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最苦研究生」生活曝光:永遠不要抱怨你的原生家庭

2023-10-31     洞見

原標題:清華大學「最苦研究生」生活曝光:永遠不要抱怨你的原生家庭

清華大學「最苦研究生」生活曝光:永遠不要抱怨你的原生家庭

這世上,可能沒有一個家庭是完美的。

作者:洞見muye

01

最近追綜藝節目《心動的offer》時,被實習生黃凱的成長經歷看哭了。

父母在他一歲的時候離婚了,都把他當做累贅不想撫養他,跟著爺爺奶奶長大。

童年的黃凱,從來沒有過在父親臂彎里撒嬌的幸福,也未曾感受過母親的溫柔細膩。

他甚至從來沒有見過母親一面。

上小學時,母親給他寫過一封信,約定二十歲跟他見一面。

但母親還是食言了。

去年,他滿懷期待地加上母親微信,可得到的並不是母親的關愛,而是冷漠警告:不要來打擾我的生活。

關於父親,他的腦海里也都是不好的回憶。

離家十幾年,父親只在過年期間回去過三五次,每次回來都很不愉快。

父親組建了新的家庭,他六年級放寒假,父親讓他去幫忙帶小孩,同事們問父親,他是誰?

當著同事的面,父親不願意承認他的身份,只說他是村裡的一個小孩。

沒有辦法想像,一個從小缺失父母關愛的孩子,他要吃多少苦、遭多少罪、受多少歧視,才能健康長大。

別的孩子童年充滿了色彩,他的童年卻是一片灰暗。

好在他身邊有愛他的爺爺奶奶。

村裡人不重視教育,孩子很早就輟學外出打工了。

黃凱從小成績優異,爺爺奶奶省吃儉用供他讀書,他成了村裡第一個大學生。

填報志願時他選了醫學,上大學後他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醫學。

所以,大學畢業以後,他花五年考上了清華大學法碩研究生。

他也被很多網友稱為清華大學「最苦研究生」。

很多人都喜歡把自己人生的不幸,歸咎到原生家庭。

可黃凱在講述自己的成長經歷時,語氣很平靜,從他身上看不出任何怨氣和戾氣。

主持人陳銘評價說:

「在許多與原生家庭相關的話題里,我們常常可以看到當事人將當下處境的不幸,歸因於家庭困境。

黃凱很厲害的一點是,他能夠不受困於無法改變的過去,清晰、堅定、堅韌地瞄準未來的目標。」

這世上,可能沒有一個家庭是完美的。

原生家庭像土壤的質地,會影響孩子的生長,但離開了土壤,岩石縫隙里照樣也能開出花。

02

豆瓣上有個人氣小組,名字叫做「父母皆禍害」。

這個小組成員有一項共同特徵:

習慣將自己人生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歸咎為原生家庭的影響。

有個加入過這個小組的網友,後來退出了。

他說:我雖然被父母傷害過,但我有能力自己面對以後的人生,我不能輕易說他們毀了我。

成年以後,不要再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了。

強大自己,治癒自己,一步步活出自己的精彩。

作家老鬼在《母親楊沫》一書中,講述了自己的人生經歷。

老鬼出生後,母親從不抱他、親他,甚至嫌帶孩子麻煩,把他送到了農村撫養。

五歲那年,老鬼才被母親接到身邊,平時都是交給保姆帶。

母親對孩子們態度粗暴、冷淡,不滿意就是一頓暴打,而且下手特別狠。

老鬼6歲患了腸粘連,疼得滿地打滾,母親卻不當一回事,幾天後看他快要死了,才讓大兒子送去醫院搶救。

術後沒多久,老鬼因為玩火又遭到母親一頓毒打。

老鬼說,身上還纏著繃帶,被母親那麼毒打,痛上加痛,心靈受到極大的傷害。

三年困難時期,母親買了不少糖、點心和營養品都鎖在屋裡,從不讓孩子們吃。

雖然母親冷酷無情,可老鬼卻從未心生抱怨,相反他在痛苦中淬鍊出了一個強大的體魄。

「母親的冷漠激發了我的奮鬥意志,沒有別的依靠,只能自己救自己。

我鍛鍊身體,我磨礪意志,我把憋在心中的話寫成書,我一條路走到底……」

他努力讀書考上了北大新聞系,畢業後成了法制報社記者,後來辭職當了作家。

結婚生子以後,他發誓自己的悲劇絕不能在孩子身上重演。

孩子犯了錯,他只會打一下屁股作為懲戒,從來不打頭、不打臉。

他會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騎車帶著兒子去公園撈蝌蚪、抓蜻蜓、捉蝴蝶。

心理學家弗蘭克卡德勒說:

「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半來自家庭。但若你想改變的話,一定可以。」

你可以選擇不原諒,但請選擇放下。

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根,但並不是一個人的宿命。

如果得不到父母的愛,那就好好愛自己,許自己一個未來。

03

作家王冠亞講過他一位朋友的故事。

朋友出生在小縣城,父母都是普通職工。

大學畢業後,朋友報考當地事業編,面試環節被刷了下來。

後來他工作攢了點錢去做生意,但由於缺乏經驗,便以失敗告終。

他把失敗的原因都歸咎於自己出身不好:

「父母無權無勢,才導致我在面試環節被刷掉的。父母在資金、人脈、經驗上面都沒有辦法給我支持,才導致我創業失敗的。」

很多人都喜歡把自己人生的不幸,歸咎到原生家庭,抱怨自己的出身。

成績太差,是因為父母沒文化;工作不好,是由於父母沒關係;感情不順,是因為出生在單親家庭……

抱怨,永遠不會改變你的現狀。

與其抱怨身處黑暗,不如提燈前行。

白岩松在一次演講中,有年輕人問他,現在社會都是拼爹、拼關係,家境普通的年輕人該怎麼辦?

白岩松回答說,拼爹起碼得有爹,我八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我是在內蒙古出生長大的,在北京沒有一個親戚,我不也走到了今天嗎?

他先是努力考上了重點中學,然後又考進了北京廣播學院。

在北廣他是最刻苦的學生,下課就泡在圖書館。老師布置的作業,他經常做兩份,選最好的一份交給老師。

大學畢業,為了爭取進入央視工作的機會,作為實習生的他每天五點起床,坐公交車到30公里以外的央視去上班。

因為出色的表現,他被留在了央視工作。

為了能在央視站穩腳跟,他苦練口才,再小的工作也做到極致,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東野圭吾說過:「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我們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一個人出生在普通家庭,是大機率的事件。

沒有背景,起點低,這是大多數人的命運。

人都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卻可以選擇自己的人生。

少一點抱怨,多一點積極改變,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

關於原生家庭,我很喜歡一個比喻:

爸媽是你的風險投資人,而你的一生是一部創業史,你是自己事業和生活的創始人。

有些人會把自己留在成年之前,永遠活在對家庭與社會的怨恨之中,拒絕改變和成長。

也有人選擇了相反的方向,從原生家庭中奮力掙脫,終於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如果原生家庭不夠好,20歲以後你就不要心存怨氣了。

從此自己對自己負責,由你而起,為下一代建一個更好的原生家庭。

點個贊吧,與朋友們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1e064370e1cf2788a4d2e25291cdb84.html