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獨居老人監控里的一幕,崩潰了多少遠在他鄉的打工人

2023-12-13     洞見

原標題:四川獨居老人監控里的一幕,崩潰了多少遠在他鄉的打工人

四川獨居老人監控里的一幕,崩潰了多少遠在他鄉的打工人

作者:洞見ciyu

人這一生,只欠父母。

最近,看到一則監控視頻,頗為心酸。

四川南充,一位八旬老母親,踱步在一棟斑駁的小樓前。

因為思念在外打工的孩子,便與兒子隔著監控對話。

她喊道:兒子,你抽空回來看媽一眼。我想你想得很,你就不想我了嗎?

兒子克制著情緒趕忙說:要得,要得。媽,我也想你。

可母親接下來的一句話,使他心頭一酸,眼眶一熱,幾乎要落淚。

母親低著頭:我不知還能活幾年,你老爸走了兩年多。我一個人沒什麼盼頭,只盼著你們回來看我。

老來食無缺,唯有情難寄。

平日裡,母親特地把凳子的朝向調整成正對監視器,一整天坐在那兒。

她知道,那個黑黑的鏡頭背後有她日夜想念的孩子。

這位兒子也想多回家陪伴老母親。

但肩上若無千斤擔,誰願意讓父母孤苦伶仃,誰願意讓家鄉成了回不去的遠鄉。

有網友說:身前是生活,得去摸爬滾打;身後是父母,需要膝下侍奉。我們沒有選擇,也沒法選擇,只能把蒼老的父母留在身後。

跪乳之恩,抵不過粗糲的現實;盡孝之心,敗給日子裡的難。

無可奈何的年輕人,最後只能在監控里了解父母、孝敬父母。

01

記者陳小冬的老家在沂蒙山區,由於常年在成都工作,他便在老家安裝了監控。

攝像頭24小時都在工作。

他每天都會看下父親早上幾點出去,傍晚幾點回來。

父親經常跑到牆角下與他對話,開口的第一句話通常是:吃了沒有。

有時,會捧著一鍋煮好的肉,或是忽然發現一個碩大的栗子,興沖沖地跑過來展示下。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肉眼可見的孤獨。

父親經常抬個矮板凳坐在家門口,呆呆地望著院外的那條車來車往、人去人回的小道。

陳小冬看到這一幕時說道:父親承受的孤獨,是我沒法想像的。

幾寸大的螢幕,掀開父母生活的一角。

我們在監控里看他們那些再細碎不過的日常,打掃庭院、洗衣做飯、跟鄰居嘮嗑……

看他們的脊背從挺拔到佝僂,頭髮從烏黑到花白。

看到最後,沒有幾個人,能笑著走出父母的監控錄像。

在四川遂寧,老父親獨自坐在門廊搖椅上,一搖一晃,放聲高唱《最親的人》:

門前的小樹已成年

阻擋著風雨來的突然

家中的爸媽皺紋呈現

翻過歲月陪你到永遠

不知道在哼唱的時候,這個老父親是思念走南闖北的兒子?還是牽掛著在異鄉的女兒?

吉林的一位母親,笑著將孩子送上車。

回屋之後,她抹淚大哭。

那些不舍與難過,在孩子轉身離開之時才會決堤。

元宵節到了,老父親獨自過節,弓著背,在監視器前放煙花。

給誰看呢?不言而喻。

臉上笑容多燦爛,內心就該有多落寞。

還是懷念小時候啊,他牽著孩子的手放著煙花。

父母的孤獨與悲涼,在鏡頭前展示得淋漓盡致。

以前,我們靠電話溝通,他們說鄰里的趣事,講自己今天炒了什麼菜。

似乎缺了我們,一切如常。

可安裝了監視器後,才知道:父母的日子,是被大段大段的空白鋪滿的。

我們慶幸還好有監視器,可以看著他們,聊幾句家長里短。

可隨之又在懷疑:

這樣隔山跨海的陪伴,真能填充這些空白嗎?

