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五首哲理詩,內藏心學智慧,開悟人心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作者:洞見yy
「青年們啊,你會感覺人生痛苦嗎?
我告訴你唯一的救濟法門,就是依著陽明心學之法去做。」
這是梁啟超先生在《晨報副刊》談及王陽明時所說的一段話。
王陽明一生跌宕坎坷,受過刑,下過牢,吃過貶謫的苦,也嘗過疾病的痛。
但命運的艱難,不僅沒有擊潰他,反而磨鍊了他的內心,讓他更加強大。
當你陷入困境,心有迷茫之時,不妨讀讀他的言語詩文,領悟王陽明的人生智慧。
今天,晚君便精選了他最富哲理的五首詩,讀懂後開悟人心。
1
關於心態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示諸生(其三)》
王陽明在詩中寫道: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人生道路上,指引著前行方向的定盤針,就是一個穩定的心態。
無論身處何種境地,穩住了惶惶之心,好運才會不期而至。
王陽明自小就能寫詩填詞,在當地被譽為神童。
進京趕考那年,時任宰相李東陽無意中看到他的詩文,直接稱讚他有「狀元之姿」。
一時之間,王陽明之名在京城流傳開來,成為狀元的大熱人選。
結果當他意氣風發地參加會試時,卻不幸落榜,當即就有人挖苦他是徒有虛名。
而王陽明聽後卻不慌不忙地鋪紙提筆,作了一篇《來科狀元賦》表示:
「下一次科考,我就是狀元。」
接著他就一路遊山玩水,返回了浙江老家。
不承想,三年之後,王陽明再次落榜。
換作常人定然早已崩潰,可他卻依舊淡然道:世皆以不第為恥,我以不第動心為恥。
面對科舉的不順與外界的質疑,王陽明的內心始終淡定自若。
後來,他繼續潛心學習,三年後,終於考中進士。
得益於穩定的心態,王陽明才能打破質疑,證明自己。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如王陽明那般經歷一段至暗時刻。
一連串的糟心事會打擊你,折磨你,擊潰你。
能不能邁過去,全在於一顆篤定的心。
就如豐子愷所說,人間的事,只要生機不滅,即使暫被阻抑,終有抬頭的日子。
先把心態穩住了,不焦慮,不暴躁,你總會與驚喜不期而遇。
2
關於困境
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
——《泛海》
公元1506年,王陽明因為得罪了宦官劉瑾被貶往貴州龍場。
不料他剛剛離開京城,就遭到劉瑾手下的連連暗殺,可謂險象環生。
逃亡路上他提心弔膽,寢食難安,精神幾近崩潰。
等到了錢塘江時,他心生一計:當即拋下衣物,縱身投江,裝出投水自盡的假象。
在江中蟄伏許久,他搭上一隻小船,順江漂流數百里,這才擺脫了追殺。
得以喘息的王陽明鑽進一個山洞就睡下了。
誰料想半夜來了一隻老虎,朝著他大聲嘶吼。
猛然驚醒的王陽明,顧不上害怕,抄起火把就向它揮舞起來。
老虎見火光四濺,這才扭身退走。
王陽明癱軟在地,可一想到自己已然絕境逢生,便又豪邁作詩道:
「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
所遭遇的兇險,你若不把它放在心上,那它就跟天空中飄過的浮雲沒什麼兩樣。
其實在這世上,命運從不偏袒任何人,人人都會遇到危機。
若是心有畏懼,困難就會無限放大,像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將你壓垮。
就像畫家楊普義說的:
挫折的大小根本就沒什麼界定,它只取決於你的內心。
當你戰勝了內心的恐懼,不害怕,不怯場,困難就已經解決了一大半。
3
關於過失
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
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示諸生(其一)》
王陽明在詩中說,人人心中都住著一位孔夫子,只不過被外物遮蔽,不為自己所知。
只要持一顆自省之心,時時擦拭內心的蒙塵,你就能不斷糾正過錯,得以成長。
公元1516年,王陽明奉命挂帥,剿滅贛州土匪。
