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什麼樣的家庭,容易養出精神病孩子?後悔看太晚

2023-07-21     窈窕媽媽

原標題:心理學:什麼樣的家庭,容易養出精神病孩子?後悔看太晚

hi,我是窈窕媽媽,點擊關注我

壹心理主筆團 | 袞袞

人生的重要命題在這裡找到答案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最近公眾號又改版了。為了不失聯,希望大家動動手指星標【窈窕媽媽】公眾號,期待你們能在文章發布的第一時間看到我的文章。星標步驟如下:

育兒群已建好,進群方法在文末。名額有限,進 群要儘快哦~

期待和你們有更親密的聯繫~~

以下是今天的正文。

前段時間後台收到一些孩子的控訴,其中很多控訴指向的是同一類——「詭辯式父母」:

「和詭辯式父母相處好痛苦,做不到不理父母,呆在一起又很折磨。」

「父母覺得我做什麼都是錯的,完全不知道怎麼和他們相處。」

有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這種家庭容易養出精神病的孩子。

該怎樣和這類父母相處?

成為父母后,又如何避免成為這類父母?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來聊聊 「詭辯式父母」

詭辯型父母的三種表現

「詭辯式父母」最大的特點是 「不一致」,主要表現在3個方面:

1.表里不一

最常見的: 說一套,做一套

比如,有些父母嘴上說 「不看重成績」 ,但孩子真的考砸時,ta們會非常生氣,通過甩臉子、冷暴力、禁止孩子玩耍等隱性攻擊方式,表達不滿。

或者表面上說 「 我們家是民主型教育」 ,但在實際選擇中,會不斷否定孩子的真實想法,引導孩子接受自己的要求。

《以家人之名》中的女孩齊明月,就是典型例子:

媽媽帶她去買衣服,嘴上說讓明月自己挑。

然而,當她想選白色時,媽媽立馬說: 「 不愛乾淨還愛穿白色的。」

當她選黑色時,媽媽又說: 「 黑色不適合你。」

最後,明月只好選了媽媽挑的粉色,媽媽又指責她 「一點主見都沒有」。

更可怕的是,如果孩子指出父母的錯誤,父母就會詭辯稱:「 我都尊重你的選擇了,你還有什麼不滿?

這種言行不一致,會讓孩子內心十分撕裂,不知怎麼做才能讓父母滿意。

就像那句話說的: 你剪斷了孩子的翅膀,又要讓孩子飛翔。

2.自相矛盾

ta們對同一件事,常常有完全矛盾的兩種反應。

比如許多父母經常抱怨孩子不做家務,很懶;

但當孩子主動打掃衛生時,父母反而批評說: 「 你這地拖了還不如別拖,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於是,孩子就會覺得,這家務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陷入兩難境地。

一位網友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我好像怎麼做都不能讓媽媽高興:

我在城裡買了房,接她過來住,她會和老家的親戚說我不尊重她,強行把她接到不熟悉的地方住;

於是我把她送回老家,她又說我嫌棄她,把她一個人丟到農村。

她抱怨在家無聊,我就帶她出門旅遊,她又覺得我亂花錢,一路上都不開心;

給她報了社區的廣場舞,她覺得自己不會說普通話,會被別的老太太瞧不起。

我媽媽一個人把我撫養長大,我非常想回報她,讓她安享晚年,但怎麼讓她開心就這麼難呢?」

自相矛盾的父母,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怎麼做都是錯的。

同時又扮演受害者,詭辯稱孩子不懂ta們的心。

3.出爾反爾

經常表現為: 理直氣壯地打破自己的承諾。

比如很多父母喜歡承諾孩子 「 成績好就給你買手機」 。

結果孩子努力達到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卻不願兌現承諾,反而說:

「這次考好,不代表下次能考好。」

「不給你手機是對的,這不考好了嗎?」

當孩子指出父母不守承諾時,ta們就會惱羞成怒:

「我都是為你好,你學習難道是為了我嗎?」

「我是你爸/媽,能害你嗎?」

這種道德綁架,往往讓孩子有苦說不出。

總之,「詭辯式父母」總有一套自己的邏輯,無論做錯什麼總能找到理由反駁,絕不會承認有錯。

長期以往,父母以為自己付出了所有愛,而孩子卻受了一身傷,對家庭關係是兩敗俱傷。

詭辯的本質,是一種隱形的掌控欲

其實這些不一致,在心理學上叫做「雙重束縛」

這是英國心理學家貝特森提出的一個理論:

指一個人同時在交流的不同層面,向另一個人發出互相矛盾的信息,對方又必須做出反應。但不論他作何反應,都會得到拒絕或否認,陷入兩難的境地。

「雙重束縛」最容易出現在雙方地位不平等的溝通環境中。

而孩子和父母,在權力上就處於不平等狀態。

因此,家庭是「雙重束縛」最多發的環境之一。

貝特森也是在觀察一對母子時發現的這種情況:

一位母親去醫院探望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兒子,兒子把手臂放在母親的身上,母親的身體變得僵硬。

於是兒子就撤回了手,母親卻反問他:「你不愛我了嗎?」

兒子不知道怎麼回答。

母親接著勸他:「親愛的,你不要這麼容易不安,不要害怕表達自己的情緒。」

在這個故事中,這位媽媽同時向兒子傳遞了兩種矛盾的信息:

「身體僵硬」表達了她對兒子的拒絕;

但當兒子按照媽媽的意思撤回手時,又感受到了媽媽的憤怒和不滿。

這種矛盾讓兒子進退兩難,仿佛無論怎麼做,他都有錯。

為什麼「詭辯式父母」在教養孩子時,會發出完全矛盾的信號呢?

