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哭全網的「煩惱盒子」,暴露了無數中國式父母的不堪

2023-05-04     窈窕媽媽

原標題:看哭全網的「煩惱盒子」,暴露了無數中國式父母的不堪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有讀者媽媽告訴我,孩子最近考試退步了,她教育幾句,沒想到孩子大聲跟她頂嘴,然後關上門拒絕溝通。

不止是她,越來越多家長表示,搞不懂孩子了:

以前孩子很聽話,如今心事重重,沉默寡言。

每天就知道玩手機,不讓玩就哭鬧。

想知道他們在想什麼,太難了。

……

其實,孩子的大部分問題,都能通過了解他們內心,找到癥結所在。

最近很火的「煩惱盒子」你聽說過嗎?

為了解孩子,很多老師在班級里準備一個紙盒子。

孩子們把煩惱寫下來,匿名放進盒子裡。

有老師一個個打開來讀,看著看著就哭了。

當我們總是對孩子的行為不滿、苦惱於他們突然的轉變、為他們「不聽話、不夠好」而煩惱抱怨的時候,你知道,孩子心裡在想什麼嗎?

父母的關係 藏著孩子的狀態

心理學家諾費奧說,夫妻關係是家庭的定海神針。

很多父母整天吵架鬧離婚,轉頭又在孩子面前裝恩愛,以為孩子小什麼也不懂。

孩子雖然稚嫩,但其實他們心裡都明白。

他們把秘密放進「煩惱盒子」,訴說沉甸甸的心事。

「爸爸和媽媽經常動手打架,我很害怕。」

「為什么爸爸媽媽生了我就離婚了?」

「我想讓爸爸媽媽不吵架,給我一個快樂的家。」

「爸爸喝醉了之後,總和媽媽吵架,有時還打我媽媽。」

教育家杜威曾說「好的家教就是夫妻恩愛」。

其實孩子想要的,不過是來自父母穩定的情感和陪伴。

「我想和媽媽玩的時候,她總是在玩手機。」

「父母每天一直在看手機,從來沒有真正陪過我,我們的感情變淡了,要是他們能真正陪陪我就好了。」

「父母經常不在家,我好想他們,希望他們可以在家附近工作。」

「爸爸和媽媽要離婚,他們一直搶弟弟,爸爸把弟弟搶走了,媽媽因為這個事每天都在哭,我想讓爸爸和弟弟回來。」

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 如果一個孩子總是擔憂父母關係、被動地捲入父母之間的矛盾中,就無法把全部的精力和能量用來自我成長。

倘若孩子從小在充滿愛的環境長大,那他自然內心穩定而充實,放心去探索外界。

孩子的壓力,比你想像的要大

我們常常專注於成人世界的壓力,而忽略了孩子也有壓力。

校園,不是伊甸園,而是背負著父母期望的「競技場」。

如果家長不理解鼓勵孩子,而是一味批評和指責,會讓孩子更加無所適從。

「我不喜歡寫作業,因為一寫作業就要挨罵。」

「寫完老師的作業,媽媽還要我寫她布置的作業,好煩。」

「我沒有玩耍的時間,我想痛痛快快出去玩。」

「每次被老師表揚都很開心,但是爸爸媽媽從來不認可我的進步。」

「我明明寫字很好看,可媽媽總拿我和別人比,說我寫得不夠好看。」

「經常會有人給我起難聽的外號,學校里沒有人願意和我一起玩,我很孤單。」

「爸爸媽媽每天辛苦上班,我要是考不好可怎麼辦呀?」

看著這些皺巴巴的小紙條,我一陣心疼。這巨大的壓力背後,是愛與教育的匱乏。

我們總以為小孩子都是無憂無慮的,但事實上,他們所承受的比我們想像的更嚴重。

當孩子承擔了超額「重量」時,希望爸爸媽媽能發現,給予他足夠的溫暖和理解。

你是否偏心,孩子感受得到

你覺得自己偏心嗎?

這個問題有點殘酷。

多胎家庭里,很多父母覺得自己做到了一碗水端平。

可實際上,做到完全公平真的太難。

孩子間的關係比我們理解的要複雜,你每一個下意識的舉動都可能觸及他敏感的內心。

「弟弟總是把他的錯誤怪到我身上,媽媽總是偏心護著他。」

「我討厭我的哥哥,我不明白他為什麼要說謊汙衊我。」

「爸爸媽媽關心弟弟妹妹,不關心我,還總是說不要我了。」

「媽媽要生二胎,我擔心有了弟弟妹妹後,父母就不愛我了,因為我不是爸的親孩子。」

「我妹想要的,爸媽會馬上買;而我想要的,他們會說家裡那麼多,還買?」

「為什么弟弟妹妹做錯了事,都怪我沒管好?」

就像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一樣,對每個孩子的愛無法做到絕對統一。

即使有所偏愛也是人之常情,如果做不到一視同仁,記得多抱抱那個受傷的孩子說「寶貝,媽媽愛你」。

不要讓下意識的偏心,變成傷害孩子的利器。

比打罵更傷孩子,是父母的不理解

很多父母不知道,大人看來不值一提的小事,卻能讓孩子耿耿於懷。

如果你的孩子,叛逆、發脾氣。

有可能,他只是受委屈了。

「我想買一個玩具,媽媽說考一百分就給我買。等我考一百分的時候媽媽卻說「我沒說過呀。」

「爸爸一回家就對我不聞不問,但只要看到我玩手機就罵我,其實我是寫完作業剛開始玩。」

「考不好就是我沒認真聽,考好了就是抄別人的;作業寫完了,說我瞎寫的,我說什麼你們永遠覺得是謊話。」

「和大人想法不一樣,怕被否認,想說卻不敢說出口。」

「奶奶沒有和我商量,就把我的小狗朋友送人了。」

「我的生活就像鬧鐘,什麼時間做什麼都給我安排好了,沒有一點自己的空間。」

「雖然我表面上陽光,但我每天晚上都在被子裡失聲痛哭,我知道自己得抑鬱症了。」

對孩子的不理解,是最深的傷害。

不要總想著讓孩子認同我們,我們也應該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理解他們。

說過的話要做到、給出的承諾要守信,習慣傾聽孩子的想法……

被父母接納的孩子才會感受到滿滿的安全感,獲得力量和勇氣。

寫在最後:

看完這些話心裡酸酸的。

如果不是有老師引導,他們或許會永遠藏在心裡。

不難發現,他們的大部分煩惱都來自家庭。

大人的煩惱,小孩子解決不了。

但,孩子的煩惱,大人基本上都可以解決。

解決的前提,是「看見」。

希望家長能多聽孩子的心聲,而不是說「天天給你吃飽穿暖,你有什麼好煩惱的」。

不要用自己的經驗,粗暴定義孩子。

倘若無法感同身受,也請試著理解。

當媽這幾年,我愈發覺得,上面這兩句話能解決大部分育兒難題。

以前,我也經常和孩子發脾氣,嫌他不懂事,嫌他鬧脾氣……可我忘記了他只是幾歲孩子。

當我蹲下來,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我才意識到很多時候,不懂事的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養育之路像一場馬拉松,保持節奏感很重要。

其實,看到老師設置的這個煩惱盒子,我覺得對家庭來說,也是適用的。

我們 可以試著在家裡設置一個「真心話」小角落,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可以寫下自己不好開口卻希望對方了解的心理話,幫助彼此更好地理解對方。

歡迎大家多 轉發,希望更多父母明白:

當孩子出現問題,父母慢下來,先學會尊重和理解,才能讓未來之路越走越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ce58334b01e270a4e818f6ffff1fd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