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小時候都有這個特徵,希望你家沒有

2023-05-05     窈窕媽媽

原標題:心理學: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小時候都有這個特徵,希望你家沒有

媽媽們應該都經歷過這樣的場景。

你抱孩子的時候,別人湊過來也想抱,孩子哇哇大哭只讓媽媽抱。

有人說「這個孩子太粘人了」。

其實,這就是「依戀」。

心理學把幼兒與父母建立的情感聯結叫「依戀關係」。

研究表明,這種關係的好壞直接影響情緒形成、社交能力、學習成績……甚至一生。

為什麼它這麼重要?

可以說,弄明白它,育兒就成功了大半。

「依戀理論」最早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的英國。後來,由Mary·Ainsworth在「陌生情境實驗」中進一步證實。根據實驗中「嬰兒跟母親分離時的反應」將依戀模式分為三種:

安全型依戀

幼兒能夠體驗到親密感、身體和情緒的安全性,與母親建立起更加積極主動的關係。

焦慮—迴避型依戀

對母親有所迴避,沒有與母親建立起依戀關係,所以也被稱為「無依戀兒童」。與母親分離時焦慮較少,當陌生人出現能很快能夠適應,並嘗試和陌生人交往。

焦慮—反抗型依戀

與母親分離時反抗、哭泣,對新環境適應能力差。

你家孩子屬於哪種依戀模式呢?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幼兒園新生入學,孩子們面對分離的表現迥然不同。

有的孩子沒有哭鬧,完全被幼兒園的新鮮感吸引,很快跟小朋友玩起來。這種屬於「安全型依戀」。

有的孩子跟父母分開無動於衷,對周圍的一切都很警惕,這種就是「迴避型依戀」。

還有一部分,哭得上氣不接下氣,只想著回家找爸媽,這種就是「反抗型依戀」。

上面這三種,第一種稱為「安全型依戀」,後面兩種統稱「不安全型依戀」

研究表明,前者比後者有更穩定的情緒,性格更開朗,人格會更完善,在社交和學習能力上更突出。

因此不少人認為:「安全型依戀」的孩子更有出息

依戀關係有多重要?

1 影響社交能力

對孩子來說,社交能力非常重要。

如果能擅長和小朋友相處,不僅有利於性格穩定,進入小學、中學還能更好地適應新環境。這類孩子社交能力強,更容易獲得穩定的人際關係,長大後也更具備領導潛力。

相信大部分家長都希望孩子具備這種特質。

研究表明,在健康的親子關係中長大,幼兒更容易形成「安全型依戀」,能夠更好適應環境的變化,社交能力也更強;

反之,則容易形成「不安全型依戀」。

這不難理解:

當父母給孩子充足的關愛,孩子認為自己是值得被愛的,也會更自信。

這樣的孩子遇到困難時會主動尋求幫助,也懂得回應別人的需求,在團體中往往比較受歡迎。

相反,如果孩子經常被父母忽略、否認,沒有獲得足夠的認可和愛,很容易缺乏安全感。感受到更多的是惶恐、不安,不信任,遇到社交難題,更容易陷入精神內耗。

2 影響親子關係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

有學者發現,幼年的依戀關係模式基本延續至其青年和成年早期。

這也意味著,幼年時如果沒有和父母建立起依戀關係,那麼以後很難再跟父母親近。孩子長大後,即使父母有意識地增加聯繫和互動,情感還是會很疏遠。

網上有個話題#為什麼你不願意和父母聯繫#

不少網友表示,小時候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過關愛,長大後不聯繫也覺得無所謂。

不是他們冷漠,而是想表達愛也不知如何去做。

說到底,還是幼年沒有和父母建立起依戀關係。

3 影響學校生活

我們上學時,班上總有那麼幾個「壞孩子」,不愛學習,搗亂……讓人頭疼。

曾經我很納悶,他們生活在什麼樣的家庭?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性格?