因為, 「雙重束縛」的本質是一種隱秘的掌控欲。

這類父母會通過「詭辯」讓自己看起來很講道理,但實際上並沒有把孩子當作獨立的個體,希望孩子完全按照父母的想法做事做人。

而這種掌控的目的,是 父母為了確認自己的權威性

在ta們看來,「家長」的身份高於一切。

通過「讓孩子聽話」,可以獲得心理優勢,維持父母的「地位」。

而通常情況下, 這類父母也可能是在其他關係中處於弱勢地位,才會將這種焦慮和恐懼投射到孩子身上,以此獲得權力感和優越感。

這樣的家庭,容易養出精神病

毋庸置疑,這種「雙重束縛」的養育方式,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傷害:

1.自我意識混亂

長期被「雙重束縛」的孩子,最先產生的,就是自我貶低。

因為無論ta們如何反應,得到的都是否定和拒絕。

這會讓ta們對自己的感受產生質疑,認為自己的感受不重要。

這對一個孩子的打擊是巨大的。

也就意味著,ta的自我在童年階段停滯了,只能帶著一個混亂的自我走向成年。

2.習得性無助

同時,否定和拒絕帶來的「挫敗感」還會慢慢累積,發展成一種長期的無助和無望感,認定自己做什麼都會失敗。

於是在面對其他事情時,也乾脆連試都不試就放棄,演變成「習得性無助」。

甚至有些人還會因此無法維持任何一段長期關係,因為ta們會強迫性重複這種模式,遇到問題不去解決,而是自怨自艾,直到破壞每一段關係。

3.可能導致精神病

最嚴重的結果,就是這個孩子在長期、持續的進退兩難困境中,混亂的自我意識不斷被加劇,極有可能陷入精神絕境,導致「精神分裂」。

貝森特在對許多精神病患的觀察中發現: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症狀,會因為「雙重束縛」而加重。

比如上述的那個兒子,在母親探病前他很平靜,母親走後卻突然發狂,亂砸東西,甚至傷了人。

就是因為,母親的行為又讓他體驗到了「混亂感」和「無助感」,而他不知道怎麼去做,於是只能通過憤怒、分裂這種充滿破壞性的方式應對。

不過也有研究指出,雙重束縛與精神病之間的直接因果關係,尚無明確的證據支持。因為精神病是多種因素的綜合結果,例如基因遺傳、生物化學、環境壓力等諸多因素。

但「雙重束縛」的互動模式,確實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深遠影響,甚至有些人會採用極端的方式去反抗父母,例如自毀前程、有自傷行為等。

遇到詭辯式父母怎麼辦?

「詭辯式父母」之所以會帶來這麼大的傷害,重要原因是孩子在經濟和情感上都對父母有所依賴,很難做到完全切割。

這種情況下,我們能怎麼做呢?

1.覺察問題

最重要的第一步,是從「認知層面」給自己鬆綁。

前面說過,陷入「雙重束縛」的一個前提,是雙方地位不平等。

孩子之所以會深陷其中,正是因為對父母的愛抱有期待,才會因為無法滿足父母的要求感到痛苦。

因此,你首先要做的就是認識到:

你會陷進去並不是你的問題,而是因為你在這段關係中,本身就處於弱勢地位。

你只是太渴望被愛、被認可、被支持……

2.主動溝通

需要強調的是,有些父母確實不是有意傷害孩子的,他們進行「雙重束縛」往往是無意識的。

因此,覺察後的你,一定要嘗試和父母主動溝通。

坦誠地向他們表達你真實的感受,注意不要帶有指責和抱怨,積極地和父母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式。

接著,就需要你們共同努力,探索出最合適你們的家庭互動模式。

3.裝聾作啞

除此之外,嚴重的「病理性詭辯」的父母很難聽進去孩子的話,只會認為孩子在反抗自己。

所以,當主動溝通無效時,記得除了拒絕和接受外,你還有第三個選項——

忽略

這並不是要你無視父母的所有話,而是當你陷入「不可能解決」的困境中,感到極度無助、痛苦時,記得提醒自己:

我並不需要對這些問題做出反饋。

面對父母過於激動的情緒反應時,儘量不立刻去討好,而是保持鎮靜,在你的能力範圍內做出反抗。

當無法反抗時: 躺平、糊弄、敷衍、不給任何回應......

