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從去年開始,因為偷稅漏稅被封殺的「大咖」一個接一個。
到現在,無論誰糊掉,我都不會覺得驚訝。
有些人,平時看起來人畜無害,甚至口碑不錯,做出來的事卻讓人大跌眼鏡。
一位粉絲問:
「倫倫為啥會犯這麼低級的錯誤?」
上海市稅務局負責人表示,鄧倫被提醒督促仍整改不徹底。
看似是低級錯誤,其實正是「偶像們」毫無道德底線的體現。
聯想到吳亦凡、鄭爽之流,他們的所作所為又豈止偷漏稅?
鄧倫被封殺已經過去好些天,我們有理由相信,他絕不是最後一個。
一直以來,流量明星更多的是被詬病沒作品、沒演技。
其實相比之下,他們在台下、幕後的所作所為更值得警惕,因為受眾之中青少年是主力,明星藝人私德敗壞的影響遠超想像。
所以我想藉機跟大家聊聊「追星」,還有「追星」背後家長無法迴避的一個家庭教育問題。
01
「飯圈」到底有多辣眼?
去年,官媒發布過記者臥底「飯圈」的所見所聞,也揭露出一條黑色產業鏈。
沒錯,「飯圈」有一套成熟的運作體系。
還記得之前粉絲為了給偶像拉票不惜僱人倒牛奶嗎?
很多人不理解,這是正常人能幹出來事情嗎?到底是誰在為偶像買單?這是極端個例還是普遍現象?
了解過背後的「組織」,便不難發現:
沒有感情,全是利益。
· 想成為「真愛粉」得先通過嚴格「考核」
某些偶像的粉絲群可不是想進就隨便進,進群之前要先通過組織者設立的層層考核。
比如微博超話等級不低於10級,個人微博中發布的相關微博數不少於50條……個別任務大概要花費數月時間才能完成。
站在粉絲的角度:終於通過考驗,離偶像又近了一步。
站在組織者的角度:能進群的粉絲都是優質「韭菜」。
為了所謂的「方便管理」,不遵守群規的粉絲會被迅速踢出群,比如提出異議的粉絲會被圍攻、辱罵。
這一系列操作,美其名曰是顯示對偶像的忠實度,其實就是為了篩選出更聽話的「真愛粉」。
· 粉絲出錢、出力「成就」偶像
「飯圈」的力量有多大?
2018年吳亦凡發布新作品,讓人驚愕的是,該作品瞬間霸占北美榜單榜首,銷量驚人到一眼假。
用當時網友的話來說,「難度不亞於一位越南歌手在中國逆襲了周杰倫,還是剛發布新歌的周杰倫」。
但吳亦凡的粉絲就是做到了,而且數據真實有效,說白了就是用實打實的真金白銀給哥哥買來一個榜單冠軍。
當時相關新聞的評論區全是粉絲力挺吳亦凡,不容許一條負面評論出現,否則就是群起攻之。
因為這是「粉絲對哥哥的愛」,合情合理。
甚至大批粉絲為歪曲事實,站在道德制高點發布迷惑言論,讓人無法辯駁。
即便現在,很多熱搜評論區也是清一色的好評,連文案都大差不差。
不難猜到,背後有人在操作,也就是現在常說的通過「控評」讓偶像的「黑料」、負面評價消失。
其實「飯圈」內部人員分工很明確,比如站姐、反黑、打投、宣傳、文案……所有的這些都是為了讓偶像保持熱度、立穩人設。
「如果不控評,讓黑料滿天飛,會影響哥哥、姐姐的口碑和商業價值。」
乍一看,一位偶像的出道、成名、大火好像是真愛粉共同努力的成果。
其實是幕後推手在利用粉絲感情反覆收割錢袋。
這些年「粉頭」卷錢跑路的報道屢見不鮮。現場應援、打榜投票、發布會應援集資等都能成為斂財渠道。
2018年,某位小歌星官方後援會以專輯應援名義在粉絲群內集資。當時專輯應援分為五期,僅第三、四兩期就籌集到150餘萬,事後「粉頭」將這筆巨款挪作他用。
類似這樣的糾紛在飯圈隨處可見,但粉絲仍趨之若鶩。
· 青少年粉絲陷入「傳銷式洗腦」
相信看到這些就能明白,為什麼數十萬瓶牛奶會被白白倒掉。
「你買少了就是不愛哥哥,看不起你。」
「我們可以吃不上飯,但哥哥姐姐不能不出道。」
「人手105張專輯很難嗎?一支口紅錢難道你們都出不起嗎?」
……
有專家提到,明星或背後的資本可以通過傳銷式營銷、洗腦式追星的方式,形成巨大的粉圈來為自己服務。
很多粉絲群內「00後」占到八九成,這些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就這樣被利用,被一步步培養成沒有思想的工具人。
一幫志同道合的小夥伴自發地聚在一起支持偶像,本應該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但追星不是被威脅、道德綁架、PUA……
個別所謂的偶像和其背後的團隊讓「飯圈」變了味,跟邪教組織沒有任何區別。
02
追星背後的心理分析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追星就反對,不能理解為什麼要花費時間、金錢喜歡一個陌生人。
對於這個問題,可能80後、90後家長更容易理解,我們這代人剛好趕上了「偶像文化」的興起。
一方面,有些明星確實有著不錯顏值或是作品,人設也容易讓人產生好感。
所以偶像容易讓人產生心理上的認同感、歸屬感。
這是非常普遍的情感,誰青春期還沒喜歡過幾個明星呢?
