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當眾虐待女兒:控制不住脾氣的家長,最毀孩子

2022-01-13     窈窕媽媽

原標題:父親當眾虐待女兒:控制不住脾氣的家長,最毀孩子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

孩子調皮搗蛋、不聽話,你瞬間爆發,沖孩子發了脾氣,可等冷靜下來又特別後悔。

情緒大起大落,容易憤怒也經常愧疚。

每次發脾氣你或許不太在意,但對孩子來說,卻可能是無法癒合的傷痕。

要知道,優秀的父母,從來不會輸給情緒。

前段時間,在杭州就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兒——

社區打疫苗現場,一位爸爸帶著孩子排隊等待,因為對打針的恐懼,孩子一直哭鬧。

爸爸起初還在安慰,孩子卻絲毫沒有停止的意思。

最後這位爸爸突然情緒失控,踹了孩子一腳,緊接著大力一甩,孩子瞬間飛出幾米遠。

嚇壞了孩子,也震驚了在場的人,視頻傳到網上,無數網友義憤填膺:

「這樣的人是怎麼做家長的?」

「即使是為了教訓孩子,難道就不怕會傷到孩子嗎?」

而這條視頻不僅讓我觸目驚心,更是後怕。

除了身體上的傷害,無法想像,這個小小軀體包裹的心靈將會承受多大的打擊?

無獨有偶,糟糕的是,像這樣情緒經常失控的父母,不在少數。

家長騎電動車接孩子放學,途中等完紅燈後由於起步太快,孩子直接摔到地上。

家長渾然不知,孩子在後面緊追不捨。

小汽車車主怕孩子出事,一路護送直到家長發覺孩子不見才停下。

本想家長會愧疚難當,給孩子道歉,不料對方卻突然情緒失控,衝著孩子上來就是一腳。

孩子身材瘦弱,直接翻滾在地。

那一刻,孩子該有多麼難過啊?

對家長來說,發脾氣容易,無論打還是罵,只要情緒宣洩出來,氣就消了,可孩子呢?

那幾天我做家務手有點開裂,恰好兒子在玩積木,還撒的滿地都是。

我問他還玩嗎,他說不玩了,我就忍著疼去把積木收拾好了。

可等我把藥塗好,兒子又把積木灑得滿地都是。

我火氣一下子就上來了——

「你剛不是說不玩了嗎?我剛收拾好,你又灑出來,以後都別玩了。」

我本以為兒子會還嘴,但他顯然是被我嚇到了,一邊收拾積木一邊輕聲啜泣。

我瞬間後悔了,整天提醒別人要控制情緒,結果自己卻失控,作為媽媽,我也不合格啊。

有人說,養孩子是一場修行,修的是父母的情緒智慧。

我反思了很久,確實不該用那樣的脾氣傷害孩子。

雖然帶孩子有時候確實很糟心,調皮、搗蛋,講不聽,一次次挑戰你的情緒底線。

可帶娃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呀。

孩子們的成長不是一蹴而就的。

從對一切充滿好奇,愛闖禍,愛搗蛋,再到懂事、講理,都需要父母的教導和陪伴。

而父母的每一次失控,都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

伴隨著情緒積累,孩子很難擁有健康的身心,即使長大成人,也很難自信,獨立。

在一檔綜藝節目中,節目組觀察了一個二胎家庭。

他們發現姐姐和弟弟的「溝通」方式只有一種,那就是打。

有矛盾的時候會打弟弟出氣,沒有矛盾的時候也會毫無理由地打弟弟。

對於姐姐來說,打弟弟似乎是一種無聊時的消遣。

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等節目組繼續觀察,才發現姐姐情緒不穩定,喜歡暴力的原因是媽媽一直在用暴力的方式對待她。

欺負弟弟?

媽媽會用針扎的方式讓姐姐害怕。

不想吃飯?

