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布魯克林有棵樹》,治癒了原生家庭所有的傷

2023-11-21     洞見

原標題:看過《布魯克林有棵樹》,治癒了原生家庭所有的傷

看過《布魯克林有棵樹》,治癒了原生家庭所有的傷

100多年前,一個熱愛讀書的8歲女孩立下志向,長大後要成為作家。

可惜她的家庭,給了她許多阻礙。

繼父持續酗酒,母親無力養活全家。

女孩在14歲時就含恨輟學,輾轉打工補貼家用,後來又早早結婚、生女,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和家務。

但不管多忙多累,在一天的勞作結束後,她都會在書桌旁,學習到深夜。

後來她把自己的經歷寫成書,一經刊出就暢銷全美,她也因此成名。

這個女孩,就是美國著名作家貝蒂·史密斯。

這本書,就是被譽為亞馬遜書店「20世紀最佳青少年讀物」的《布魯克林有棵樹》。

貝蒂在書中化身為一個叫弗蘭茜的女孩,她從小忍受著母親的重男輕女,和父親的酗酒成性,嘗盡了孤獨和無助。

好在,閱讀為弗蘭茜打開新的世界,為她紓解苦痛,最終帶領她完成美好蛻變。

有人說,原生家庭的不幸,就是生命的第一個磨難。

雖然它讓很多人剛出生就背負著枷鎖,卻不能完全限制人的一生。

只要你願意改變,所有的傷痛和厄運都會冰消瓦解。

1

糟糕的原生家庭

是幾代人逃不出的牢籠

1901年,弗蘭茜在美國布魯克林地區的貧民窟出生。

家裡的條件十分艱苦,從小到大,弗蘭茜都穿著破衣爛衫,吃著打折的發霉麵包,還三天兩頭面臨沒飯吃的危機。

而比起物質的貧瘠,更難以忍受的是來自父母的傷害。

父親喬尼長得英俊瀟洒,為人和善風趣。

可他只在極少數時候,才願意陪同孩子們玩耍,或者耐心聽弗蘭茜講心事。

大多數時候,他都喝得醉醺醺的,抱怨被婚姻和孩子毀掉了人生。

這讓弗蘭茜傷心無比,她常常懷疑自己在父親眼裡,生下來就是一個錯誤。

母親凱蒂美麗又能幹,她每天都做好幾份清潔工作,擔負著養家餬口的重任。

再加上繁重的家務和對兒女的教育……凱蒂只覺得不堪重負。

她對丈夫失望透頂,把一腔愛和希望都轉移到長相酷似丈夫的兒子尼利身上。

分到女兒弗蘭茜身上的溫情,則少得可憐。

弗蘭茜很早就發現了母親的不公。

她精心準備了禮物,母親從不當回事;弟弟只隨便送根棒棒糖,母親就欣喜若狂。

自己夠了上學年齡,母親卻要她延後入學。為的是等著尼利一起入校,好保護弟弟不受欺負。

一次次冷淡和偏心,如鋒利的鋼刀,割傷弗蘭茜稚嫩的心靈。

作為父母,喬尼和凱蒂十分失職,但若我們回溯其原生家庭,會發現兩人的行事並非無因。

喬尼出身於一個浪蕩子家族。

他的父親沒有長久做過一份工作,他的兄弟則習慣組隊賣唱,賺到錢再賭博喝酒,四處作樂。

好逸惡勞的作風就這樣深入了喬尼的骨髓,即使後來成家立業,也無法讓他意識到應該做出改變。

凱蒂家則是另一種家風。

父親是個自私又粗魯的男人,對四個女兒沒有任何親情,只有咒罵和壓榨。

母親瑪麗拚命勞作養活家人,並盡力在丈夫的暴虐陰影下,給女兒們一點呵護。

缺愛環境下長大的凱蒂姐妹,除了一個做了修女,其他都走進病態的婚姻,繼續默默忍受著。

但更糟糕的是,喬尼和凱蒂從未在各自父母身上,感受過正常的慈愛。

他們又用這份疏遠和忽視對待弗蘭茜,再一次帶來了傷害。

這就是原生家庭的陷阱。

父母的談吐舉止,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子女的選擇和態度。

夫妻的相處之道,就在耳濡目染間變成子女對婚姻的想像或者恐懼。

台灣作家李欣頻說,我們的大多數不幸,都是因為完美複製了原生家庭的劇本模組。

於是有毒的心態一代代遺傳,製造的痛苦一輩輩重現。

糟糕的原生家庭,成了幾代人都掙不出的牢籠。

2

讀書,是鑿開牢籠的破冰錐

弗蘭茜的童年無疑是悲慘的,父母都沒給過她盡心呵護。

但她也是幸運的,因為母親凱蒂肯竭盡全力為她的前程做規劃。

凱蒂不希望孩子重複自己的辛苦,才剛生下弗蘭茜,就急切地向其母瑪麗求助。

瑪麗的回答是,讀書!

