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納粹德國在歐洲開戰,吞了西歐之後向東進軍,結果西邊的英國人整天背後捅刀子,東邊的蘇聯人跟著死磕,德國一下子就陷入戰爭泥潭拔不出來了。這會兒德國人整日忙著生產武器去裝備部隊,早期德軍裝備一堆MG34機槍,並且部隊里由於機槍不夠用,又摻雜著一堆捷克、波蘭這些國家的機槍。
這會兒呢,德國人覺得這MG34機槍不行,成本太高,生產速度太慢,需要一挺生產速度快、成本低的機槍。德國人開始對外招標,招標過程中,MG34的改進型MG34/41和約翰奈斯-格羅斯富斯公司的MG39機槍(MG39/41)同台競技,最終約翰奈斯-格羅斯富斯公司的MG39機槍機槍勝出,進入了德軍,名稱變成了MG42。
MG42的原理是管退式+滾柱閉鎖,全槍用了一大堆衝壓件去節省成本,單位成本降低到了250帝國馬克。工時、成本都降低了。但是戰爭後期的時候,德軍整年連吃敗仗,東線被蘇軍爆錘,西線盟軍登陸,德國開始使勁動員使勁擴軍。擴軍嘛,要武器,要機槍。德國人於是又把眼睛盯上了MG42,這玩意兒能不能再簡化點?
這槍要簡化,只能從結構上簡化,德國人把歪心思動到了MG42的槍管短后座上面了。從MG08開始,一直到MG42,德軍機槍全都是管退式的結構,這會兒毛瑟的路德維希·沃格里姆勒就懂了心思,能不能直接使用滾柱來延遲開鎖?把那一套槍管短后座的結構給去掉了?
德國人在MG42的基礎上,開始開發MG42V(MG45)。簡單說呢,這挺機槍就是把槍管短后座的那套機構去掉了,完全依賴滾柱延遲開鎖。大體原理就是下面這樣,閉鎖時,子彈在彈膛裡面,閉鎖滾柱卡在槍管節套內的閉鎖槽內,這個閉鎖屬於一個半剛性閉鎖。子彈擊發後,產生的高壓氣體,將槍機向後推,在膛壓最高的時候保持鎖定,推的力差不多了,閉鎖滾柱被擠回槍機里,完成開鎖。等槍機開鎖後,高壓氣體將槍機繼續向後推,進行後坐,完成抽殼拋殼。然後在復進簧的作用下,槍機復進,完成裝填、閉鎖、擊發。
大體上這機槍就是這樣,一挺半自由槍機的機槍,省略了槍管後坐的那些裝置。本來MG42的槍口有個助退器,加速槍管後坐用的,在MG42V上,這個裝置就取消了。
這種MG42V的半自由槍機,用的也是個半剛性閉鎖,純自由槍機hold不住7.92*57mm子彈的膛壓,槍機輕了也不行。於是乎,MG42V的槍機加重了,增加到了845g。這個增重是為了延遲開鎖用的,估計設計的時候沒有降速的這個想法。
這挺機槍射速有多快呢,每分鐘1800發。這個射速比MG42恐怖多了,本來MG42打三發五發的點射就困難,到MG42V這裡就更扯了。別說耗彈量,就是打起來,幾個點射下來,機槍手腦袋都得跟撥浪鼓一樣,架在三腳架上,這射速還湊合。
這挺機槍為了生產上的一些問題,槍機有所改動,但是主體的那些機匣、扳機組、槍托什麼的,都還是MG42的那些東西,生產線上很多東西都是可以直接用的,不用單開生產線。但是這挺機槍還是個原型槍的狀態,成熟之後要換多少機器就不得而知了。
最終呢,這挺機槍總共也就生產了10挺,就沒下文了。畢竟這槍叫MG45,1945年的時候,柏林淪陷,德國被占領,小鬍子自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