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海岸和墨西哥灣36個港口的幾萬名工人從10月1日開始進入無限期罷工,是1977年以來美國港口工人首次大規模罷工。這一聲勢巨大的罷工活動在聯邦政府的積極介入下於3日宣布告一段落。表面上,港口工人與資方的爭議圍繞在工資、港口自動化技術使用和貨櫃使用費分配進行,但也反映出美國港口海運領域低效以及競爭和創新不足等多個長期積弊。
根據美國國際碼頭工人聯合會(ILA)1日發布的公告,其罷工訴求包括漲薪、反對使用自動化技術和獲得全部貨櫃使用費三個方面。其中,工會表示堅定反對任何形式替代工人或工作職能的自動化,從而保護其工作崗位。
在紐約市布魯克林區雷德胡克貨櫃碼頭外,罷工工人所舉標牌上不少與反對港口引入自動化技術有關,有標語寫到:「機器不會養家,支持ILA工人。ILA工人高於機器,保護我們的工作和權利。自動化傷害家庭,ILA支持保護工作崗位。」
代表美國東海岸和墨西哥灣港口工人利益的美國國際碼頭工人聯合會副總裁肯·萊利(Ken Riley)表示,該聯合會支持幫助提高工作效率的技術,但將會堅決反對引入會消除就業崗位的技術。
勞資雙方談判中,美國國際碼頭工人聯合會指責阿拉巴馬州一個港口使用新的技術掃描貨櫃進出堆場而無需工人介入,這違反了現有的合同規定。
美國國際碼頭工人聯合會與資方在2018年達成的協議禁止在港口使用完全自動化的設備,並要求在使用新半自動化設備時得到工會的同意。
碼頭工人固然希望僱主能夠提高下一個合同周期的漲薪幅度,但同樣極為在意就業崗位的安全,反對港口自動化的目的就是保護就業崗位。
美國國際碼頭工人聯合會與代表資方的美國海事聯盟(United States Maritime Alliance)3日發布聲明,宣布雙方已經就工資問題達成初步協議,並同意把此前到期的主合同延長至明年1月15日,從而讓雙方回到談判桌就其他未決問題繼續談判。現在看來,雙方後續談判的重點應該是港口自動化問題,可見雙方在這一問題上多麼難以達成一致。
對於資方而言,如果工人工資威脅到自身的盈利和競爭力,勢必會想辦法解決這一問題,引入新技術和設備減少工人數自然是考慮的內容,也是不少其他國家港口採取的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碼頭工人工作時間長,實際工資收入在藍領工人中處於頂端。年收入通常超過20萬美元,每年福利接近10萬美元。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克利福德·溫斯頓(Clifford Winston)1日撰文說,港口工人罷工給美國大選帶來一個「10月驚奇」,這本來是可以避免的。
溫斯頓認為,鑒於這一行業的潛在軍事價值,美國近百年來的監管側重保護海運業和港口,導致創新較少,效率較低,成本較高。特朗普和拜登政府均短暫處理過與這次罷工相關的問題,但相關的努力都不奏效。美國早該解決帶來這一混亂局面的監管機制問題了。
溫斯頓說,美國沒有順應全球化要求擴大港口以接收更大規模的貨輪,也沒有新建港口,導致港口擁堵增加,運輸被延誤,運輸商經營成本和消費者價格增高。美國對船運機構監管的低效與美國港口運營的低效相互疊加。
而代表美國西部港口工人的美西碼頭工人工會(ILWU)在自動化技術方面持較為開放的態度。該工會在2008年與資方達成的合同中允許完全的自動化,但自動化在最近的主合同談判中也成為爭議點。
據報道,歐洲和亞洲的港口已經使用完全自動化的技術,如使用龍門吊(straddle carriers)移動和堆放貨櫃和在貨物到達後可以簽入的系統。
世界銀行發布的排名顯示,在全球405個港口中,紐約和新澤西港排名第92位,洛杉磯港排名375,休斯敦地區主要港口排名312,排名最靠前的費城港位列第83位。
由於這一行業本身的重要性,政府的保護和工會力量的強大在相當程度上阻止了新技術的引入和效率的改進,改革的阻力重重。
溫斯頓表示,美國港口在全球排名較靠後並不令人吃驚。他主張解除對美國海運行業的監管以刺激運輸商之間的競爭,提高效率,降低船運費率和改善服務。同時,通過港口私營化來刺激競爭可以減少累積的成本低效。
北京商報綜合報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31e9236d9913e854dd6171ae3e634a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