但我們也要認識到,青少年缺乏、渴望愛和關注,需要情緒宣洩出口。
在這個自我意識萌動的特殊時期,他們很容易對虛假人設作出不全面、不理智的判斷,也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
這才是追星背後最值得家長關注的問題。
但遺憾的是,我們往往只糾結於表面,又急於糾正,這麼做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就像小時候,父母每次看到我聽周杰倫總要念上幾句,他們看不到周杰倫的作品帶給我們多少情感寄託。
從心理學角度看,追星不難理解。
只是現在的追星方式跟我們那個年代相比,又是天差地別。
打榜、控評、反黑、買周邊、買代言,甚至當私生粉......隨著網際網路愈發便捷,追星族比以往更容易接觸到偶像。
追星體驗感越來越真實,也更容易讓人迷失。
比如現在常被吐槽的「腦殘粉」,即便偶像因為私德敗壞、違法亂紀被封殺仍「不離不棄」。
為什麼會有「腦殘粉」?
一方面是不具備愛自己的能力,總是把情感寄託於外;
另一方面是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容易隨波逐流。
這也是普遍存在於中國家庭的問題:
我們孩子的青春期,也是學業壓力最大的時期。他們很少有時間出門社交,或者社交深度不足,難以獲得同齡人之間的親密關係。
基於這種難以改變的現狀,親子之間的親密關係顯得尤為重要。
然而相關數據顯示:中學生願意和家長分享心事的比例不足2成。
我們沒法要求孩子早早建立起完整的世界觀,但家長可以給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關愛,教會孩子愛人先愛己。
自愛之外,還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和建立。
03
關於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為什麼有的人可以做到理智追星?
就像有的人看待問題總是全面又理性,能提出獨到的見解。
這就是今天要著重和大家分享的,家庭教育中,關於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什麼是批判性思維?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
霍尊先前因為前女友陳露披露的私人信息人設崩塌,但不久之後陳露因涉嫌敲詐勒索被抓,輿論也終於回歸理性。
如果吃瓜群眾一開始就能看到事件全貌,或許輿論就不會跑偏。
但我們日常接收到的信息未必全面、真實,尤其在虛假人設爛大街的網絡世界。
追星是如此,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是如此。
具體到日常教育,我們可以在孩子小時候就多多引導他們提問,比如在講故事、看書的過程中:
Who?——事件涉及到的主要人物是誰?
What?——他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
Where?——事件在哪裡發生?
When?——什麼時候發生?
Why?——為什麼會發生?
How?——具體又是如何發生?
這些問題看上去很基礎,卻能幫助我們一點點看到事情本質。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帶著問題收集信息,提出初步的判斷,再到接受不同的觀點,反思自己的觀點,直到確立全面、理性的認知。
俗話說「未知全貌,不予置評」,就是這個道理。
隨著孩子長大,我們可以經常跟孩子就社會新聞、時事熱點、生活瑣事探討、辯論,幫助他們全面地看待萬事萬物。
孩子的世界總是非黑即白,但這個世界不那麼單純。
我們常說「可恨之人也有可憐之處」,那些迷失在「飯圈」里的孩子,大都是因為家庭教育的某個環節出現缺失或者偏差而被蒙蔽。
其實在現實世界裡,能做到獨立思考並非易事,尤其身處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
不僅限於追星,批判性思維也是認識、探索世界的重要能力。
在這個人人都可成為意見領袖的時代,由衷希望:
我們的孩子將來都能成為清醒、獨立的人。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感受,表達,和熱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9017e7cd98daac8860e1322319b6f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