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血,沒有其他症狀,卻被診斷為結直腸癌;消瘦乏力,食慾減退,一檢查是胃癌;吃東西有梗噎感,原來是食管癌在作祟……消化道癌症早期往往缺乏特異性症狀,等加重了再去就醫,卻是晚期!
病死率前十的癌症中 消化道癌占4個
消化道癌症是指發生於消化系統中的惡性腫瘤性病變,呈現「三低一高」的特點,「三低」即早癌診斷率低、五年生存率低和手術切除率較低;「一高」則是進度期癌症的比例很高。
近年來,我國消化道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不斷升高,根據中國2021年癌症報告數據,發病率與死亡率前10位的惡性腫瘤中,有4個是消化道惡性腫瘤,分別是胃癌、肝癌、食道癌、結腸癌。世衛組織最新數據則顯示,全球約50%的消化道癌症發生在中國。這些可怕數據背後的原因有哪些?
飲酒
中國的酒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很多節日或應酬都會有酒的身影,少量飲酒不會造成致命傷害,可是長期大量酗酒就很危險。酒精可作為致癌物的溶劑,促進致癌物進入消化道,導致消化道黏膜損傷,從而為癌症的發生創造條件。
抽煙
香煙中含有致癌物,是誘發多種癌症的關鍵因素。不少煙民喜歡飯後來一根煙,剛吃完飯,腸胃蠕動加快,血液循環也較快,煙草更容易被身體吸收,致癌物進入到食道、胃中,增加食道癌、胃癌的患病風險。而煙和酒是「好搭檔」,這兩者加一起,患癌幾率更高。
高鹽、高脂肪、高膽固醇膳食
大量食用飽和脂肪、高鹽類食物(鹹魚、腌肉等),可腐蝕胃粘膜,破壞胃粘膜屏障,增加胃癌的患病風險。此外,酸菜、腌菜中的亞硝酸鹽比較多,亞硝酸鹽在PH值為1~4時和胃內胺類物質極易形成亞硝醯胺,這也是化學致癌物的一種,不需要代謝激活就能在胃中直接誘發癌症;高脂飲食能刺激膽汁酸及膽固醇的分泌和排泄,促進大腸癌症的發生;高膽固醇膳食會影響小腸幹細胞的增殖速度,從而加速腫瘤形成速度,引髮結腸癌。
飲食刺激
飲食過燙也是消化道癌症的重要誘因之一,人體食道所能耐受的最高溫度為65℃,一旦攝入超過這個溫度的食物,會導致食道黏膜上皮損傷,長期刺激下會演變成慢性炎症,沒有及時干預治療會逐漸演變成食管癌。除此之外,長期暴飲暴食、三餐不定時,會造成食管黏膜的慢性理化刺激、機械性胃粘膜損傷、胃液分泌紊亂等後果,增加消化系統癌症的發病率。
消化道癌症在我國高發的原因,正是應了一句老話「病從口入」。我們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吸煙、少飲酒,保持良好、樂觀的心態。
消化道癌症可以預防
由於消化道的結構特點,很多病人在癌症早期毫無感覺。現實生活中,不少人認為自己胃腸道沒有症狀不需要檢查,或者把已經出現的不適當成小胃病或腸炎隨便自服藥物處理,這些都是不妥當的。消化道癌症其實是可以預防的,除了飲食上的幾大要點,篩查意識必不可少,高危人群尤其要注意,儘量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這類群體更需要做胃腸鏡檢查
胃腸鏡檢查是消化內科的診療利器,胃癌、食管癌和結直腸癌都可以通過胃腸鏡檢查來診斷和治療。
- 40歲以上人群,無論性別,建議每年做一次胃腸鏡檢查,如發現有潰瘍、息肉,做完治療還要定期複查。
- 有消化道癌症家族史的人群,如果是食道癌、胃癌或腸癌的家族史,建議把定期體檢的年齡提前到35歲左右。
- 不太注重生活習慣,比如抽煙、喝酒、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經常吃腌制的食品、燒烤以及工作壓力特別大、經常熬夜,這類人群應定期做好體檢。
- 消化道出現不適,比如有胸骨後哽咽感、異物感、燒灼感,或是腹部不適、厭食、排便不暢等症狀,並且持續1-2周仍然沒有緩解跡象,這時需引起重視。
- 體檢時發現大便潛血是陽性,腫瘤標誌物升高,特別是CEA升高,應當提高警惕,及時前往醫院進行胃腸鏡檢查。
- 具有消化道高位因素者,如頭頸部及呼吸道鱗癌、惡性貧血者、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患有消化道癌前疾病者,如萎縮性胃炎、低級別上皮內瘤病、腸上皮化生、息肉。更應該一年兩次胃腸鏡檢查。
消化道癌症不可怕,發現時間較晚,不能及時得到醫治才是其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如果能在早期發現消化道癌前病變或者早癌,就可以通過內鏡操作完整去除病變組織,提高生活質量。晚期不僅手術創傷大、治療費用增加,且患者的5年生存率相比於早期也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