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留住老城區的人情味?看這些城市空間微更新案例是怎麼做的!

2020-08-29     睿途旅創

原標題:如何留住老城區的人情味?看這些城市空間微更新案例是怎麼做的!

在快速發展的城市浪潮中,作為城市陳舊板塊的胡同和弄堂們,延續著歷史文化的同時,也保留著最鮮活的城市生活。在牆根兒下、樹下交談、下棋、打牌,靠著門口讀書、納涼,推著改造的簡易推車售賣蔬菜、水果等,居民在街巷空間中解決所有的公共活動。

這些日常公共空間無處不在,同一位置可以容納不同生活行為,將街道中的人與城市聯繫在一起。在老城更新發展過程中,這些公共空間的更新設計,最先要保留和貼合街巷中的日常生活,這種日常性延續著歷史、延續著人情,構成了真實進行著的「人的街道」。

「胡玩」社區兒童中心

「胡玩」兒童活動中心是2018年北京國際設計周白塔寺社區的一個設計項目。這個活動中心位於白塔寺宮門口西岔11-13號,在設計周期間開放,並舉辦了多場住戶參與的社區活動。

「胡玩」由兩間相鄰的閒置門面房組成。這兩間房在胡同街角,東西通透,採光較好。第一間房是社區客廳和閱讀等候空間;第二間房是兒童專用,布置成一個海洋球池。球池房間裡堆滿了海藍色的波波球,還有木製的動物座椅玩具。

球池房間臨街的窗洞做了一個凸出的白房子,這個白房子架在窗台上,內部有一個滑梯伸到海洋球池裡。

社區客廳和閱讀等候空間,以溫暖的粉白色系做底色,房間內到處都是孩子們喜歡的兒童桌椅,還有搖搖椅,整體顯得十分明亮可愛。

胡同兒童活動中心採用低成本的快速建造方式來完成改造。設計師通過牆面塗料的顏色區分了兩個空間,並採用裝配式的方法現場搭建了窗台上的滑梯白房子。

在設計周期間,「胡玩」每天向胡同居民和外來訪客開放,同時組織了四場繪本閱讀和捐贈活動。參觀設計周的來訪者帶來了他們的孩子和自家的多餘繪本和玩具。這些繪本圖書捐贈給胡同社區,而胡同的小朋友也和參觀設計周的小朋友一起,閱讀圖書,拼裝玩具,在海洋球池裡玩耍。

大部分城市人口居住在封閉小區中,孩子們在社區花園玩耍,在購物中心的布景化兒童活動中心裡娛樂。而胡同也需要兒童的活動空間,胡玩這個空間的出現,快速而便捷的滿足了胡同居民的需求,增強了設計周活動和本地社區的聯繫。

北京二合院

白塔寺東夾道72號院並不是個標準的合院,這個約一百平米的院落,只有一房一院,大小相近。原來的北房是用不規範的材貲搭建而成,破舊不堪,與歷史價值和地段價值極不相稱。即使用規制的方法將老屋翻建,走進院子的第一眼感覺依然是院落空間的單薄乏味,院和房形影相弔。

而今,第一眼看到改造後的效果卻是空間的豐滿,不僅僅和房和院內外一體了,上下空間也一體了。這個類型學的「轉基因」在於「房」和「院」不再是實與虛的對立關係,而是被一個環形的幾何構架整合為互聯的一體,使整個場地變為了動態的一體:房也是院,院也是房,是為「二合」。

用圓環的形式來實現房與院的「二合」的靈感來自於傳統四合院。四合院第一個令人點贊的看點是從踏入大門就能感覺到的空間禮儀感。這個院子原來是開門見山,來訪者一入院就可以直接步入正房,沒有任何空間上的含蓄。

為了最大限度延長登堂入室的禮儀性,環形的玻璃廊把來人從西南的大門帶到最東側的牆端,並引入到屏風後面看不見的空間,再從屋裡的東北角出現。這樣的線路使本來一目了然的空間變得神秘和微妙。

為了突出圓環的純粹性,其結構並不是用沿著曲線輪廓線的柱子支撐的,而是藉助環的圖形所形成的水平面的拱,從沿著院牆的梁出挑而成。

院子更新的本質還是使之更適應當下的使用。目前這個院子的功能定位是招商接待中心,明間和西次間作為多功能的公共空間,東次間則是服務用房。圓環所產生的閣樓空間可以作為辦公室,也可以作為就寢區。這種功能的靈活性使「二合」院完全可以成為一種可複製的院落類型,而具有普遍性。

東四胡同博物館

東四博物館(原東四77號院)所在的東四三條至八條是北京舊城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全國首批「歷史文化街區」。

設計團隊致力將原東四77號院建設成為東四社區精神文化面貌的展示窗口,策劃並重新定位院落的功能和形式,將原有空間升級改造成為東四博物館。改造後的東四博物館將作為文化實踐與體驗的空間,市民定期可以到此觀摩展覽,並參加展覽配套的文化實踐和體驗活動。

博物館藉助建築、空間、公共藝術和多媒體的方式進行展示,充分演繹東四地區環境治理前後的「前世今生」。尤其是多媒體設計部分作為整體展陳的亮點,縱觀東四700多年的歷史,提煉歷史文化的精髓,勾勒東四未來的發展藍圖。