用這些不過分的、消極的應對方式,後退一步,給自我留個喘息的空間。

4.劃定心理邊界

最後,要記住, 人是會成長的。

關係中的強弱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當你成為一個成年人時,這些束縛對你的影響就會變小很多。

你要做的,就是 把童年的威脅留在童年,等你足夠獨立強大時,你的自我會幫助你劃定出一個安全的心理邊界。

它會讓你意識到,哪些方面是你可以向父母妥協的,哪些方面是你絕不能讓步的。

你也會有足夠的力量去捍衛自己的心理邊界,以成年人的姿態為自己負責。

詭辯式父母,如何更好育兒?

在翻看讀者的留言時,我也被一些話語觸動到:

「感覺自己有詭辯式父母的苗頭,要怎麼辦呀?」

「我平時就很喜歡詭辯,真擔心將來影響孩子,怎麼避免呢?」

在我看來,當你意識到這個問題時,改變的第一步就發生了。

接下來,你可以試著這麼做:

1.轉變思維模式

很多父母不願向孩子認錯的原因是:認為父母應該是一個「全能的神」一般的存在。

犯錯,意味著「沒面子」。

因而擔心向孩子低頭,會導致孩子不聽話。

但其實, 孩子需要的並不是全知全能的父母,而是能夠以身作則、給自己充分的愛與支持的家人。

只有轉變這種思維,父母才能真正把孩子當作平等的個體去看待。

2.區分自己的想法和孩子的想法

當你和孩子在某些選擇上出現矛盾時,不要急於否認,或是擺出大人的姿態教育孩子。

而是先主動停下來,自我反思:

我的言行是否一致?

這究竟是我的想法,還是孩子的想法?

我到底有沒有強迫孩子?

相比孩子,父母更應該有理性處理情緒和衝突的能力,這才是作為成年人應有的榜樣。

3.練習正向表達

當孩子表現出不尊重、不滿意你的情緒時,即使ta是錯的,也不要立刻否定和貶低ta的想法。

你可以主動溝通,幫助ta們找到原因,引導ta們找到正確的方向。

有可能的情況下,可以先按照孩子的想法來,哪怕承擔一些小小的代價,也能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當然,如果你做錯了,也要勇敢主動地向孩子承認錯誤。

父母對孩子的意義非常重要。

剛出生的嬰兒,就會無意識地去討好自己的照顧者。

對孩子來講,最困難的事情就是「拒絕」父母的愛。

只要有一絲被愛的希望,孩子們都會努力去做。

哪怕因此被束縛,陷入無盡的痛苦中。

每個人都是從孩子走過來的,應該很明白這種感受。

所以成為父母之後,絕不應該利用孩子會無條件愛父母的心理去控制他們;

不應該把「父母」的身份作為獲取權威和優越感的手段;

不應該通過孩子去獲得自己想要的心理優勢、權力感、社會地位等等。

成年人,要做自己幸福的「第一責任人」。

希望我們都能做好父母,做好孩子。

在每一個不同的身份轉變中,承擔責任,收穫幸福。

最後:

今天的團購是給孩子們挑的背心!

最近天實在是太熱了,兒子在家基本只穿背心和短褲,強烈推薦我最近買的這款!A類純棉面料,透氣親膚,質量無敵,還有檢測報告!

娃白天當家居服或者晚上當睡衣穿都很贊。有工字款和弔帶款,圖案也非常豐富!

小朋友穿衣服特別費,而且夏天更容易髒,水果汁、菜汁、泥點子動不動就搞到衣服上,買太貴的實在心疼。

這款價格完全不用擔心,3件只要39.9,可以讓娃隨便造

需要的姐妹可以移步二條或者直接點擊下方小程序購買!

兒童夏季背心純棉A類

日常價59元/件

活動價39.9元/3件

在我們店鋪購買的東西有問題直接私信我,保證儘快處理~~售後問題大家完全不用擔心哈,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信任。

另外大家催了很久的育兒群已建好,除了每天針對不同年齡兒童發育特點 分享育兒知識,還會有分享自用好物以及給大家談到的品牌福利、定期抽獎等活動,保證每天都有收穫~

這是我們日常分享的內容,非常乾貨哦~

添加我的微信好友後,說明來意小助理會拉你進群。

有其他育兒方面的問題也可以私信給我,期待跟你有更親密的聯繫~

End

參考文獻(滑動查看)

[1]Bateson, G. , Jackson, D. D. , Haley, J. , & Weakland, J. (1956). Toward a theory of schizophrenia. Systems Research and Behavioral Science, 1(4), 251-264.

[2]姚玉紅,趙旭東.「雙重束縛」理論在心理治療案例中的應用[J].上海精神醫學,2011,23(02):117-119.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壹心理(ID:yixinligongkaike)有心事看壹心理。2600萬年輕人的心理進化部落,人生的重要命題在這裡找到答案。

圖源:圖蟲創意

了解更多育兒乾貨

窈窕媽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fb1b165bf8173a0d8caae1d26793a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