媽媽會吼她,還會用衣架敲姐姐的雙手。

媽媽不僅不覺得這很過分,還覺得這是不錯的方法,孩子的外婆爸爸竟然也很贊成。

暴力只會傳播暴力。

父母的不穩定情緒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溝通方式、行為方式。

除了同樣愛用暴力解決問題,還可能特別老實,不敢為自己爭取;總是照顧所有人,唯獨忽略自己;沒有安全感,玻璃心,甚至走極端等十五種共同特徵。

就像電視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是沒關係》里的徐睿一樣,她每天都在掩飾悲傷,佯裝堅強,但在夜裡卻總被噩夢驚醒。

因為從小就遭受媽媽的精神虐待,媽媽情緒不穩定,總喜歡大吼大叫。

而且媽媽和爸爸關係也很糟糕,這樣的家庭氛圍給徐睿帶來的影響巨大,工作之後也沒有絲毫減弱。

每個夜晚,她都在睡夢中哭醒,無法擺脫。

影響真的大到你無法想像。

很多孩子在長大後覺得不自信,很敏感,實際上都和小時候的家庭氛圍有關係。

網友「行走的烏雲」說,她在家掉幾根頭髮都會被媽媽罵半個小時,去超市忘記給她開門也會被罵半小時……

時間久了,她對媽媽沒有一絲感情,甚至「吵完架想殺了她,我頂多自殺。」

這些情緒不穩定的父母們,正在打造著什麼樣的孩子?

是暴力的,消極的,極端的,完全背離了家長的期望的。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把自己對孩子的期待轉化為了失控的情緒,甚至還覺得這是為孩子好。

這樣孩子們不僅不會健康、積極,還會一直走下坡路。

有個初中生在後台找過我,說她不知道如何才能滿足媽媽的要求。

「我並不覺得學習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她,為了讓她少罵我,少打我。」

他每天都要沉浸在媽媽的壞情緒里,自己也變得特別內向,敏感。

他才十幾歲,就已經失眠大半年了。

「承受住的時候,我真想直接跳樓算了。」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指路人,你的愛,他們會永遠記得,你的傷害,他們也不會忘。

你的壞情緒,可能就會讓孩子心痛很久,尤其是在親人嘴裡說出來。

但你的好情緒,卻能讓孩子愉快、自信,更願意接受批評,進行自我反思。

做一個情緒穩定的人,是成為爸媽後的基本修養。

有人說,一個脾氣不好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脾氣不好的媽媽。

這句話有它的道理。

情緒不穩定的父母,確實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影響。

但在這裡,我還想為媽媽們「爭辯」一下,

在我們身邊,那些極端媽媽其實很少,大部分媽媽發脾氣,是因為太累了。

家務、帶娃,輔導作業,一個人在極度勞累的情況下,更不容易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更容易因為一些小事兒發怒。

說到底,是一個人承受了太多,情緒是她們發泄的一個途徑。

大家總是說要善待孩子,而我卻要加一句——

不僅要善待孩子,更要善待媽媽。

最近刷到這樣一條短視頻,一位媽媽不僅要送外賣,還要照看兒子。

因為怕超時罰款,就讓孩子在外面車子上等著,自己進去送貨。

誰料孩子貪玩,也跟了進來,耽誤了一些時間。

媽媽發現後吼了孩子,「誰讓你進來的,我快要超時了!」

在評論區,有人批評媽媽對孩子亂發脾氣,而我卻感受到了那種深深的無奈。

這一聲怒吼,哪裡是吼孩子,那是吼生活啊。

她也想給孩子最好的生活條件,但只能一點點去努力,任憑生活的重擔壓彎她的腰杆兒。

拖著疲憊的身軀直面生活的殘酷,很多時候真的收不住脾氣。

當然,我們理解這位媽媽,但不提倡這樣的做法。

在生活里,我們依然要儘量不給孩子傳播負面情緒,不能讓孩子成為垃圾情緒的接受者

高情商的孩子,都有情緒穩定的父母。

努力傳達積極地生活態度,孩子才能積極地面對挫折,處理自己的情緒。

如果女兒嚎啕大哭,你會怎麼做?

看看這位爸爸是如何處理的。

他沒有生氣,沒有置之不理,而是和女兒一起嚎啕大哭了起來。

他還告訴女兒,「等我哭完了,你才可以哭哦。」

沒想到女兒拚命搖頭,停止了哭泣,情緒也慢慢穩定了下來。

孩子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愛。

這時候如果你能讓孩子感受到溫暖,對孩子的性格塑造功效事半功倍。

而真正優秀的父母,是在孩子的幼年時期給孩子強烈的親密,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體面退出。

養育孩子到底是為了什麼?

有位母親說,生孩子不奢求他完美,也不用替我爭臉,更不用為養老,只要這個生命健康存在,在這個美麗的世界走一遭,讓母親有機會與他同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9834bffd381ceee501105cef83e1b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