同時,空間將承載著文化普及教育的功能,未來將向北京市的各年級學校開放,拓展為東四區域城市發展主題的文化教育中心。

白塔寺胡同美術館

項目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白塔寺文化保護區內,臨近魯迅博物館。在這個地區,大多數的水泥住宅建於1980年代,當時的當地人想要撕開四合院的包圍從而擁有更大的生活空間並享受現代生活。水泥塊體住宅因此在胡同體系中成為了一個比四合院更寬大的普遍住宅類型。原建築功能以居住為主,改造後變為包括藝術家起居、工作室、公共展廳等場所的藝術空間。

在保留原建築主要結構的基礎上,設計師將其劃分為南側藝術家生活區和北側公共展區兩個部分,並根據場地肌理和環境,植入兩個室外院落,承載自然光影。在室內空間中,留出部分邊角縫隙,使光線滲入,並在地面做綠化與之呼應,成為豎向拉伸的自然角落。

通過傳統庭院設計,天空與周邊的樹木成為了庭院的頂棚,讓建築本身融入了周邊環境。庭院與天窗明確被弧面設計分割,從而給與內部空間一種持續的流通感。這同時也反映了在白塔寺胡同街區行走的感受:白塔本身會被胡同的方向和形態所遮擋但同時又具有持續性視覺效果。

白雲庭院

白雲庭院位於上海北外灘街道,是虹口區長陽路138弄里的一個被居民樓圍合的微型公共綠地,於2019年國慶節落成。

社區庭院面積380平方,由一個大的公共綠地和三個小的私家綠地組成。功能上除了需要通行的道路和庭院的綠植,還需要設計規整居民需要的的晾衣架、圍欄和花架。

這個社區原是二戰期間上海最大的猶太難民收容所,現在成為舟山居委所屬的自治居民區。儘管居民很努力地維持著住區的體面,但100年的社區畢竟如人老去,一切都顯得有些破敗和凋敝。政府希望通過城市微更新的方式先改造公共空間,從而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品質,使老區煥發新生。

設計師在實踐中嘗試用抽象表達之外的符號形成可閱讀的設計。雲院就是一個可以使用更可以閱讀的庭院。

所謂可用,就是庭院不能淪為大型盆景,而是通過設計亭子,曲徑,看上去不相干的晾衣架,圍欄以及容易打理且有一定觀賞性的植物等變成景觀的一部分。使其能夠聚集人聊天休息,小孩可以玩耍,以鄰里之間的歡聲笑語代替消極抱怨。

所謂可閱讀是以可理解的故事性把可用的空間組織起來便於使用者的理解和詮釋。設計師使用了白雲和山兩個符號形式展現。白雲象徵著飄渺不定但美好的事物,用於休憩亭的屋蓋輪廓線。山的符號使其統一了圍欄,晾衣架和置物架的形式。一組連綿不斷但厚度和透明度不同的裝置既滿足了功能又實際上變成了一個層層疊疊屏障的隱喻,形成一個可以理解的寓言。

雲院強化了一種獨特記憶,即作為居民的自豪感和優越感,使得居民能夠通過符號確認長陽路138弄是一種讓人們記住自己的存在。

愚園路牆館

愚園路是上海市中心最具歷史文脈的老街之一。愚園路牆館是一座為愚園路的路人設計的美術館。

牆館總長5.2米,緊貼牆面,占地不到1平米。在牆館的人眼視高處設置了一條長4.2米的玻璃槽,玻璃槽內部是一個放置展品的光腔。路人通過發光的細條形窗向內窺視,以完成對館內藝術品的欣賞。與此同時,路人也可以通過掃描牆館邊的二維碼,將自己的藝術創作向運營方UNITU進行投稿。每個月,UNITU都會篩選一位路人藝術家的作品展示在牆館內。因此,它是一座從展出到觀展完全屬於路人的社區美術館。

牆館的首個展覽是自由攝影師蓆子用鏡頭記錄上海老街坊的「鋪」。它本是2017年城事設計節的環節之一,但因為受到周邊社區的喜愛,而被保留下來。

在它存續的一年內,先後舉辦了多個展覽,內容涉及建築、繪畫、攝影等,併入圍了18年WA中國建築獎的城市貢獻獎。在未來,牆館將出現在某個城市的某條街道上,繼續「介入」路人的日常。

胡同、弄堂、巷子等這些城市微空間的意義在於集腋成裘,通過一個個微案例一點點去影響更大範圍空間,從而激活社區乃至城市的活力。微空間復興不是去創造一個好看的場景,而是力圖營建一個場所,營造一種生活的藝術,在解決實際存在的問題上能創造空間敘事性,使得這個微空間成為一個小區域的活力點而為人所用所愛。

文章素材來源Roca Gallery樂家藝術廊及網絡,由睿途旅創整理編輯,轉載請註明出處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上海睿途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註冊商標:睿途旅創)是專注於旅遊創意研發與實踐的專業機構。公司總部設立於上海,在丹麥哥本哈根、新加坡、北京、成都設有分支機構。公司由旅遊產品創新研發中心、策劃與規劃設計中心、創意孵化中心三大板塊組成,主營小鎮/鄉村/景區等各類策劃、規劃與創意設計、旅遊創新產品研發與IP輸出。

睿途理念: 小創意改變大旅遊

睿途使命: 以優質創意內容革新中國旅遊

睿途精神:Innovation consciousness(創新意識) Innovation thinking(創新思維)Innovation ability(創新能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suNPnQBURTf-Dn52-k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