因為瑪麗有過刻骨銘心的教訓。

當初她節衣縮食好幾年,終於攢夠錢能買塊地安定下來。

卻因為不識字,她簽下假合同,所有積蓄被騙光,這讓瑪麗至今仍然在租房生活中漂泊。

凱蒂聽從了告誡,她想方設法弄到兩本經典,堅持每晚給兒女們誦讀。

在她的影響下,孩子們養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弗蘭茜更是受益匪淺。

她從小就談吐文雅,在貧民窟的孩子中脫穎而出。

上學以後,她的想像力和寫作才能大放異彩,作文還在校刊上發表。

但閱讀更大的好處,還是讓弗蘭茜的心靈得到滋養。

她學會識字後,就常常到社區圖書館借閱,堅持每天讀一本書。

她在公寓里找到一個特別適合閱讀的地方——房屋邊種著一棵大樹,樹的枝葉延伸到房頂,遮擋出一個小小的秘密空間。

每個周六,她會帶著新借的書和糖果躲到這個角落,打開一本本詩歌、傳記、故事……

陽光透過樹影斑駁地灑在書上,四周一片靜謐,比現實更廣闊的世界向她緩緩打開。

弗蘭茜沉浸其中,不再因同齡人的排擠而苦惱,也不會為孤獨而難過。

她甚至還早早確立了一個超越身邊所有人的理想——成為一個作家。

然而命運似乎總對艱難的人格外苛待。

弗蘭茜十四歲那年,家裡遭遇重大變故——父親喬尼飲酒過度,醉死在街頭。

母親凱蒂花光了保險金,才勉強讓他體面下葬。

就在這時,凱蒂又發現自己懷了遺腹子。

這就意味著,在她生產前後,家裡會有一段時間斷絕收入。

解決生計問題的唯一辦法,是弗蘭茜輟學打工。

可拿不到小學畢業證,弗蘭茜就沒資格讀高中、上大學,只能一直從事簡單而辛苦的工作。

吃夠了底層苦楚的凱蒂,堅決不讓女兒走自己的老路。

她努力拖著大肚子工作到臨產,再加上好心人援手,一家人終於堅持到姐弟倆小學畢業。

弗蘭茜立刻找了份手工活補貼家用,後來又應聘做讀報工,每天按客戶的要求收集報紙內容。

憑藉紮實的閱讀能力和盡責的表現,她的薪水很快翻了幾番,超過大多數街坊鄰居。

她還利用工作之便,積累了豐富的詞彙,收集了大量的故事、詩歌……

這些經歷如一顆顆種子,被她儲藏進精神世界。

等積攢足夠多以後,它們將抽芽開花,在弗蘭茜的人生里結出絢爛的果實。

作家蘇童說,閱讀從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積累能量的過程。

在別人的經歷里汲取溫暖,撫慰現實的醜惡與苦痛。

從前人的智慧中學習技能,掌握幾項可以謀生的本領。

所有讀過的書,都會在歲月里凝聚成破冰錐,鑿穿原生家庭沉重的鐵壁。

追隨灑進來的陽光,我們可以跨出原生家庭的陰影,走上自己想要的道路,療愈一切的傷和痛。

3

讀書,是超越原生家庭最好走的路

讀報工作雖然順利,弗蘭茜依然渴望暑假後繼續學業。

母親凱蒂卻表示,她生產後雖然恢復了工作,但家中新添了人口,經濟很是拮据,暫時只能供一個孩子讀書。

母親選擇了尼利。

儘管尼利明確回答,他喜歡打工賺錢。

這讓弗蘭茜很是氣憤,她哭著控訴母親偏心。

母親安慰她,全家人一起攢錢,明年就能供得起弗蘭茜就讀高中。

事實上,無需等到第二年返校。

弗蘭茜當年就換了一份夜班工作,一邊上班和幫忙料理家務,一邊堅持每天學習。

一年下來,她自信見解已經超過普通高中生,就主動報考了一所老牌大學的暑期課程。

由於缺席了高中的課程,弗蘭茜的英語基礎很不牢靠,學起法語很是吃力。

但她沒有認輸,而是爭分奪秒,利用坐電車、休息、吃飯等一切時間背單詞、學教材。

暑期課結束後,她順利通過了所有考試。

隨後她又再接再厲,瘋狂補習高中課程,僅用一年就成功考入密西根大學。

她成了家族的第一位大學生,即將遠赴外地深造。

她會在那裡見識新的環境,學習新的知識,規劃新的職業和未來。

這一切,都是她的父母、長輩從未經歷過,甚至無法想像的事情。

弗蘭茜終於掙脫了家族的命運,完成了逆襲。

她有了更大的自由,也有了更多的勇氣,可以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去掌控人生。

《童年》中說,我們無法選擇怎樣的出身,但卻可以選擇怎樣去生活。

選擇順從原生家庭的慣性,只能困在封閉的環境里,永無止境地原地打轉。

主動去攀爬書籍壘就的天梯,才有可能跳出牢籠,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在學習中提高認知,就有能力在面對困局時做更明智的取捨。

在思考中豐盈內心,就有底氣笑對世間的一切風霜雪雨。

讀書的路也許辛苦,但那是跳出原生家庭最好走的路。

在時光中一點點增值自己,靠智慧闖過一道道關卡。

不知不覺中你會發現,曾經的泥淖已經甩到腳下,抬目所及,是躍向更高階層的坦途。

在小說的結尾,弗蘭茜最後一次望向房頂,望向她獨自享受閱讀時光的角落。

那棵陪伴她讀書的大樹,已經被房東砍倒在地。

但樹樁上又冒出新芽,正向著天空奮力伸展。

角落裡又坐著一個小小的女孩,捧著一本書安靜地閱讀。

弗蘭茜仿佛看見了曾經的自己,弱小,無助,但奮力自救。

如今她已經可以揮一揮手,笑著對過往說聲「再見」。

這就是生活,從來不缺少苦難,但也從來不缺少向上的通道。

書籍就是通往上層的基石,所有讀過的書會一點點墊起人生的高度。

迷茫時不妨多讀書,用更高級的認知凝練破局的鑰匙。

苦痛時更要多讀書,用更溫暖的能量滋養傷痕累累的心靈。

命運如舟,而讀書是帆。

點個贊吧 ,讀的書多了,我們就能治癒原生家庭的一切苦難,到達曾經力所不及的彼岸。

作者:洞見·舒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6144e61190d0007b306f74bfc1114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