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人人稱讚的完美爸爸,兒子自殺了:別再做完美父母

2022-06-24     窈窕媽媽

原標題:那個人人稱讚的完美爸爸,兒子自殺了:別再做完美父母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前兩天在知乎上看到一位家長的提問:「怎樣才能成為完美型父母?」

點贊最高的回答是:

「做父母的就應該全身心的為孩子付出,把精力都投入到教育下一代上,這才是為孩子的將來負責。」

不難看出,這是很多家長的心聲。

我能理解,但,並不認同。甚至我想說,千萬別做這樣的完美型父母。

孩子因父母「過度關注」、「過度付出」而釀成的悲劇,真的不在少數。

就拿去年發生的一件事來說。

2021年3月5日,就讀於美國常春藤名校的中國留學生張一得,自殺去世了。

全國震驚。為什麼呢,因為他的爸爸就是全國有名的滿分父親——

「為了幫孩子學好英語,徒手雕刻了25萬個英文單詞。」
「每天都堅持拍照,記錄兒子的生活,17年拍了20多萬張。」
「特別注重張一得的飲食,做飯幾乎不重樣。」
「收藏孩子的每一樣東西,哪怕只是一張小小的考卷,還為此建立了一個成長軌跡博物館......」

很多人不理解,學業成功,家庭和睦,還有什麼想不開的?

有人從父子相處的細節中,發現一些端倪,認為張一得其實是為了逃離父親這種「沉重的愛」,才走向了死亡的極端。

事情真相如何,我們當然無從考證,全部歸咎於一得父親更是有失偏頗。

但我們還是能從很多網友的感同身受中了解到,對孩子來說,父母過於沉重的愛就像枷鎖,會擠壓孩子的呼吸空間。

「家裡明明條件不錯,可每次吃麥當勞,媽媽只買一個漢堡給我,說家裡的錢只夠你一個人吃,媽媽看著你吃,我每次都是邊吃邊哭。」

「媽媽原來是個白領,因為我放棄了工作,但她總是把這件事掛在嘴邊,我真覺得自己是個拖油瓶,不該活在這個世界上。」

從這些孩子的心聲中,其實可以感受到:

父母的過度付出,有時會成為孩子難以排遣的壓力,甚至造成傷害。

其一,會讓孩子產生深深的虧欠感。

看到一個真實的人物故事。

短視頻博主安揪,擁有一位人人稱讚的完美海淀媽媽康妮。

「我媽一直都帶著我學習,親自帶著我做每一道題,給我買各種各樣的材料,送我去各種各樣的補習班。」
「媽媽從一個坐班的工作變成了做生意,並不是因為她喜歡做生意,但是這能讓家裡過上更好的生活。」
「她陪我考SAT,這事當時在圈子裡還挺火的。四十幾的人了,考了2000分。」
「小時候,我不能一個人出去,不能騎自行車,我家到學校就三公里,都是車接車送。」

安揪說,媽媽對自己的愛是無條件的。

「她把我視作唯一,瘋狂地對我付出一切,從來沒有考慮我需不需要。」

為了回報媽媽的付出,安揪也一直強迫自己勤奮學習,努力成為媽媽心中的「理想小孩」。

另一方面,她又想通過反抗,獲得一些獨立和自由。

比如,在出國前一天,安揪無數次想要剪壞媽媽的護照,她很牴觸媽媽跟著陪讀。

不過,她沒有這麼做。面對「為自己付出一切」的媽媽,她不忍心。

但不破不立。安揪想要結束現狀,就必須學會「狠心」。

大學開學後不久,她第一次拒絕了媽媽一起吃飯的要求。

安揪終於邁出了這一步。

可是,當她看到媽媽心碎的表情時,她並沒有覺得贏了,高興了,自由了。

反而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認為自己是一個壞女兒,沒有幫助媽媽化解難過的情緒。

父母為孩子付出所有,希望孩子能夠按照自己的意志發展,而孩子卻在需要獨立的年紀渴望一點自由。

孩子一方面不想辜負父母,另一方面也不想辜負自己。

可選擇後者,就意味著讓父母失望、難受。這時,虧欠感就產生了。

就像安揪所說的:「她非常絕望的那個表情,我都覺得自己應該很愧疚。」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有這麼一個觀點:

