她還是那副嬌羞的模樣回答說:我的重心畢竟還有工作,我們粉絲團里很多女孩都是不工作的,全職追星。

A年長我兩歲,我倆相識的那一年她已經31歲,通過朋友得知她除了在大學時有過一段並不美好的戀情後至今一直單身。無論從她的著裝、語態以及行為都與一個30多歲的職場成熟女性有一定距離。

但是我很欣賞她的思維方式,她發表的幾篇文章都讓我非常受啟發,因此我也喜歡她的喜歡,但凡自己瀏覽到蔣勁夫的任何新聞,也都會第一時間與她分享,每次她都是樂呵呵的回應,雖極力掩飾自己對於偶像的崇拜感,但是字裡行間的語氣還是真實的出賣了她,她很陶醉於這樣的話題之中,甚至可以放下手頭的工作。

通過她的薰陶,我眼裡的蔣勁夫是一個為人低調、工作認真、沉穩安靜、熱愛公益,且還打得一手的好籃球的優秀青年演員。

但是家暴事件的爆發成為了蔣勁夫良好人設的轉折點,這也讓我和A之間再無之前那樣高頻次的交流與互動。

我常在內心感嘆:因為對一個人的意見分歧,至於如此劃分界限嗎?

隨後不久,我在一位心理學家分享的親身故事中找到了一定的答案。

羅伯特西奧迪尼是位傑出的心理學家,同時在社會學方面有著非常大案例積累,他的心理學著作也被翻譯成近30種語言在全球熱銷。

他曾經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他的一位朋友邀請他去郊區參加一場產品發布會,因為他的朋友在猶豫要不要購買該產品,希望羅伯特給出自己一個客觀的意見。

羅伯特同意了朋友的請求並與朋友一起來到了發布會現場,這是一個小型的發布會,發布的產品是解決失眠的一款電子設備,現場來的觀眾身上具備兩個共同點:第一,大家都有長期失眠困擾;第二,大家基本上都是高知人群,也就是不同大學或研究所的教授。

邀請羅伯特一同前往的朋友是位生物學家,他之所以對該產品質疑是源於產品設計理念有違他自己的專業知識,通俗地講就是該電子設備宣傳的產品特性和賣點並不能實際解決失眠問題,他邀請羅伯特來的原因之一是希望羅伯特通過心理學、行為學來解讀現場產品經理的演講,然後做出判斷對方是否是在說謊。

羅伯特聽了沒多久就無法聽下去,因為根據他的經驗判斷,這場發布會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但令他奇怪的是,參會的這些高知人群自然也能發覺不這是騙局,為何還心嚮往之呢?

發布會結束後是交流會,大概十幾人一座圍城一個圓圈交流,其中有正在使用該產品的用戶,也有意向購買該產品的用戶,以及像羅伯特這種第一次接觸該產品的「小白」。

在聆聽那些所謂的通過該產品解決掉困擾自己失眠症狀已久用戶繪聲繪色地描述產品體驗時,羅伯特再也無法忍受發生在自己面前這樣的荒唐,於是他站了起來打斷了其他人的發言,先簡要地做了自我介紹,然後開始指出這個產品的漏洞和問題。

接下來羅伯特的遭遇相信部分人都能猜到,他的發言被主辦方和自己的朋友及時制止,隨後在主辦方的「指引」下他被「請」出了交流會會場。

但令他感到意外的是,主辦方的一位負責人並沒有對他進行其他方面的干預,而是遞給他一杯喝的,然後面帶微笑的與他交流起來。

這位負責人語氣緩和的對羅伯特說:你認為你今天的舉動會影響會場上那些人最終的購買結果嗎?

羅伯特愣了愣說:當然,他們都是高知人群,他們有分析能力、有獨立思維能力,他們當然會聽取我的建議,我們走著瞧,你今天的銷售數字一定很難看。

那位負責人禮貌地回應說:交流會馬上就結束了,我們一起來見證成交額。

事實上,當天交流會比往常舉辦的交流會結束的更加早,但是銷售額反而比平時的交流會更高,也就是說現場的參會人員基本上最終都選擇了購買,連邀請羅伯特一起來的那位朋友也最終買了單。

羅伯特對於這樣的結果非常意外,他非常不解且帶有生氣及指責的語氣問他的朋友:你不是最初就有質疑嗎?為什麼我站出來揭穿對方後你依然選擇了購買該產品?