02

之前,網上有個問題:當代年輕人最大的無力感是什麼?

有一個回答是這樣的:

遠在他鄉的子女,永遠想像不到自己不在的日子裡,父母摔疼了多少次,磕青了多少地方。但知道了又如何,我們回不去、扶不起。

我們也想躬身孝敬父母,但有心無力。

力所能及的照顧,只能是打開監控多看一兩眼,多噓寒問暖幾句。

作家荊方曾在《新周刊》上說過一個故事。

他們姐弟三人分別住在北、深、廣,為了照顧老家的父母,在家裡裝上了監控。

安裝監視器後,發生了一件大事。

有一天,她打開視頻,發現母親在沙發上一動不動,眼睛半閉。

她立馬往家裡打電話,電話鈴響著,母親仍一點反應都沒有。意識到不對勁,她趕緊打電話給小姑姑。

小姑姑趕到家裡,發現母親昏迷。

後來送了醫院才知道,母親是甲低又合併糖尿病,引起暈厥。

醫生說,像母親這種情況,如果發現不及時,會死人的。

還好剛好是在監控的區域內。

還好是虛驚一場。

作家荊方一邊感謝監控,一邊又自責不已。

下一次,萬一在監控死角呢?萬一來不及發現呢?

我們不願想,也不敢想,那些說不出的惶恐,釋懷不了的愧疚,深深埋在心底。

03

到了一定年紀,我越來越懂得那句話:放下工作養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

誰有兩全之法,讓父母既心有所依,又能身有所養。

就算我們千般情願、萬般甘心,現實也不允許。

博主@林三夢畢業後,就在武漢找了一份工作,這已經是第五個年頭了。

今年,他發現父母在得了新冠之後,頭昏無力的情況出現得越來越頻繁。

他便有了回老家重新找份工作的想法。

可是發現老家少有對口的專業,即使有,四五千的薪資又哪能滿足吃穿用度。

退回老家,堵死了自己的路;闖進城市,還能瞥見一點希望。

他又想是否能接父母來到身邊。

但是,人生地不熟的他們只能四目相對,這只不過是換個地方繼續孤獨而已。

老家的父母,腳被拴在家鄉的土裡,走不出來。

漂泊在城市的他,被困在「出租屋——公司」兩點一線上,逃不回去。

無奈的他,最後選擇了在老家安裝了一個監控。

他中午在公司,一邊扒拉著米飯,一邊會快速地回看監控錄像,以防父母有個磕磕碰碰。

晚上,他會跟二老視頻,說一些工作、生活的瑣事,他們未必聽得懂,但他們聽得樂呵就行了。

節假日回家時,他會提著一大堆禮物拜訪鄰居,留下鄰居的電話號碼,以備不時之需。

他也會跟三姑六婆打一聲招呼,讓他們有空多來家裡串串門,有突發情況,及時通知他一聲。

他為父母做得多嗎?

的確不多,但這是他能做的全部了。

畢淑敏在《孝心無價》里寫道:

我相信每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

為人子女,誰不想在父母膝下盡孝。

我們為生活披星戴月而去,卻發現此趟沒有歸期,也沒有歸程。

1995年,一首《父親》紅遍大江南北,感動了許多人。

它有這樣一句歌詞:都說養兒能防老,可兒山高水遠他鄉留;都說養兒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張口。

這句歌詞唱出了為人父母的辛酸,也道出了為人子女的痛苦。

對於父母來說,為了孩子、為了這個家,操勞了一輩子,辛苦了一輩子。

對於子女來說,小時候從父母那裡予求予取,長大後,能給父母的卻太少太少了。

人這一生,欠父母的這筆債難以還盡。

若你有幸在父母身邊,就在膝下好好侍奉好他們。

如果你身在遠方,只能在電話里、監視器盡孝,那就多花點時間陪他們嘮嗑,讓他們順心、安心、開心。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9c3258cdb785920b4488bf4086f50e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