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縮型城市」首次出現在國家文件中,是在2019年4月FGW發布的《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下文中稱《任務》)一文之中。
這裡的「收縮」不是字面意思理解的「城市面積減少」,而是多指「城市經濟連續下行和城市人口連續減少的城市」。
為什麼會出現「收縮型城市」?
比起哪座城市成為了「收縮型城市」?大家更為關注的點在於為什麼會出現「收縮型城市」?在大眾的印象中,中國的GDP雖然近年來增速減緩,但一直都保持在全球前列,為何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還會出現部分城市的地區生產總值和常住人口不斷減少呢?
據FGW發布的《任務》顯示,有26個地級市成為「收縮型城市」,從這26個城市的發展以及產業分布可以總結出「收縮型城市」的四大症狀,分別為:資源枯竭型城市、產業變遷型城市、地理偏遠型城市和被動虹吸型城市。(下圖是近3年人口持續流出的部分收縮型城市名單)
製圖:如是金融研究院
上圖人口流失的城市中,如雞西市、伊春市、雙鴨山市和鶴崗等市均屬於資源枯竭和產業變遷收縮型城市。
這裡以雞西市為例,早在2012年雞西市GDP就達到了582.3億元,同比增長13.6%,人口185.9萬人。到了2018年雞西市GDP只有535.2億元,人口縮減到172.7萬人。(2017年雞西市GDP530.1億元,175萬人。)
雞西市對煤炭行業依賴過於嚴重,2018年,雞西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68.9億元,其中煤炭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7.7億元,同比增長14.8%,對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的貢獻率達38.9%。
分行業增加值增速及貢獻率方面,煤炭開採和洗選業貢獻率達到了81.1%。
根據我國《煤炭工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未來我國煤炭開發的總體布局將壓縮東部地區、限制中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優化西部地區。東北地區煤炭產量 1.2 億噸,煤炭消費量3.6 億噸,凈調入煤炭 2.4 億噸。
由此可見,雞西市正在面臨產業轉型的關鍵階段,GDP下行與產業轉型密不可分,而長期從事和服務於煤炭行業的從業者,在產業轉型、產量減低的情況下個人收入減少,為了保證收入來源,部分從業者選擇西部地區從事本行業或其他地區轉行業生存。
城市收縮並非最終結果
城市地區生產總量下降,人口不斷流失,並非一座城市發展的最終結果,而是我國城鎮化率推進的必然過程。
目前,人口將會從資源枯竭型、產業變遷型城市、地理偏遠型城市和被動虹吸型城市向一線城市、國家中心城市以及強省會城市流動。
當一座城市發展出現飽和時,自然會限制外來人口並且轉移城市中心。以北京、上海位列,兩座城市的常住人口已經出現連續兩年的降低,但並非這兩座城市也屬於「收縮型城市」,而是當城市外來人口+本市人口出現飽和,城市基礎配套和公共服務出現求大於供時,主動轉移城市重心,向外發展,雄安新區的設立就是定位於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新模式,調整優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培育創新驅動發展新引擎。
國外也出現了很多資源枯竭型城市轉變城市發展思路,從而重新煥發城市活力的真實案例。
德國魯爾區就是以煤炭和鋼鐵業為主要產業動能,在以上行業發展衰落後,魯爾區先設立了勞動和經濟促進機構,加大對外企業的招商引資,向外來企業提供足夠優惠的土地,同時政府加大技術投資,自己掏錢投資建設技術園區,同時大力發展手工業和中小企業。
從中我們發現,魯爾區在遭遇傳統行業衰落時,首先明確自我的定位,正視自身的問題,加速轉型專門成立經濟促進機構,自己主動掏錢建設投資技術園區,吸引更多技術企業和人才落地,同時給予最大的土地和相關財政優惠,還不忘發展特色產業(手工業)和中小企業。
大家要清楚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中小企業提供了整個社會絕大多數的就業機會和崗位。
自古以來的真實歷史告訴我們,發展中沒有絕對的強者恆強,大城市、經濟強市、人口大市的背後都是主動擁抱新技術,主動求變,因為被動只會挨打。
2019年4月,我國首提了「收縮型城市」,看似這些被點名的城市遇到了發展瓶頸及問題,實則是這些城市站在了產業轉型和城市新動能發展的轉折期,筆者建議要正視自身城市遇到的客觀現狀,從而在政策上靈活多變,加速產業轉型和培育中小企業發展。因為前者是城市發展的經濟動脈,後者是城市經濟發展的新鮮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