首次出征,官軍連連破敵,大土匪詹師富被打得落荒而逃。
王陽明殺敵心切,帶著身邊幾十個士兵就追擊上去。
哪知半路中了土匪的埋伏,王陽明一下子就被土匪刺下馬來,軍隊也隨之潰敗。
幸好隨身護衛以死相救,他才得以衝出包圍圈,撿回一條命。
面對戰鬥的失利,王陽明並未責怪他人,而是反思道:
若不是自己急功近利,衝鋒上前,就不會導致戰鬥失敗。作為一軍統帥,我理應處在後方,穩定軍心。
此後無論戰況如何緊急,他也會坐鎮帥營,調兵遣將。
最終在王陽明的沉穩指揮下,短短兩年多,便徹底平定了匪患。
王陽明曾說,天理人慾,精微之處必須時刻反省體察。
我們很多人頻頻犯錯,不是能力不夠,而是反思不足。
錯誤的經驗就如一層厚厚的灰塵,遮掩了我們的才智。
而真正的智者,不是從無過失,而是懂得自省,不斷修正自己。
時刻檢視言行,修葺內心,你才不會重蹈覆轍,在反省中持續進步。
4
關於遺憾
去年中秋陰復晴,今年中秋陰復陰。
百年好景不多遇,況乃白髮相侵尋。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團圓永無缺。
山河大地擁清輝,賞心何必中秋節。
——《中秋》
季羨林說,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美的人生是沒有的。
生活沒有圓滿,凡事也總有缺憾。
不將悲喜寄於外物,你才能收穫內心的完滿。
公元1518年中秋,因為剿匪功成,王陽明得以趕回家鄉與父親團聚。
看到臥病在床的父親,王陽明心中滿是自責與愧疚。
他回想過去十多年,自己東奔西跑,顛沛流離,沒有一天陪在父親身邊。
本該享受兒孫之樂的父親,卻只能孤零零住在浙江老家。
等到自己小有成就,父親卻已白髮蒼蒼,時日無多。
念及此處,王陽明不禁垂淚。
到了晚上,他正打算拉著父親共賞月華。
誰知天公不作美,原本晴朗的夜空,忽然烏雲滿天,不見一絲月光。
王陽明想到中秋佳節沒能與父親共賞一輪明月,心中又是一陣失落。
可當他看著夜空中變幻的雲彩,忽然轉念又想:
天氣是陰晴無定的,明月同樣也不會一直相伴。
歲歲年年,日日夜夜,我們總會遇到沒有月亮的夜晚。
但只要心中有一輪明月,照樣不會留下遺憾。
古人常說,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世上從來就沒有什麼長久的圓滿,遺憾與缺失才是常態。
既然我們無力改變過去,不如試著調整內心。
當你的內心開始變得強大,就不會著眼於此刻的一點不如意。
即便烏雲遮蔽了月光,也能不怨不悔,淡然前行。
5
關於命運
痴人懲噎遂廢食,愚者畏溺先自投。
人生達命自灑落,憂讒避毀徒啾啾。
——《啾啾吟》
公元1519年,寧王朱宸濠在江西南昌起兵謀反,一路攻城掠地。
王陽明得知消息,立刻調兵遣將,只用35天便平定了寧王之亂。
他的弟子們認定老師平叛有功,必定受到皇帝嘉獎,個個興奮不已。
誰料朝中不少人嫉妒王陽明的戰功,就不斷向皇帝進讒言。
他們先是汙衊王陽明貪污了寧王的財產,又謊稱他要起兵造反。
弟子們聽說後,立刻又變得惶恐不安,夜不能寐。
他們還一再勸王陽明趕緊上書皇帝解釋此事。
哪知他不僅無動於衷,還照例前往城外軍營操練兵馬。
看著弟子們焦躁不安的樣子,王陽明告誡他們:
「難道你吃飯怕噎著就不吃飯了嗎?難道你怕被水淹死,就乾脆投河自盡嗎?
人生自有命數,何必去擔憂。」
說罷,王陽明就如往日那般講學去了,毫無憂懼之心。
一個月後,終於傳來皇帝的旨意:
皇帝根本沒有問罪王陽明,只是命令他重新上疏平叛過程。
弟子們擔驚受怕許久,原來只是虛驚一場。
《尚書》有言,天難諶,命靡常。
命運就是如此變幻無常,上一秒還陽光朗照,下一刻就暴雨傾盆。
與其為未知的命運焦慮惶恐,不如坦然地過好當下。
在接下來的日子裡,試著把心放寬,止住不安的念頭。
當你擁有隨遇而安的能力,前路自然就會柳暗花明。
王陽明在臨終之時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人這一生,多的是事與願違,多的是想不通意難平。
但真正決定你幸福與否的,不是你經歷了什麼,而是擁有什麼樣的心。
讀懂王陽明這5首詩,領悟心學的智慧,開悟己心。
當你把自己的心修好,不害怕不慌張,再大的難關也能從容邁過。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