朋友下面的回答給了羅伯特答案,朋友說:人們在面對猶豫不決地判斷時,是很容易左右搖擺的,當有一個人當面指出來他們的意向選擇是錯誤時,他們為了快速擺脫當前的尷尬以及自己所面對的錯誤,反而更傾向於快速解決問題,即使解決的方法是錯誤的。換一種說法就是,他們寧願為之前的猶豫不決引發的錯誤來買單,都不願意主動承認自己的判斷是錯誤的

而這樣的行為越是在高知人群中越體現地淋漓盡致

在中國社會環境下,就是部分消費者熱衷於某產品,但是當該產品檢查出質量或安全問題時,他們還是會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去說服自己接受該產品,而在這部分消費者中,越是高知越是高收入的群體就表現得更甚。

這樣的心理活動也可以合理解釋朋友A為何在自己鍾愛的偶像發生不和諧社會事件時,在自己沒有調查,在自己偶像還未正式發聲時,她能夠非常堅定地否定該事件的真實性的本質原因。

因為如果不否定該事件,就是在否定自己,否定自己過去的篤定,否定自己多年的堅持與熱愛,因為其高知的身份和在朋友間的好評,也是在否定自己的決策甚至是否定了自己過往的全部。

其實,如果此次媒體報道的蔣勁夫家暴事件如實的話。作為普通人我們最應該做的並不是站在道德制高點去抨擊和指責,而是應該有效識別什麼原因造就了一個人習慣性通過暴利去解決問題的思維。

有位不知名的心理學家曾經有過這樣的發問:「什麼樣的人易怒且控制不住情緒?」

他的回答是:認知世界有障礙的人會如此

他舉了一個很形象的例子,暴躁易怒更容易發生在嬰兒身上,嬰兒會因為睡姿不適、奶溫不適、外在環境不適等種種原因暴躁和易怒。

例如孩子想吃棒棒糖,父母因為其他原因沒有滿足,孩子就會突然暴躁起來,具體表現在大哭與大鬧等等。

作為旁觀者可能非常不理解,不就是一隻棒棒糖至於如此嗎?但是嬰幼兒相比於成年人,他們認知的世界是極為狹窄的。

作為成年人懂得經常吃糖對牙齒和身體都不好,作為成年人知道還有很多比糖果更加好吃的食物以及比吃東西能帶給自己更多愉悅感的人事物。

但是孩子不懂得,在孩子的心裡,那顆棒棒糖就是整個世界。孩子也並不是說一定要吃糖,他更主要的是通過向父母要糖吃來向父母索取愛,從而獲得一種心理的安全感,來證明父母一直愛著他。

因此當父母拒絕孩子時,孩子的心瞬間跌入了萬丈深淵。

我們通過媒體上報道蔣勁夫新女友對外發布的信息中發現她如此控訴蔣勁夫,她說:

和他住一起的日子很像在監獄裡面,他是個控制狂,暴力狂和妒忌心很強的人,他不讓我見我的朋友,他要檢查我手機裡面全部的信息和聯繫人。如果他外出30分鐘,我必須要發很長的信息給他,不然他會抓狂。他會拿我發給他的信息長度和我以前發給我朋友的信息比較等等。

實際上蔣勁夫家暴只是表面行為,實際上他是喪失了正確愛一個人的能力,而造成他缺失愛別人能力的原因與很多因素有關,或許是原生家庭的原因,也或許是成長環境的原因等等都有可能。

因為每位讀者的閱讀能力以及知識儲備量不同的原因,我有必要在最後強調一下自己寫這篇文章的真實目的,我並不是再給蔣勁夫家暴找理由,而是想告訴那些「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的朋友,家暴是一種錯誤表達愛的表現,它的背後是施暴者失去愛一個人的基本能力,而造成施暴者此行為的原因與原生家庭或成長環境相關。

說明這些的最終目的也是希望讀者能夠理解到這一層的心理學知識,在自己的人際交往中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其他的意思真的沒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xGkr24BMH2_cNUgIOz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