人最討厭的一種感覺,就是虧欠感。因為我欠你的,所以我是個壞人。

當孩子無法達成父母的心愿時,內心就會產生強烈的虧欠感、愧疚感。

孩子為了逃避「壞人」標籤,只能選擇遠離「好人」,也就是父母。

這就是為什麼「父母對孩子越好,孩子反而越討厭父母」的深層原因。

其二,可能會讓孩子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

安揪的成長路線,幾乎是被媽媽康妮一手安排的。

「我媽讓我考人大附中我就考人大附中,我媽讓我上康奈爾那我上康奈爾了。」

她說,連酒店專業都是媽媽選的,原因是媽媽覺得做酒店經理可以活得很舒適。

可當安揪被人問起自己的專業方向時,她卻羞於說出,覺得無地自容。

因為這不是她自主選擇的,而是媽媽拍板決定的。

安揪究竟想要什麼呢?連她自己也不清楚。

「我認識很多同齡人,他們高中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那時候的我基本沒有什麼自主思考的能力。」

「雖然我脫離開了我媽的管理,但是我自己其實沒有別的模式去生活,只會這種管理和被管理的模式。」

安揪一直活在「媽媽安排一切的思維慣性」里。

父母為孩子包辦所有,確實為孩子的成長提供了便利條件。

可是,這對於孩子來說,卻是以犧牲自我意志為代價的。

如果父母總是替孩子做決定,那麼孩子的對於「思考」這件事,就會產生惰性。

一來,在父母的管控之下,孩子幾乎沒有時間空間去探求自己的內心想法。

二來,孩子做決定的經驗太少,壓根兒不相信自己有做選擇的能力,所以乾脆聽父母指揮了。

孩子一旦習慣了這樣的惰性思維模式,就很容易變成一台「機器」:

——別人讓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不用去想為什麼,也不用想自己需要什麼。

讓他人來定義自己的價值,不再主動思考自身存在的意義。

久而久之,就會忽略自己的真實訴求,甚至忘記「我想成為怎樣的人」。

因為愛孩子,所以總想把好的都給他。

身為母親,我對這一點感同身受。

不過,孩子在這種「過度付出的關係」中存在困境,也是赤裸裸的現實。

為什麼父母會執著追求這種「完美付出者」的形象呢?

心理學有一個觀點是,人的外在慾望往往來自於內心深處的匱乏。

怎麼理解呢?

比如,有的父母內心缺乏「被關愛」的感覺。

前兩天聽一個朋友抱怨說,兒子一點也不體諒自己。

原因是,她每天花7個小時在孩子吃飯這件事上。研究菜譜,烹飪菜肴,還給孩子夾菜喂飯,兒子竟然說他受不了了。

我反問她:換位思考一下,要是你都初中了,爸媽還要喂你吃飯,你是什麼感受呢?

她回答:我當然會很開心,小時候父母很忙,我幾乎沒有吃過他們做的飯,兒子竟然身在福中不知福。

聽到她的話,我就明白了:

一方面她愛著孩子,所以想竭盡所能的為他付出。

另一方面,她也是在用這樣的方式,彌補小時候的自己。

有的父母表面看起來控制欲很強,總是無意間侵犯孩子的邊界,實際上他們的內心住著一個希望被關愛,被看見的孩子。

這個孩子可能被父母忽略過,傷害過。

這種過度付出,也是父母表達自我關愛的一種方式:

——對我的孩子好,就相當於對自己好。

再比如,有的父母缺乏獨立意識。

他們喜歡干涉孩子的任何決定,為孩子解決一切煩惱,其實是希望孩子可以依賴自己。

這種被需要的感覺,本質上也是父母對孩子的一種精神索取和依賴。

在一檔相親節目上,朱雨辰的媽媽因為一句話出圈了:

「我一個人能頂兩個菲傭。」「我用整個生命奉獻給自己的兒子。」

可朱雨辰對媽媽的態度,卻是又愛又怕:

「她太無微不至了,讓我覺得我已經不太敢反抗她了。」

除了生活上的悉心照料外,媽媽也絕對稱得上是朱雨辰生命里的「女主人」:

干涉兒子的工作,朱雨辰能接什麼樣的戲份,她有絕對的話語權。

決定兒子的感情,只有她順眼喜歡,才能繼續交往......