後來,這些疑問有了答案。

科學家證實,有安全依戀的幼兒,能夠更好的適應學校生活,與老師建立良好關係,提升學習的積極性。

有學者對高中生進行過調查,結果發現,跟父母關係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習成績:

缺乏安全依戀的孩子,在初高中階段,大部分人沉迷遊戲,學習成績下滑或輟學,他們通常用沉默或叛逆對抗父母,親子關係比較緊張。這時候家長再想親近了解孩子,卻發現很難走進他們內心。

所以,在幼年時就建立起「安全型依戀」很關鍵。

晚了,就很難彌補。

最近我讀了一些神經科學的資料,發現做好下面幾點很重要。

如何形成安全型依戀?

1 母親要讓自己開心

經常看我文章的朋友都知道,我經常提醒媽媽們:讓自己快樂!

畢竟,當你心力憔悴、情緒接近崩潰,哪裡還有耐心去應付孩子的情感需求?

所以想要給孩子好的依戀關係,咱要先學會讓自己開心。

你不是超人,做不好也沒關係,不要焦慮,遇到困難主動尋求家人朋友的安慰和支持;

學會把注意力從家庭中轉移,通過聚會、散步、看書等方式從孩子身上分散出去,只有我們身心愉悅,才能好好愛孩子,形成好的依戀關係。

2 積極回應孩子需求

腦科學研究顯示:缺乏溫暖關愛和積極回應的教養方式,會對孩子的腦發育帶來不可逆的消極改變。

因此,在兒童發展的早期,尤其是在依戀關係建立的敏感期,父母積極回應很有必要。

有媽媽在後台問我:孩子一歲,有時候想玩什麼東西不滿足就狂哭或者尖叫。大人想給他十足的安全感,但也不想放任他沒有規矩,應該怎麼做呢?

我告訴她,寶寶這個時候表達能力還沒有跟上,所以只能通過哭,尖叫表達不滿。可以先滿足他的需求,抱抱他,然後引導他正確的表達方法,孩子慢慢就學會了。

有種說法是,孩子哭了不能隨便抱,不哭才抱。簡而言之,不能慣著。

其實,這並不科學。

寶寶煩躁不安或大哭都有原因,餓了、睏了、沒安全感……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原因並解決,溫柔安撫情緒……

這些行為都會讓他感受到「父母愛我」,從而對父母產生安全感和信任感,形成好的依戀關係。

倘若因為工作原因無法陪伴,可以經常給孩子打電話或視頻聊天,互動,讓他感受到你充足的愛,同樣能建立依戀關係。

3 互動增進親子關係

已有研究發現,經常和孩子進行遊戲互動,閱讀高質量的繪本,可以增強親子情感,提高依戀關係質量。

這裡的遊戲指的並不是電子遊戲,而是能讓父母孩子動手共同參與的遊戲,比如,趣味繪畫、樂高、投籃等等。

另外,親子閱讀儘量選用紙質繪本,因為電子螢幕會刺激寶寶影響注意力的發展。閱讀時,也要注意多和孩子互動,回答孩子天馬行空的問題。

4 父親積極參與育兒

提到依戀關係,很多人只重視媽媽的作用,其實,爸爸同樣很重要。

事實是,爸爸參與育兒程度越高,依戀關係質量就越高。

爸爸要轉變「教育是母親的事」的錯誤觀念,積極陪伴孩子。即使忙於工作,也可以利用睡前時間、周末和節假日多陪陪孩子。

還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帶孩子多體驗戶外活動,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勇敢、敢於冒險的品質。

也請媽媽們耐心點,給他們鼓勵和鍛鍊的機會,相信他們也會做得很好。

雖說,有安全依戀的孩子往往會更有出息。

但,這並不是絕對的。

成長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我們要做的是放下焦慮,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重視孩子的感受,培養積極的聯結關係,給予他無條件的愛。

其它的,交給時間就好。

參考資料:

[1]劉凌,吳蕾.留守經歷對親子關係的歷時性影響研究——以湘贛兩省為例[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23,42(01)

[2]李艷瑋,馮子予,周璇,袁宗金,周加仙.父母缺位對兒童早期依戀的消極影響:基於教育神經科學的證據[J].學前教育研究,2023(01)

[3]姬芳芳.父母依戀、婚姻質量與幼兒依戀的關係研究[D].山東師範大學,2017.

[4]《兒童心理學》:0~8歲的兒童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f9faee97db22983d92b59932d4dc00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