這對於已經40歲的朱雨辰來說,太痛苦了。

他也試著反抗過,可是一拉開距離,媽媽就整天以淚洗面,茶飯不思。

所以,他不敢了。

不是孩子不想要獨立,而是父母的內心不夠獨立。

他們需要依賴孩子,來填補自己生活里的空虛感,證明自己是有價值的。

正如我們前面所提到的一樣。

有的父母在孩童時代,因為一些原因,沒有發展出自主的意識,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所以,他們把「為孩子付出」,當成自己的人生信條。

可一旦孩子獨立,便會失去這樣的精神支撐,隨之而來的就是迷茫、焦慮、不知所措以及無意義感。

他們並沒有意識到,自己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自己的存在本身就是有價值的。

之前看到過這麼一句話:

自我是一個陷阱,任何人休想通過愛來填補它。

也就是說,一個人內心的缺失,很難通過與另一個人的相互捆綁,而得到修補、完整。

家長要明確這樣的認知: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終將指向分離,成為彼此親密又獨立的個體。

其次,還要把這樣的認知落實到生活中。

具體怎麼做呢?

首先,學會「課題分離」。這是心理學家阿德勒提出的一個概念。

簡單來說,就是把關係「責任化」,該是誰的問題,誰的責任,就由誰來負責。

分清楚父母需要解決的課題是什麼,孩子需要解決的課題是什麼,彼此間保留界限,不去強求對方。

脫口秀演員傅首爾的做法,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本。

她曾在某個綜藝節目上「吐槽」孩子:

「兒子過生日發朋友圈感謝了所有人,唯獨沒感謝我和老公。」

而且,這還是朋友告訴她的,因為兒子的朋友圈設置了分組,屏蔽了他們。

一開始,傅首爾也覺得很生氣,很難接受。

父母為他付出這麼多,難道不值得感謝一下嗎?

但沒過多久,她就想通了:

「兒子屏蔽我,和我是不是一個好媽媽沒有關係。」

這種思考方式,就是利用了「課題分離」的思維。

對於兒子來說,開始向父母隱藏一些秘密心事,是他走向獨立的一個重要標誌,是他成長的重要課題。

對於傅首爾來說,適當放手,讓孩子擁有選擇權,奔向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是身為父母的課題。

兩者相輔相成,而非矛盾對立。

孩子這麼做,是因為他長大了,而不是他對父母有意見;

父母有失望、不解、憤怒,是因為沒有在孩子身上得到想要的,這也無需自我否定。

這是許多父母需要修煉的能力。

孩子有孩子的關要過,父母也有父母的路要走,我們都需要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把期待完全放在另一個人身上,得到的往往是消耗,而非自我的圓滿。

其次,要學會做60分的父母。

意思就是,當孩子遇到困難時,父母可以給予60分的引導與支持,但剩下的40分,需要有所保留。

就像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的爸爸一樣。

克里斯一邊承擔起做父親的責任,努力扛起重擔,照顧好兒子的生活。

另一邊,他也會生氣,會向孩子袒露許多無力的時刻。

孩子並沒有因此而看低爸爸,反而覺得:

「爸爸是愛我的,他會儘可能的保護我,但爸爸不是萬能的,我要成長起來,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60分父母雖然會暴露父母的脆弱和局限,卻可以讓孩子在有愛的氛圍里中,獲得相對獨立的成長機會。

所以,對於孩子來說,完美父母絕不是過度付出型的父母。

而是敢於承認、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敢於讓孩子活出真實自我的父母。

最後送給你們某本書中的一句話:

如果真的愛孩子,就給他們一些獨立空間吧,讓他們自由選擇,不要試圖從精神上殺死他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25fb96b6acc4c6ccb02f3398540e3a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